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奇葩文化内涵

奇葩文化内涵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0 09:18:53

“能在周末閉關念書本是極好的,怎奈内容甚多,前記後忘,臣妾為此寝食難安,倍感力不從心。”借助電視劇《甄嬛傳》興起的“甄嬛體”一度風靡全網,新浪微博上#甄嬛體#話題讨論量近23萬次,#甄嬛體怼人大賽#話題閱讀量1.3億次;短視頻平台上模仿段子層出不窮,掀起二次創作熱潮;微信上流傳的《甄嬛傳》表情包也實時更新,成為聊天必備“神器”。

“甄嬛體”作為一種網絡流行語體,半文半白、頗具古風,這麼多年過去了,當下爆火的“黛玉體”“黛玉發瘋文學”,仍可視之為“甄嬛體”餘波。作為“梗文化”的一種,“甄嬛體”在網絡熱梗的交替浪潮中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從經典衍化出的熱梗,為何能成為一種“強勢模因”,并跨越網絡,在現實中頻頻得以應用?這樣的“玩梗”是否存在過度娛樂化?

奇葩文化内涵(文化之窗讓人上頭的)1

“造梗”狂歡背後的交際價值

“甄嬛體”能在網絡上爆火,并走進大衆生活,有它自身的魅力和特色,也離不開社交媒體的紅利。“甄嬛體”作為一種“強勢模因”,即傳播學上講的複制能力強、散布範圍廣、傳播速度快、存活時間長的複制因子,爆火原因在于語體本身的易傳性和泛化性。古韻台詞和現代話語的融合,使“甄嬛體”的内容顯得新穎、引人關注,同時轉換自由便于流傳。“極好”“本宮”“真真”等詞成為“甄嬛體”的固定用法,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自由發揮、填充内容。這種結構簡單易學,人們往往拿來應用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中,衍生出交警版、學習版、找工作版、網購版等多種版本。

“什麼梗它都能接上,适用于調侃、戲谑、自我解嘲、黑色幽默的各種情境。”山東大學研究生楊冰玉自稱“《甄嬛傳》十級愛好者”,她告訴記者,必得反複觀劇,才能把這些段子講得自如。不論是看劇還是玩梗,都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現代人特别是年輕人情緒宣洩的一種渠道。“橫豎就拿那麼一點兒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今日查到分數,小主倍感乏力,恐是昨夜夢魇,擾了心神”“馬上到五一假期了,想來本是極好的事情,若是能踏踏青旅旅遊便是再好不過了”……這些句子,脫胎于熒屏,帶着原作文藝又拿腔拿調的DNA,自然而巧妙地和當下流行的吐槽、内涵、躺平、擺爛、emo等社會心理有機結合,産生新的網紅橋段。

網絡上金句橫飛的次生文化,也不一定就是非主流的。這一點在“甄嬛體”的流行上盡顯。在央視總台春晚的舞台上,康輝就用“極好的”進行串詞,曾經令一衆“嬛嬛迷”激動不已。如今,此類句式早已不是“Z世代”的表達專利,憑借着委婉含蓄表達,很快突破了代際圈層,在各種社交場景中得以廣泛應用。比如,南京市公安局江甯分局的官方微博“江甯公安在線”曾在五一假期提醒百姓,“今兒個是小長假最後一日,趕着回家雖是要緊,卻也不能忘了安全二字”讓人牢記在心;西南交通大學教授趙海良用“甄嬛體”教高數,“積分路徑為一姣好半圓,人見人愛;被積函數,憨厚樸實,給人以喜感,但二者同台,不搭調卻也是真真的”被學生直呼可愛;淘寶客服面對顧客打折請求,回複“我願再優惠些,雖會吃些小虧,倒也不負恩澤”來巧妙應對。由此看來,這場火爆的“造梗”狂歡背後,狡黠的智慧,有腔調的幽默,正成為一種交際符号在線上線下急劇泛化,形成了一定的語用效果和交際價值。

奇葩文化内涵(文化之窗讓人上頭的)2

1 1##_FORMAT_GT_##2的化學反應

這種泛化,在當下愈演愈烈,幾乎天天沖上熱搜榜單。#把甄嬛傳說成八卦#為短視頻貢獻了無數笑點。此外,針對此劇的各種解讀内容頻出,仿妝特效、漫畫版本、表情包,還有人出版了《##_FORMAT_LT_##甄嬛傳##_FORMAT_GT_##閱讀理解》,甚至有人總結出如何應用《甄嬛傳》人物思維處理職場關系、婆媳關系,“喜愛者稱為宜室宜家,不愛者棄之逐水飄零。各花入各眼,是非隻在人心”“與其心生敬佩,倒不如自己成為那樣的人”等被網友奉為“頂級雞湯”“甄學”……

