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芒果君爺爺
制作 芒果君奶奶
鳜魚的尾巴
汪曾祺先生三十餘篇美食散文彙集,書名《五味》。
衆多前輩文化人都喜愛自下廚房“洗手作羹湯”。既如此,少不得五味調和鍋勺碰撞。大快朵頤後的滿足,伴着香茗氤氲,幾分得意油然而生。記錄美味是必須的,于是伏案弄墨。酸甜苦辣鹹在行間跳躍,字字珠玑,傳世之作聞名遐迩;篇篇美文,書頁紙張滲着肥膄。美食美文,猶如豐美珍馐召喚,給人強烈的期待。
汪先生《五味》中談及鳜魚,對鳍背花斑、滿布劍戟的鳜魚盡悉考證,尤其剖析鳜魚身軀黃黑相間的“鯚花”,更是旁證博引,叫人興趣盎然,可見學識淵博精專。
鳜魚在荊楚亦稱鯚花魚,亦有寫做“桂魚”的,這是對鳜魚前世今生的草率,但别字人人皆識,用之也無大礙。
中囯菜譜中,除了徽菜有一道“腌鮮桂魚”外,其餘盡被楚味風格的網衣桂魚、五彩桂魚、白汁桂魚、梅花桂魚、繡球桂魚、銀絲桂魚、牡丹桂魚、梳子桂魚、三味桂魚、滑溜桂魚、幹炸桂魚所囊括。
對名菜的羅列在散文裡顯得多麼無趣,可人在興奮之下,難免沖動,誰讓你批量當選的呢?值得一提的是,中囯菜譜也用“桂”替代了“鳜”,如何解釋,隻能說意在普及?
汪曾祺先生啟蒙時,老學究教學生們《漁父》,把詞中鳜魚讀作“厥魚”,可見這個鳜字真的生僻。汪先生說“現在很多飯館都寫成‘桂魚’。其實這是都可以的吧,寫成‘桂魚’,都無所謂,隻要是那個東西”言語中透着無奈。
中囯名菜中,桂魚之馔琳琅滿目,款款皆在鄂菜中。花式繁多的鳜魚美肴,在無比嚴苛的評審中絡繹不絕地榮登中國名菜金榜,真是天大的奇事。要知道任何一道菜肴若能跻身中國名菜之列,是多麼的不易。馳名于世的荊州魚糕,楚人心中至高無尚的“中國名菜”,可它竟是傍着魚圓,合二為一方才忝列其中。然而,多達十餘例鳜魚同登中國名菜,在中國名菜的康莊大道上比肩而立,真是罕見之至絕無僅有。
這是不是破天荒呢?
鳜魚,在楚菜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遺憾的是,中華名肴鳜魚,源于鄂亦失于鄂,名肴并未得到長足發展。鳜魚,已随着歲月流逝日漸式微。
2008年,女兒武漢大學讀研,我與太太常去珞珈山賞櫻。校外東湖畔食肆毗鄰,家家戶戶“臭鳜魚”,招牌林立食客如雲。其實,臭鳜魚的規範名稱為“腌鮮桂魚”,用低于保鮮臨界點的鹽腌制,蛋白質會因殺菌不足分解發酵,當然,這是有意而為并非疏忽,鳜魚微腐後有淡淡的臭味。制作類似荊楚的陽幹魚,隻是鹽漬至腐臭與陽幹魚不同。
陳曉卿在《至味在人間》中也談到臭鳜魚,正如白岩松評價“我一直覺得陳曉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導演的美食紀錄片更好看”。我以為曉卿著書與導片皆好看。但陳導說鳜魚“冬季腌制八至十二天”,啧啧啧,曉卿小兄弟,這是哪個廚師教的?有誤人子弟之嫌喲。
“腌鮮桂魚”是中國菜譜中,安徽唯一的桂魚肴。為何能長驅直入鳜魚名肴大本營?真的令人深思。
盡管中國名菜授予鄂菜鳜魚極大的榮耀,但百密一疏,蓋因荊楚鳜魚制肴很難窮盡。
幹燒鳜魚
幹燒鳜魚,雖在中國名菜中不見經傳,仍不失為荊楚名菜。
鳜魚宰殺後,用刀剞成井字花格,用微鹽料酒稍腌制。五花肉切丁,香菇蒜姜切粒,荊沙豆瓣醬适量。另用小碗備上醬油、香醋、白糖用高湯調勻,若無高湯則用清水代替。
鍋燒熱,下入少許菜油,鳜魚入鍋煎成雙面金黃出鍋。
五花肉丁入鍋煸炒至油脂溢出,放入香菇粒、蒜姜末合炒,爾後放入豆瓣醬、香醋、醬油、清水形成滋汁,煎好的鳜魚入湯汁蓋鍋燒制,十餘分鐘打開鍋蓋收汁。
幹燒鳜魚,講究用湯恰當自然收汁,味醇且鮮。成菜色澤紅亮見油而不見汁,魚肉有蒜瓣層次,故謂幹燒。
時值農曆三月,窗外春雨霏霏。
錄唐人張志和《漁歌子》,此詞正是江南水鄉春汛的情景寫照。淅淅瀝瀝的春雨中,漁夫頭頂箬葉編織的鬥笠,穿着蓑衣捕捉肥碩的鳜魚,悠閑的農耕生活躍然紙上,與《幹燒鳜魚》十分應景。
茲錄于下,與諸君分享。
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