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馬遠《月下把杯圖》
陸小曼《紅葉秋思圖》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與“愁”,似乎有着某種天然的關聯。古人在造字上已很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将“秋”和“心”合成一個“愁”字。
然而,秋愁最傷身。在秋季該如何養生呢?看《黃帝内經》怎麼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
每逢秋天,悲緒更濃
“秋”和“愁”有何關聯?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這兩個字的本義。
《說文解字》雲:“秋,禾谷孰(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說文》釋“秋”為禾谷熟,即“收獲”。《集解》釋“秋”為掣斂,即“收斂”。秋天萬物收斂,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愁”字,《說文》的解釋是:“愁,憂也。從心,秋聲。”這既是一個形聲字,又是一個會意字。首先,“秋”代表收獲,“愁”字的本義是擔憂秋天農作物的收成如何。其次,“秋”有收斂之意,此時秋風蕭瑟,形成一種悲涼的氣氛,極易觸動人的愁緒。
正因如此,古詩寫秋天,常有“悲秋”之語。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詩: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将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又如杜牧的《早秋客舍》詩: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别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閑長自由。”
多愁善感的杜甫因老且多病而“悲秋”;懷才不遇的杜牧因漂泊他鄉而犯愁,每逢秋天,悲緒更濃。
秋天最傷身的正是“愁”
然而,從養生的角度講,秋天最傷身的正是“愁”。
秋天涼風起,天氣幹燥。所以《黃帝内經·陰陽應象大論篇》雲:“......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禮記》雲:“秋者,愁也。”秋天與憂愁相對應,但憂則傷肺。《内經》稱“喜勝憂”,是從五行相克論情緒關系,喜屬火,憂屬金,火克金,故喜勝憂,即言秋天要常懷喜悅之心,以防憂傷肺。
詩人劉禹錫在秋天就感到喜悅,他的《秋詞二首》其一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他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借黃鶴直沖雲霄的描寫,表達出豁達樂觀、奮發進取的豪情。這種情懷,正是秋天最佳的養生之道。
秋天養生 重在收斂
《黃帝内經》對秋天養生,還有一段很重要的論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所謂“容平”,是指秋天萬物已成熟收斂。此時天氣幹燥,衣服在秋天易幹,就是燥氣的收斂功能産生作用。地氣也就跟着明亮通透,所以人們常說秋高氣爽。秋天的作息,宜早睡早起。早上聽到雞叫,就要起床。
秋天情緒要保持甯靜,不要急躁。秋氣寒起,加上秋燥之氣,萬物易傷,故要安甯其心,否則身體會出現久咳或上火等症。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是說要順應秋天的收斂之道,精神向内,專氣緻柔,使身體保持柔順輕松的狀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也是說要順應秋氣之收斂,神志向内不向外,這樣就能使肺氣清爽了。
上述這些,就是秋天的養生之道。《内經》稱為“養收之道”,是突出“收”字,即秋天養生,凡事以收斂為主。如果逆此“養收之道”,就會傷肺。“冬為飧洩”,“飧”是夕食,即晚飯。“飧洩”的意思是食飯消化不良,吃的東西沒有完全消化就排洩出去。因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肺傷了,肺氣虛弱,腸道的運化能力也弱了。
“奉藏者少”,是說如果在秋天作息、神氣、意志等沒有收斂好的話,身體能量奉獻給冬天的東西就少了。冬天養生的要點是“藏”,假如秋天養生出了問題,到了冬天就沒什麼東西可藏了。
此外,古代醫家還提醒,秋天肺氣旺,味屬辛,五行屬金,而肝屬木,味屬酸,因金能克木,故秋天肝氣弱,當秋之時,飲食方面應減辛增酸,少吃辛辣之物,多吃酸的東西,這樣可以養肝氣。
早上起來,閉目叩齒21下,咽下津液,然後用兩手搓熱,貼在眼上,反複數次。據說秋三月用這種方法,有明目之效。
來源: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