為什麼單單《甄嬛傳》成了網紅爆款?其中當然有一定偶然性。在日漸發達的網絡環境中,在平台或推手推流的作用下,某些演繹和創作會被有意識的放大,最終成為爆點。電視劇産生的持久而強大的影響力,也是重要原因。該劇自2011年年底開播,至今已有十多年。樂視視頻APP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甄嬛傳》累計播放量超126.8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3,已經成為國産電視劇現象級作品。甚至有網友喊出“甄嬛一出,誰與争鋒”的口号,充分肯定了這部作品在古裝劇、宮廷戲中的“江湖地位”。這麼看,影視文化和互聯網文化碰撞後産生的化學反應,可以有1 1##_FORMAT_GT_##2的效果,而“甄嬛體”便是這樣的意外之喜。

“盡管戲說成分太過明顯,腹黑情節仍存在争議,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在藝術性上跳出了固有曆史劇套路的桎梏,消解了電視劇作品慣用的瑪麗蘇人設帶來的審美疲勞。觀衆百看不厭,甚至能連刷十年。”娛評人苟瑞雪說。

能經過不斷放大、衍生、演繹,也印證了極其精良的制作經得起無數次的推敲。“用心去做,便能有效地成就真正的文化傳播。”山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謝錫文認為,《甄嬛傳》《琅琊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在藝術創作上,有獨到創新之美,又不失古典美學旨趣,恰好契合了這個時代觀衆日漸挑剔的收視偏好,因此會收獲強烈反響。

同時,這也反證了一個尴尬的現實:老劇熱度居高不下,襯得近些年的影視作品特别是古裝劇創作優質内容稀缺。“當下,玄幻、仙俠、架空劇大行其道。古裝劇追逐流量的情況依舊明顯。基本的曆史邏輯錯誤、空洞狗血的劇情、千篇一律的角色、古代的外衣現代化的演繹,假到極緻的場景服化……這類劇其實已經形成了網文IP 偶像明星 炒作宣發的流水線生産營銷鍊條,哪裡還能傳遞出曆史文化、影視藝術之美?”苟瑞雪說。

奇葩文化内涵(文化之窗讓人上頭的)3

過度娛樂化的隐憂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甄嬛傳》超出邊界的泛化也帶來了一些文化隐憂。

相關部門早前出台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越來越流行的“淘寶體”“甄嬛體”“舌尖體”,雖然反映了社會生活,也受到年輕人的喜歡,但須注意,學生通過使用不規範字體寫作文,有獲得高分的極個别案例,也有低分案例,高考作文規定必須使用規範漢字語言答卷有章可循。除應用範圍的“越界”外,近年來盲目追求流量的模仿解讀也頻現“失誤”。惡搞視頻價值觀扭曲、二創侵權問題頻發,都成為《甄嬛傳》衍生物推陳出新帶來的現實問題。基于經典之上的“開花結果”,看似奪目,但若想長期生長而不是昙花一現,還是要在狂熱中保持理性思考,守住合規合法的底線。

沿襲了“甄嬛體”的二次創作,近期“黛玉體”“黛玉發瘋文學”悄然走紅。比起對《甄嬛傳》的魔改,很多人更擔心過度娛樂化、庸俗化會把《紅樓夢》玩壞了。也有包容開放的聲音:經典雖不是用來随意糟蹋的,但也不是用來束之高閣的,輕松诙諧的表達背後也是對經典的繼承和傳承。“如果年輕人能通過這些趣味性的引導回到經典上去,看看在當時那個情景下人物是如何說話的,也沒什麼不好。”謝錫文說。無論是改編台詞、制作表情包,還是模仿拍段子,年輕人對于經典的“二次創作”首先是基于對經典中人物的了解,隻有精準捕捉人物的性格特點,掌握表達藝術的精髓,才能演繹得惟妙惟肖。這種活學活用也證明了經典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無論是‘甄嬛體’還是‘黛玉體’,都是一種文體的演化而已,不同時代不同人群會對文體有着契合這個時代的新演繹,但這些文體因為缺少足夠的文化土壤,長遠來看,很快就會迷失自己,成為過眼雲煙。”謝錫文說。

山東省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濟南市作協副主席徐清源認為,這種玩法,對文化的正向貢獻“幾乎等于零”。“比較武斷地說,一個‘00後’不會因為讀了‘黛玉體’,就把《紅樓夢》看一遍,或者把《紅樓夢》再多讀兩遍。說到底,年輕人搞這些新奇的内容,多是為了對抗傳統文化,想在比較嚴肅的環境裡搞出很有新意的東西,沒有任何惡意,也無傷大雅。不過,這也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了醒:精神的舞台或者文化的舞台,如果正統的文化不去占領,必定會被外來的一些東西覆蓋。假如傳統文化足夠及時,或者聲音足夠大,這種所謂玩梗、演繹就上不了熱搜。這恰恰證明傳統文化的精确品讀還沒有深入年輕人的‘骨髓’。文化學者、作家、相關部門也要有這種自覺性,要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幫年輕人做好厘清和分辨,讓其學會科學地審美。”(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實習生 趙 靜 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