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是一段記憶,回憶起來似乎就像坐上時光機器。
味道,是一種鄉愁,每每聞到便勾起家的氣息。
味道,是一份眷戀,不管什麼時候返家都有種說不出的熟悉——綠豆圓子(丸子),它是皖北四大油炸年貨之一(馓子、圓子、炸魚、炸肉)記得小時候每年進入臘月後,在皖北的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綠豆圓子,手法基本上大同小異,味道上那就是各有千秋了。
有些朋友可能也吃過或許也喜歡吃,就是不太明白它是怎麼做出來的。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工藝流程
1.首先挑選好綠豆,用溫水浸泡48小時,再用專業的機器做成綠豆糁,并把綠豆的皮去掉。
2.準備好大蔥、香蔥、老姜、大蒜、青蘿蔔、小米椒、蝦皮、面粉以及調料。
3.食材調料混合到一起并攪拌均勻,
軟硬适中以捏出來的圓子能成型為好。
4.用經過處理過的菜籽油或者大豆油,還有少量的豬油(豬油根據個人喜好,可放可不放)進行炸制。
5.炸圓子的時候,至少有3個人在一起配合,1人燒鍋,2人動作敏捷的往鍋裡捏圓子。
記得小時候,隻要那家開始炸圓子的時候,老遠我和小夥伴們就能聞到那個飄來的油香的味道,口腔中就會因外界的氣味,口水子就會直淌。然後鼻子就像有一個無形的小鈎鈎住了一樣,會循着那個香味,腿就不由自主地跑到了人家的門邊。兩眼直勾勾的望着,那黃亮亮的小丸子,散發着誘人的香氣。
在這個時候樸實、憨厚的鄰居家的大人,就會用碗裝上一大碗,分給小夥伴們吃,還不忘提醒這裡危險,去旁邊玩去,慢慢吃别燙着了。
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于是很聽話的拿着綠豆圓子離開。邊走邊吃,慢慢享用這外面脆,裡面嫩香的綠豆圓子。
直到現在我才發現,作為吃貨的我,原來從小就有成為吃貨的基因在哈。
炸制好的綠豆圓子需要進行晾曬,不然容易發黴。在那時,每年的這個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門口都挂有盛着綠豆圓子的筐或者籃子。吊的高高的,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隻能眼睜睜的幹看着,而卻吃不到。現在想想那時的場景(在家門口1顆光秃秃的老樹的樹叉上吊着有1個裝滿綠豆圓子的籃子在進行晾曬,樹下面幾個調皮的孩子們望着那個籃子,隻能流着口水,來演示望綠豆圓子止饞的畫風)。
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嫁出去的閨女第一年送年禮(農村的一個習俗)也有綠豆圓子(年禮包括豬肉、馓子、綠豆圓子、紅糖、粿子),它還是拜年時的一道待客菜,用途來煮湯或者和白菜心一起炒制。
曬幹的綠豆圓子,平時沒事的時候嚼2個特别的香,有越吃越想吃的沖動,好吃的簡直停不下來。哪怕是白米粥,就着經過加熱綠豆圓子就能吃上兩碗飯。吃面條的時候,放半碗綠豆圓子與面條一起煮,食欲感立馬提升上來。如果儲存得當,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端午節。不過有點兒臘味了。
現在農村的條件也好了,由于綠豆圓子的制作工藝比較複雜,基本上都不再自家動手做,而是去集鎮上買一下當零食吃,綠豆圓子還是那個綠豆圓子,但是味道卻再也不是那個味道啦。也許是對年少時的留戀,也許是一種憶苦思甜的情懷,也許……@頭條美食@頭條美食聯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