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吃飯對于中國人來說,自古以來就不是一件小事。在饑餓難耐的時候,來一碗香噴噴的米飯,幸福其實來的也很簡單。
不過想要焖出一碗好吃的米飯,卻沒有那麼簡單,下面便和大家一下焖米飯的方法和背後的“匠人精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理也是一方水土培育出一方的稻米,除去品種上的因素,影響大米口感和味道的關鍵便是水土。
水土,在這裡既包括土壤的肥力,也包括用于灌溉的水質,雖然中國地大物博,兩者兼具的地方其實并不多。
尤其是在工業化的今天,想要找到一條沒有工業排放的河流已經十分難了,同樣由于工業污染和化肥農藥的濫用,土壤肥力也逐年下降,這些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對各地的大米質量産生了影響。
除了水土因素,還有陳米的原因,俗話說再好的米也怕陳,最好吃的肯定是每年的新米。等過了一年再次秋收的時候,新米也就變成了陳米,營養價值和口感都會下降許多,價格自然就會便宜不少。
一些人看準了這之間的差價,便會在新米中摻入一定量的陳米,用以降低成本,更有甚者,幹脆直接将陳米當成新米賣。
這個問題最嚴重的要數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糧食産量逐年增加,使得各地糧庫出現了程度不等的積壓問題。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的糧庫尚未建立完善的輪換制度,導緻一部分糧食在長期積壓的情況下質量下降,這種糧食又被稱為陳化糧。
對于這種陳化糧,較為傳統的做法是銷售給食品工廠加工零食(鍋巴等)或酒精,以及飼料廠制作成飼料,但也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會選擇将陳化糧與新米混在一起,重新包裝進行銷售。
有意思的是這類米因為成本極低,反而到可以拿出很大成本來做包裝,玩情懷找噱頭什麼的,着實還打出一片市場,當然肯定隻能打一槍換個地方,做一次性買賣,畢竟大米好壞消費者買到家一嘗便知。
以上便是挑選大米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首先是産地(好山好水),其次是商家,最好是具體到某個縣某個鄉,或是某個農場的當地品牌,并且賣了好多年的那種。
對于大米,除了中國人喜歡吃,日本人似乎更要鐘情于這種主食,尤其是在近代化以後,随着日本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大米的口味要求也越來越高。
這不僅促使日本人不竭餘力的對稻種改良,也讓日本廚師對焖米飯的方法花了不少心思,用日本人的話就是用“匠人精神”去焖一鍋米飯。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會發現日式料理中的米飯往往都很Q彈,并且香氣十足,那麼日式料理中焖米飯究竟有什麼技巧呢?下面就分享給大家:
一、多次淘米,直至淘米水較為清澈為止;
二、淘米後靜置瀝幹,濕布擰幹覆蓋表面靜置半小時;
三、米和水的比例為1:1(新米),陳米水要多些;
四、砂鍋中火煮至沸騰5分鐘,關火靜置20分鐘。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秘密可言,但仔細分析一下,不得不說日本人着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并且做法十分符合烹饪原理,下面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本人親自試過)。
首先多次淘米的目的是為了洗淨雜質,也就是水稻脫殼後殘留在米粒表面的粉塵,這部分粉塵既包括水稻自身的澱粉蛋白質等物質,也有一定量的灰塵,這些東西如果不除淨,在焖米飯的時候便會混入米湯中,影響蒸鍋米飯的香味。
這個原理和煲湯時食材要洗淨、肉要飛水、中途還有撇去浮沫是一個道理,這些雜質看似不起眼,卻會在高溫烹饪過程中破壞香味,甚至壞掉一鍋湯。
說到多次淘米,或許有人會說會把營養價值都洗掉了,不健康,但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追求香味和口感就别在乎那點營養,吃米飯補充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真想補充蛋白質請多吃肉禽雞奶,補充維生素請多吃蔬菜瓜果。
淘米後瀝幹卻要保持濕潤的狀态半小時,那麼幹脆泡水裡不是更省事,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相信這麼幹過的人都知道,泡時間長了米粒會變得很松散,焖米飯是很容易最後焖成“一坨”。
之所以将大米瀝幹保持濕潤狀态半小時,目的是為了讓水份均勻滲透到整個米粒中,不至于像泡在水中那樣内部雖然濕潤了,但外部已經泡散架了。
至于控制水分1:1就很好理解了,因為水多了容易做成粥,要想口感Q彈,水自然要少些,沸騰靜置二十分鐘,則是依靠砂鍋的餘溫将米飯焖熟,而不至于持續高溫導緻米粒外部被“煮爛掉”。
其實後兩點,在日韓的電飯煲中已經将其程序化了,加熱原理模仿砂鍋的均勻受熱,時間上也控制高溫時間,依靠餘溫焖熟米粉,而不是傳統電飯煲那樣一口氣的将米飯煮熟。
當我們明白焖米飯的竅門後,便會發現這些原理并不是什麼秘密,核心都是控制溫度,米粒外部别太爛,内部又剛好熟透。
當然,現在國内的很多電飯煲也已經跟進改良了,我們也不必去為此去海外購買一個笨重的電飯煲。
至于前兩個步驟【多次淘米】和【濕潤靜置】,我們平時閑暇做米飯時到可以應用一下,學習完匠人精神焖米飯的精髓,相信你一定會将潛藏的美味充分釋放出來,做出一碗Q彈香噴噴的米飯。
2020.05.28(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