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

美食 更新时间:2024-11-26 08:18:00

解放軍報女記者走近喀喇昆侖兵站——

高原上,那永遠溫暖的家

■解放軍報記者 衛雨檬

初秋,金烏西墜。昏黃的光線傾瀉而下,為整片大地蒙上一層柔和的色調。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遠山是永恒不變的背景。揚起的風沙吹過橫穿的道路,向着一排老舊的營房散去。

四級軍士長王剛站在院子門口,靜靜地望着面前國道的盡頭。他身後那面黃土牆上,搖動着草木斑駁的影子,磚縫間細土一股股地垂流。

夕陽下的那不羅兵站,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的面貌。

這是新藏線上最遙遠的一個兵站。14年前來到這裡的時候,王剛和大多數人一樣,從未了解過兵站是個怎樣的存在。

60多年前,一條修在雲端的“天路”連通了中國西部最偏遠的兩個民族自治區——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的零公裡處起始,一直通向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區。

沿着巍峨的喀喇昆侖山脈,一條狹窄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除了一座座陡峭的達坂橫亘面前,高寒缺氧、物資短缺也随時挑戰着生命極限。

于是,兵站出現了。

新藏線沿途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十幾個兵站,為過往部隊提供食宿和補給。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在終年積雪的喀喇昆侖山間,一代代兵站官兵守在漫長清冷的高原天路,為翻山越嶺而來的軍人們,亮起了一盞盞溫暖的燈。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炊事員蒸饅頭都要精确到秒)1

夕陽下的那不羅兵站。孫旭輝 攝

兵站的存在,不是為了停留,而是為了繼續前行

在風沙彌漫的土路上颠簸了一天,一位汽車運輸團的戰士坐在飯桌前,沒急着動筷子,而是打開了手機相機。一朵紅豔豔的“雕花蘿蔔”被保存在屏幕中,點綴着高原汽車兵們風塵仆仆的行車生活。

“吃飯之前先拍照,是對我們的莫大認可。”說起這個細節,庫地兵站教導員晉良元面露自豪。

對很多第一回行駛在新藏公路上的年輕汽車兵來說,庫地兵站的晚飯總讓他們記憶猶新。那是他們行走在喀喇昆侖之巅時吃的第一頓飯。

庫地兵站是行車中途停留的第一站,到達這裡要翻過險峻的庫地達坂。白天,長龍般的車隊在九曲回腸的沙石山路上爬坡。

在人迹罕至的戈壁、雪山,官兵們白天大多依靠方便的幹糧和自熱食品充饑。隻有傍晚到了兵站,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來,吃上一頓熱飯。

樸素的食物裡透着真切的關懷。一碗加了枸杞的玉米面粥,将一股暖流輸送到過往官兵的心間。

在這個偏遠荒涼的地方,經停和駐守的官兵,通過一餐平常而用心的飯菜,相互理解着彼此的付出。

庫地兵站是新藏線上建立的第一個兵站。營院裡種着白楊、紅柳。最老的一棵白楊已在風雪中挺立了40多年。然而,即使是這棵樹,也沒有吳德壽在兵站待的時間長。

60多年前,庫地兵站還沒有一棵樹。後來,年輕士兵吳德壽來到庫地,紮帳篷、壘鍋竈,憑着一峰駱駝一口鍋,建起了最早的兵站。曾經,兵站的條件異常簡陋。保障任務最重的時候,他一個人圍着4個平底鍋烙烤餅,打個盹的時間都沒有。

如今,那些生長很久的樹木,都是由他栽種的。高原上,每一種生命都值得尊重。樹是這樣,人亦如此。從士兵到職工,在艱苦的高原工作了40餘年,68歲方才退休的吳德壽,活成了一棵紮根在雪山的“昆侖不老松”。

在這裡,一頓熱飯、一壺熱水、一間暖屋,甚至是一口氧氣,都是那麼來之不易——

多瑪兵站四級軍士長梁濤單手掂起沉重的鐵鍋,每日翻動上百次。

為了保證制氧機的正常,紅柳灘兵站上士班長馬有和在發電機前守了整整一夜。

甜水海兵站的戰士們冒着風雪取水,那條通向冰湖的山路是冬季的噩夢。

暖氣管道裡水流的源頭,是日土兵站鍋爐房中不斷揮動着添煤的鐵鍬……

記者留宿兵站,才知道原本那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竟是如此不可或缺。

喀喇昆侖的晨光比北京晚到兩個鐘頭。淩晨6點半,天色沒有絲毫要醒來的迹象。在黎明前沉靜的黑暗中,光亮透過操作間的窗子,隔絕室外蕭瑟的寒意。

這是2019年的秋天。距離起床号的吹響還有一個半小時。屋内是一番熱氣蒸騰的忙碌景象。竈台前,炊事班的戰士們專注于手頭的一件件食材。作為兵站每天最先醒來的人,他們要為仍在安睡的官兵準備啟程前的早餐。

