蘇打餅幹的形狀很樸素。兩片黃色正方形連接成一個長方形,四邊略呈齒狀,可以從中間掰開來。餅幹上有幾處烘烤得略顯焦色,但反而更加透出谷物的香味來。
我小時候正是計劃經濟的最後時光,牛奶難得,要想時不時嘗嘗奶味就得獨辟蹊徑。據前人經驗,一個方法是用三顆上海産的“大白兔奶糖”加一杯水泡,等到奶糖溶解了據說濃度和真正的牛奶差不多。還有一個方法則是買鐵桶裝的奶油餅幹。鐵皮桶一開,一股濃濃的奶味就會撲面而來。但我嫌奶味腥,甜味膩,因此并不喜歡。
如果說奶油餅幹稱得上餅幹家族裡的“高富帥”,那蘇打餅幹則不得不歸入“草根”之列了。和奶油餅幹的精美包裝不同,我從來沒見過商店裡賣的蘇打餅幹有什麼包裝。隻是成堆地碼在玻璃做的櫃台格子裡,要多少便用夾子夾出來用小秤零稱,用事先裁好的方紙片包紮起來讓顧客帶走。也許是這對比太過強烈,太叫人自慚形穢,後來漸漸地市面上竟然難尋蘇打餅幹的蹤影了。
上大學時,在中文系山下的兩棟女生宿舍樓之間有一排小房子,開了三家店。其中最大的那家賣各種雜貨兼食品。大三下學期,各系學生輪流有一周的時間不上課,分配到學校各個部門參與勞動,名曰“勞動周”。我當時被分配在中文系的資料室。因為我向來和資料室的幾位女老師混得較熟,而且資料室的活也實在不多,所以我反而有了不少睡懶覺的時間。趕不上食堂的早飯,我便每天早上到那家店去随便找點東西果腹。結果有一天我竟然在一堆紙箱裡發現有散稱的蘇打餅幹賣,而且不貴,一斤才三塊錢。于是此後我便每天早上去稱半斤餅幹,打上一壺開水,到資料室後大約花半個小時的時間打掃一下衛生,然後就坐下來一邊吃着餅幹一邊看鎖在書櫃深處的曆朝禁毀小說。
前兩年去上海,突然發現淮海路上竟然還有小時候記憶中的那種副食品商店,人流如織,買賣興隆。拐進去浏覽一番,隻見裡面貨品甚多,琳琅滿目,蘇打餅幹一如我記憶中的模樣,據守一隅的玻璃格檔,不卑不亢地等着願意光顧的顧客,而且仍然沒有那些花俏的打扮,還是一片片地碼在那裡以本色的油亮金黃示人。我二話不說便稱上了兩斤多,一算價錢也不貴,十塊錢出頭,仍然“草根”。那天我媳婦見我買了蘇打餅幹本來還頗為不屑,但見我着實吃得香,她便忍不住拈了一片嘗了嘗,誰料一嘗之下她連呼好吃,結果後來每次去上海竟然是她主動提議去淮海路買蘇打餅幹了。
但我自己至今沒有在網上買過一次蘇打餅幹。為什麼呢?也許是怕這東西來得太容易,沒有了那種思而不得的挂念,吃起來就沒那麼有味道了吧。
(村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