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過後,臘月抵頭,春節進入倒計時,為了迎接新年,辦年貨、除舊掃塵、貼春聯、做年味是一天比一天忙,咱們老祖宗早就為我們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行程安排好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豬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可見做豆腐也是年俗中的一種,豆腐的存在曆史悠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其來曆也是有幾個版本,最廣為流傳的就是淮南王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所發明。
很多地方做豆腐都稱為“打豆腐”,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這跟豆腐的制作過程有關,因為做豆腐過程繁瑣,也是一個體力活,很是消耗體力。
雖然過年打豆腐是流傳了千年的習俗,可是随着社會的進步,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讨那個麻煩,吃那份苦,所以現在會做豆腐的人越來越少了,隻有農村老輩人為了延續那份年味,才不畏辛苦的每到過年就自己去做。這兩天回湖北老家,正好趕上家裡做豆腐,我也是很多年沒看過打豆腐的過程,就記錄下來了,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看跟你家鄉是不是一樣的做法。
我家每年打豆腐都是老爸負責,老爸是個勤快人,因為我奶奶在他很小時就不在了,為了供叔叔讀書,從小就被生活所迫,結婚後,老爸繼續保持了這份秉性,所以家裡最操勞的就是老爸,每年過年就屬老爸最忙,他提前一天就把黃豆浸泡好了。
黃豆一般要浸泡24小時,讓黃豆吸收足夠的水分,打出來的豆漿才會更細膩,經過一晚上加白天時間的浸泡,到了下午4點多時,老爸讓我開車送他去打豆漿,以前村裡有石磨,都是去别人家用石磨磨豆漿,現在都機械化了,所以村裡也沒人留石磨了,隻好送到鎮上讓别人用電磨打豆漿,這個費用也不便宜,我家8斤豆子加工費花了10塊,而且過年很多人打豆腐,排隊就排了兩個小時。
豆漿打好回到家以後就是快6點了,天也黑下來,接下來就開始正式制作豆腐了,先是把農村老家兩口鍋洗幹淨,然後倒入豆漿煮開,倒的時候要留一些豆漿,在煮開第一次時加入一些,防止豆漿溢出鍋外,再第二次開鍋時,豆漿就煮好了,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這是豆漿煮好以後,我迫不及待的打了一大碗,加了一些白糖進去攪拌均勻,喝起來口感細膩,豆香味非常濃郁,好久沒喝過這麼純正的豆漿了。
豆漿開煮之前就要準備好一個可以焖豆漿,讓其可以點鹵成型的器皿,這是我家用了幾十年的水缸,相信農村長大的人都見過,豆漿二次開鍋後要馬上轉移到缸中,然後蓋上蓋子沉澱一會。
大概過了5分鐘左右,當豆漿中出現這種顆粒狀東西,就要準備點鹵了,點鹵可以用石膏或者鹽鹵,一般一斤黃豆給8g點鹵就行了。
當時間到了後,點鹵用的鹵水也準備好了,就一手慢慢倒入鹵水,一手輕輕攪拌均勻,我家用的石膏鹵水,所以顔色看起來很潔白,鹵水點完以後,要繼續蓋上蓋焖,隻到豆漿完成凝固成形,成為豆腐腦就好了。
在等豆漿變成豆腐腦這段時間,可以先準備好讓豆腐腦成為豆腐的模具,我家用的是一張桌子,然後放上一個木框子,再把紗布打濕,鋪在木框子上。
過了10分鐘左右,豆漿就完全凝固成豆腐腦了,這時如果喜歡吃豆腐腦的就可以拿碗過來裝了,聞着濃郁的豆香味,讓我忍不住又吃了一碗豆腐腦,真是嫩滑爽口,吃的真叫一個滿足。
豆腐腦做好以後,就全部打入模具中,然後用鍋鏟把表面大概刮平整就行了。
豆腐腦裝好以後,把紗布四周圍依次向中間疊好,一定要疊緊實,以免影響豆腐的成形。疊好以後取下木框,放上一個模闆,再在木闆上壓上重物,讓豆腐腦中水分出來,形成豆腐。
經過2小時的壓制,豆腐就制作完成了,壓制過程中,如果不确定豆腐是否好了,可以通過先看還有沒有水從豆腐中流出來,沒有了說明就好了。
豆腐做好以後,就可以開始分塊了,說實話,挺佩服老爸刀工的,切豆腐的直線走的真直,把邊邊去掉,每塊都是差不多大小。
豆腐做好後,我們這裡有個規矩,人不能先吃,先要取兩個幹淨碗,一個碗中放一塊豆腐,分别擺放到竈神和家中祖先牌位前,也屬于祭祀的一種,希望竈神上天彙報時,把家中貧苦向玉帝說說,窮得隻能吃豆腐了,祈求能賜福,祭祀祖先就是一種緬懷,感恩先祖的庇護。
在老傳統中非常講究禮儀,這一點在農村老一輩人中非常注重,别看豆腐就是個不值錢的家常菜,但是打好的豆腐還是要給沒做的左鄰右舍送點過去,主要就是讓其嘗嘗鮮,這也是一種禮儀的傳承。
水墨話語小年過後,一天比一天忙,而且每天都有不同的習俗,正是因為這些習俗的傳承,才有了年味,可惜随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習俗被淡忘,都說現在過年沒年味了,反過來想想我們又做好了哪些傳承?小時候是因為父母們不畏辛苦的傳承着習俗,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現在我們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就拿打豆腐來說,多少人會做,又多少人願意去做呢?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人間煙火,風味長存,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美食知識,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點贊、收藏、轉發,用美食傳遞愛。
@新年美食市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