從最早紮根于兵站的吳德壽,到現在堅守在兵站的一代代官兵,他們在迎來送往中,接下那些疲憊的身軀,又目送着一個個堅毅的背影。

在這條高原禁區的生命線上,兵站的存在,不是為了停留,而是為了繼續前行。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炊事員蒸饅頭都要精确到秒)2

多瑪兵站士兵廖海洋正在為過往軍車加油。徐富強 攝

這條路上官兵來來往往,兵站的官兵們從不奢望有誰記得自己的名字

從新疆葉城到西藏阿裡,對走過這條線的官兵來說,三十裡營房是他們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在衆多兵站中,三十裡營房兵站是最繁忙的一個。駐守高原,忙碌反而是兵站官兵的盼望。

三十裡營房兵站廚房,下士李國章有節奏地揮刀,雞肉在他手中分割成均勻的小塊。“記者姐姐,山上又高又冷,盡量不要吃涼菜和硬的東西!”這個身材颀長的重慶小夥子,細心地叮囑。

一個小時後,李國章和戰友們忙着為汽車兵的餐盤裡,盛滿油亮的辣子雞丁。

吃完飯,記者又要随車隊趕路。離開餐廳前,李國章羞澀地笑笑,輕聲說:“記者姐姐,你們吃的飯是我們做的,要記得呀!”

是啊,上山下山的官兵來來往往,有誰記得為他們盛上熱飯的那一雙雙手?有誰記得為他們燒水加油的士兵叫什麼名字?當然,這些兵站的官兵也從未奢望。

與三十裡營房兵站的熱鬧不同,甜水海兵站是整條線上最“清閑”的兵站。

這裡是真正的無人之境,兵站大門正對着遠處蒼勁寂寥的群山,院子被孤零零地嵌在空曠的荒涼大地之上,隻有一條筆直的公路從門前劃過,伸向無盡遠方。

海拔升到5000米以上,夜間很容易産生嚴重的高原反應。不是必要的情況,很少有部隊願意留宿甜水海。汽車兵何其寶在新藏線上跑了16年,其間隻在這裡住過3個晚上。

“住下來”,對甜水海兵站的官兵們來說是一種意外之喜。看到來加油的駕駛員,站長陳偉就主動上來說話,一開口便停不下來。

2011年通電話之前,甜水海與外界最主要的連接,是兵站門口橫穿而過的那條公路。2016年,高原上強烈的太陽輻射成為平時用電的來源,給這個偏遠山谷裡的兵站帶來了網絡信号。

封山期漫長的冬夜裡,為了節約能源,甜水海又會回到一片黑暗當中。太陽沒有升起的時候,這裡就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

兩個月前,他們剛剛用上4G網絡。這種滞後有時候會讓陳偉感到恐懼:“最害怕的不是寂寞,而是被遺忘。”

冬天讓甜水海的官兵嘗盡了孤獨的滋味。大雪令喀喇昆侖陷入沉靜,兵站門前的道路,很久都沒有車輪駛過的印記。偶爾,官兵們坐在屋子裡,聽到車輛駛過發出轟隆聲,他們的心也會緊跟着顫動起來。

即使不幹什麼,葉河兵站29歲上士王征剛平均每分鐘心跳都會超過97次。來到喀喇昆侖10年,每分鐘的心跳數從70變成了97——這是喀喇昆侖留給這個湖南小夥的印記。

王征剛曾在甜水海兵站當過4年炊事員,其中3年都留在這個全軍海拔最高的兵站過冬。他說:“每天,眼睛一閉是4個人,眼睛一睜還是那4個人。我們天天聊天,把一輩子的話都說完了。”

