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今天是教師節,先祝全天下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按理說,教師節應該沒有什麼食俗。學生們給老師獻個花,寫張賀卡感謝師恩就好了。但編輯芋頭今天偏要帶大家來刨根問底一番,看看古代的老師們在教師節會吃什麼。
孔子像
我國現行的教師節源于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才真正确定了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
孔子駕車遊學圖
但回望曆史,我國的教師節其實有着至少約2200年悠久的傳承。漢代的君王崇敬孔子,因此在每年的八月二十七,也就是孔子誕辰之日舉行大型的祭孔儀式,這一天實際上就是古代的教師節。
在這一天,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去孔廟祭拜,并在宮中宴請皇家老師們。上行自然下效,各地官員也同樣在這天祭拜孔子,宴請當地老師。
宴會上,多是一些簡單的果脯與酒水,主要節目是衆人吟詩作對,相談取樂。吃什麼在此時不太重要了,受邀赴宴更能體現出所受的尊敬。
同時,這天有個重要的儀式就是“授束脩”。束脩就是十根紮成一捆的肉幹,“授束脩”典出孔子曾說過的一句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也就是說,要向孔子拜師,隻要送十根肉幹就可以了。而後人效仿,也表達了對聖賢的敬重之情。
當然,随着時間的變遷,束脩逐漸從肉幹變成了等價的金錢。束脩一詞也變成了學費的代稱。
不過,古代的教師節并不止步于此,其實他們一年還可以再過四次教師節(太讓人羨慕了!)
常聽相聲或愛讀古書的讀者可能曾聽聞過這樣一個詞“三節兩壽”,指的是端午節、中秋節、年節及孔子誕辰和老師生日。而在“三節兩壽”期間,學生們都要向老師送一個月的束脩。
三節兩壽送的禮稱為“節敬”,大家最常送的節敬就是大米,畢竟對于很多老百姓而言未必能拿出多餘的錢。
而鄉裡的鄉紳們則會送上時令的水果和糕點,同時附帶一個大大的紅包。
如果是老師的生日,那麼常見的還會送老師面條(湯餅)或雞蛋,這一點倒是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日習俗中。
節敬的貴重程度不僅随着送禮人的地位而變化,也随着時代變化。到了宋代,節敬幾乎達到了曆朝曆代的頂峰。
靠海的城市送時令海鮮,黃河附近居民送鯉魚、各種肉類,江南地區最為豐盛,送酒、送糖、送點心、送布、送錢……
宋代發達的經濟和文人地位的崇高,讓宋代的老師可能是最衣食無虞的。
有巅峰,自然也有低谷。進入明清時期,不僅對老師的授課質量有了更嚴格的考核,老師們的生計也變得困難起來。以緻有了“窮不讀書,富不教書”這樣的話。
富可以不教書,但窮人要改變命運隻能靠讀書。因此民間對師資的需求很大,催生了很多教學業未成的“蒙童”的老師,稱為“塾師”。
這些基層教師收入很不穩定,因為窮人家常常交不起學費而拖欠。于是漸漸形成了一家富人或多家窮人一起供養一位塾師的慣例。
塾師住在富人家,由富人每天供給飲食。或是住在寺廟中,由窮人輪流供給。往常的食物是二簋,一肉一蔬,這種待遇比以前已經差了很多。
不過到了三節兩壽,供養者還是要表示一下,畢竟民間仍然是盛行尊師重學風氣的。到了三節兩壽,飲食會變成四簋,二肉二蔬。
此時三節兩壽中的“三節”,在不同地方逐漸代表了不同的節日,有的甚至變成了“四節”。
但很多窮人家還是要供好老師,甯願自己喝稀粥吃豆腐。這既代表了古人對老師的尊重,也讓我們這些後人感歎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另外,還有所謂“升米四斤”,即“一鬥米、一斤油、一斤鹽、一斤茶、一斤煙”。有條件的每月給老師送,條件一般的則隻能在三節兩壽送。
不過這一時期的老師日子同樣過得很苦,雖然飲食每日有人供給,但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斷了,供養者如果有困難或者小氣,那日日吃豆腐甚至豆腐都吃不到也是司空見慣的。
而不管是束脩還是節敬,在高昂的物價面前,往往支撐不了老師的家庭開銷。當時如果要足夠一年使用,大約需要30兩銀子。但是有1/3的老師一年收入甚至低于10兩銀子。
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依舊還是堅持教書育人,甚至做兼職來補足收入。但隻有少部分人選擇直接轉行去經商或從事其它工作,歸根結底還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把教師看作一份神聖的職業。
如今,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了更好的教學和學習環境。盡管我們不再送老師衣食金銀,但對老師的尊敬之情仍沒有一絲改變。師恩難忘,教師節給你最敬愛的老師發一條微信吧。
(原題《古人給老師交的“學費”,竟然這麼好吃》)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