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新良 于博
圖 | 來源于網絡
每年到了春深夏初之際,讓家長們談之色變的手足口病又會卷土重來……
但是,别怕!今天我們就依據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為各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姑姑姑父……(不好意思跑偏了)解讀手足口病,告訴大家正确的防治方法,避免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毒~
什麼是手足口病?
用醫學術語來說,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其中以CV-A16和EV-A71病毒感染最為常見。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疱疹或小潰瘍,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症。
簡單地說,被手足口病毒感染後,孩子的嘴裡、屁股、手和腳上會起很多的疙瘩,并且伴随高燒。這種病毒挺厲害,有傳染性。
因手足口病有傳染性,且可能會發展為重症手足口病,所以家長害怕、焦慮。但如果我們能通過一些方法,避免孩子感染,或者感染後能早期識别重症,這個病是完全不必恐慌的。
手足口病是如何傳播的?
手足口病的傳播一般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容易感染的人群。如果從這三個條件上下功夫,孩子就很難被手足口病感染啦~
1
傳染源
患兒和隐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HFMD隐性感染率高。EV病毒容易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廣泛傳播。
2
傳播途徑
密切接觸是HFMD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都可引起感染。除此之外,它還能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後亦可感染。
3
易感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如何阻止傳播?
從傳染源的角度
1.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養成洗手習慣,飯前便後、接觸可能污染物後都要洗手)、勤換洗衣物。
2.不要和手足口病人親密接觸,比如擁抱,分享玩具、餐具等。
3.手足口病患兒咳嗽、打噴嚏時,要使用紙巾蓋住口、鼻。孩子的鼻涕、嘔吐物、排洩物最好也用漂白水泡後再沖走。
4.室内注意通風,每日通風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通風時,孩子可以去别的房間,避免着涼。
從傳播途徑的角度
1.不要在疾病高發季節帶孩子去人群擁擠處玩耍。
2.家庭成員如果接觸過手足口病的患兒,回家後應及時洗手、洗臉、換衣服,之後再接觸家裡的寶寶。
3.如果上學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疾病,一定要讓孩子休息,避免傳播給别的孩子。
4.如果家中有兩個孩子且有一個患病,應把他們盡可能隔離。隔離要從發現孩子有症狀開始,一直到症狀消失後的1周。
從易感人群的角度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而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接種疫苗。EV-A71滅活疫苗可用于6月齡~5歲兒童預防因EV-A71感染所緻的HFMD,基礎免疫程序為2劑次,間隔1個月,鼓勵在12月齡前完成接種。
判斷重症手足口病的标準
1.持續高熱:體溫>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2.神經系統表現:出現精神萎靡、頭痛、眼震顫或上翻、嘔吐、易驚、肢體抖動、吸吮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症狀。
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安靜狀态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min。
4.循環功能障礙:心率增快(>160次/min)、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s)。
5.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5x(10的9次方)/L,排除其他感染因素的影響。
6.血糖升高: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現循環功能障礙時,血乳酸通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為判斷預後的參考指标。
如何判斷是不是重症手足口病?
學會判斷孩子是不是重症的手足口病,對于疾病的治療是很重要的。有一個最直觀的的判斷方法: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後,皮疹症狀明顯、伴有持續的發燒,同時精神狀态很差,這時候就要去醫院就診了。
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手足口病傳播的三個條件,避免孩子感染疾病。如果孩子不小心得了手足口病,也沒必要特别擔心,對于一般的手足口患兒來說,加強對孩子的飲食和對症支持治療,孩子是可以自愈的。
覺得有用請關注分享哦~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