窗外,風雪漫天。炊事班的大竈上,熱蒸汽氤氲成茫茫的水霧。王征剛将揉好的饅頭放進高壓蒸鍋,排列整齊。扣好鍋蓋的同時,他按下鬧鐘的倒計時按鈕。

20分35秒,鬧鈴響了。王征剛果斷關火,起鍋。“這個時間剛剛好,再多5秒鐘,饅頭就蒸‘死’了,口感不好!”受高原氣壓低的影響,蒸饅頭在甜水海要精确到秒。

除了做飯這項主要的任務,開車、制氧、加油、管道維修……兵站的工作王征剛基本上都幹過。因為留冬的人有限,“一專多能”成為兵站官兵的基本素質。

水的問題,讓大家吃盡了苦頭。“甜水海”沒有水,地下是厚厚的永凍層,最近能取水的地方,是100多公裡外的泉水湖。

曾經,泉水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稱作“死人溝”。鑿冰取水的那段路上,肆虐的風雪和稀薄的空氣,用力拖拽着戰士的腳步。

那些被鑿下的巨大冰塊,經過白天數百公裡的跋涉,成了夜裡桌上的一杯杯熱茶和暖氣管道裡整晚流動的熱水。

這些好不容易化開的水,也會由于再次冰凍而考驗着兵站的官兵。氣溫低到-40℃,剛洗過腳穿上拖鞋,一出門鞋底就結了一層冰,下樓梯時,人甚至會直接滑下去。

去年,下水管道被凍裂,每次修好後,又很快凍上,反反複複好幾次。有一次,站長陳偉和中士喻偉把管道裡的冰一點點敲出來,前前後後修了大半個月。兵站的垃圾坑裡堆得滿滿的,不是垃圾,而是他們從管道裡掏出來的冰塊。

其實,在甜水海寂寞而紮實的冬天裡,兵站的官兵們都在做同一件事——等待。當軍車從門前那條空蕩蕩的路上駛來,熱水、熱飯、熱房子,那些最真切的需要和慰藉,都已經在這裡備好。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炊事員蒸饅頭都要精确到秒)3

紅柳灘兵站上士班長馬有和連夜加煤燒鍋爐保障過往部隊。熊超 攝

喀喇昆侖的日子,讓山上的人學會了堅持

王剛又一次在夕陽下眺望着路的盡頭,不時倏忽而過的車輛,沖刷着他内心浮起的思念。

14年前,王剛從陝西鹹陽來到西藏阿裡高原最偏遠的那不羅兵站。他望着的那條國道,是通向家鄉的唯一牽連。如今,作為在兵站堅守時間最長的兵,他有11個春節是在高原上過的。

剛到那不羅兵站時,王剛在信裡告訴從小将自己養大的奶奶,他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當兵。這封信在漫長而曲折的路上走走停停,用了20多天才到達陝西老家。等來家裡回信時,王剛寄信時的擔憂才完全打消——他曾真的害怕,距離會隔斷過往。

5年後,那不羅兵站終于通了手機信号。隔着數千公裡,在寫了上百封信件後,王剛終于可以實時了解家人的近況。但他知道,電話傳來熱鬧的問候聲中,再也不會有那個慈祥的聲音。

奶奶去世的時候,王剛沒能趕回去,這是他一輩子的遺憾。到第二年夏天,他終于可以下山。趴在奶奶的墳前,王剛忍不住放聲大哭。

“知道你當兵的地方很遠,但沒想到是這樣的遠……”這是奶奶在王剛第一次回家探親時說的話。在阿裡高原的日子裡,最大的苦來源于思念。但隻有在天人永隔的那一刻,王剛才明白,真正遙遠的距離是無法抵達。

王剛留給奶奶最珍貴的記憶是一張軍裝照。

2008年,當兵3年的王剛終于能回家探親了。回程的路途他走了一個星期。阿裡首府獅泉河,是從那不羅兵站出發經過的第一個城市。街道兩旁排列着的各色商店,讓很久沒有離開兵站的王剛感到一絲陌生。帶着些許緊張,他在照相館門前停了下來——家裡人還沒見過自己穿軍裝的樣子。

在那不羅兵站的第7年,王剛有了自己的女兒。今年9月2日,是女兒上小學一年級的日子。前一天晚上,妻子和孩子一起收看了《開學第一課》。後來女兒在電話裡講,她通過節目知道了國旗的故事。王剛對女兒說:“爸爸工作的地方,也有一面國旗。爸爸每天都要升起國旗。”

作為父親,王剛在很多時候都缺席了女兒的“第一課”。但是現在,他每天都要升的這面國旗,将自己和女兒拉近到一起。

在因遙遠而分離的日子裡,喀喇昆侖的兵站官兵,在長久的思念中學會了堅持,又在長久的堅持中笃信着堅守的意義。

最能打仗的炊事兵(炊事員蒸饅頭都要精确到秒)4

紅柳灘兵站司務長鄭興海為官兵準備午餐。熊超 攝

他的雙手為十幾萬人做過飯

屏幕裡,一排印有刀叉标志的裝備車輛從天安門前駛過。電視機前的王征剛笑了起來,仿佛這場盛大的閱兵儀式也有了他的參與。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受閱官兵的昂揚英姿,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在大多數人印象中,軍人的雙手可以拿槍,可以開戰鬥機,可以駕駛戰艦。但也有這樣一群軍人,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做了一頓又一頓的飯菜,為一輛又一輛過往的軍車加油,完成一次又一次緊急維修……

王征剛這雙手,為喀喇昆侖軍人做了10年飯。從最開始的甜水海兵站,到現在的葉河兵站,他曾經覺得“把這輩子的碗都洗夠了”。但他還是喜歡兵站住滿來往官兵的時候,“人多,才體現我們兵站的價值嘛。”王征剛特别自豪地告訴記者,“吃過我做的飯的人,也有十幾萬了!”

食物、熱量、氧氣和水,這些必不可少的東西,常常因為習慣而讓人們忽視了它們的重要。

9月退伍季,獅泉河大站站長張高準為上等兵李治良摘下肩章和領花。第二天,已經考上新疆公務員的李治良就要離隊。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那是去年2月的一天,李治良剛下連沒多久。睡夢中,他被叫醒,值班員急急忙忙地喊他去修暖氣管道。套上大衣,兩人在雪中哆哆嗦嗦地忙了半夜,才把管道修好。

第二天早晨醒來,李治良發現戰友們夜裡都睡得很好,沒有人知道昨晚暖氣停過。那一刻,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開心,他突然明白,“自己到兵站後做的那麼多雜事,究竟是為了什麼。”

甜水海兵站站長陳偉,在人前永遠是一張笑臉。他甚至從沒跟家人說過,自己也會有高原反應。

妻子問他,甜水海到底在哪裡。他指着地圖西南邊一個小黑點說:“阿克賽欽湖往西。”其實,阿克賽欽湖離兵站還很遠。

來甜水海之前,陳偉的夢想是畫畫。從兵站的大門望出去,對面的藍天和雪山像極了宮崎駿筆下的天空之城。

今年中秋節前,陳偉畫了一幅兵站的速寫送給孩子。“我這輩子不偉大,隻想告訴孩子,他的爸爸為國家做了該做的事。”他說。

今年夏天,陳偉帶着家人去煙台海邊度假。在沙灘散步的時候,輕柔的海風吹在臉上,陳偉感覺一瞬間有些恍惚。

常年駐守高原,在凜冽寒風的雕刻下,他的面龐如同喀喇昆侖的岩石一般堅毅。看着沙灘上舒适惬意的遊人們,他卻想到高原軍人苦苦熬過的封山期。

走在熱鬧的人群中,陳偉轉過頭對身邊的妻子說:“人們能過上現在這樣的日子,這其中跟我們也有一些關系吧。”

從煙台海濱再回喀喇昆侖山上的兵站,陳偉像是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穿行。

在東部沿海,距離是直接的,出發和到達之間是一條順滑的線。從北京到上海,1000多公裡的路程,京滬線上飛馳的複興号當日即可往返。

在高原的山脈褶皺裡,距離是拼接的,起點和終點之間是一條條連起的線段。從新疆葉城到西藏阿裡,同樣1000多公裡的路程,軍車在人迹罕至的新藏公路上走了整整5天。

啟程和抵達的日子中間,隔着數個漆黑的深夜。在這條由線段拼接而成的路上,兵站就是中途的一個個端點。

随着未來交通的發展,在通向高原的路途中,可能會有新的兵站建立,也會有舊的兵站廢棄;一些兵站會越來越繁忙,另一些兵站則會漸漸冷清。

但無論路途多漫長,山峰多陡峭,當過往的軍車翻過達坂,停在兵站門口的那一刻,官兵的内心都會湧起一種感動。

如同走過漫長漆黑的山路,望見前方等待良久的一盞燈光。那也正是無數喀喇昆侖軍人内心深處的情感——

“到兵站,就是回到家的感覺。”

(采訪中得到許必成、劉海峰、張高準、張虎、喬玉中、李克毫、駱燚等人大力協助,特此緻謝。)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19年11月5日05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