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芭蕉在古詩中代表什麼象征意義

芭蕉在古詩中代表什麼象征意義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9 03:44:42

雨過涼生藕葉。晚庭消盡暑,渾無熱。枕簟不勝香滑。争奈寶帳情生,金尊意惬。玉人何處夢蝶。思一見冰雪。須寫個帖兒、丁甯說。試問道、肯來麼,今夜小院無人,重樓有月。

芭蕉在古詩中代表什麼象征意義(古人詩詞中常見的芭蕉)1

這首《芭蕉雨》,為南宋詞人程垓的代表作之一。炎熱的夏季,時近黃昏,一陣芭蕉雨後,酷暑盡消。面對“今夜小院無人,重樓有月”的甯靜夏夜,詞人想到心中的愛人,感慨萬千,即興創作了這首柔婉的詞。程垓的好友,著名詩人楊萬裡,也有一首《芭蕉雨》,更是将夏夜的芭蕉雨描寫的絲絲入扣:“芭蕉得雨便欣然,終夜作聲清更妍。細聲巧學蠅觸紙,大聲锵若山落泉。三點五點俱可聽,萬籁不生秋夕靜。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風收卻雨即休。”

在大多數北方人的心中,有兩個芭蕉。一個是詩詞中的芭蕉,既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感歎,也有“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的落寞,寄托了詩人的無限孤獨憂愁和離愁别緒。另一個則是水果店中,常與香蕉傻傻分不清的芭蕉。這也難怪,芭蕉和香蕉都是芭蕉科芭蕉屬植物,本就相近,況且芭蕉是南方植物,“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說的便是淮河以南的人家,北方人則“桃紅柳綠”見得更多。其實在中藥房中,還有第三個芭蕉,就是中藥芭蕉。芭蕉又叫猼且、巴且、天苴、綠天、扇仙等。芭蕉的根、葉、花、果實及莖中汁液均可入藥,分别為芭蕉根、芭蕉葉、芭蕉花、芭蕉子和芭蕉油。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芭蕉根是芭蕉的根莖,性味甘、寒,歸胃、脾、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熱病、煩悶、消渴、癰腫疔毒、丹毒、崩漏、淋濁、水腫、腳氣、黃疸等的治療。《食療本草》記載:“(芭蕉根)主黃疸。”芭蕉根3錢,山慈姑2錢,膽草3錢。搗爛,沖水服,有治療黃疸病的作用。《日華子本草》記載:“(芭蕉根)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并金石發、熱悶口幹人,并絞汁服;腫毒遊風,風疹,頭痛,并研罯敷。”《聖惠方》記載:“生芭蕉根,搗絞取汁,時飲一二合”,可以消渴,并治療“口舌幹燥,骨節煩熱”。鮮芭蕉根60克,搗爛取汁,和晚蠶砂粉30克,蜂蜜少許沖服,有治療糖尿病的作用;芭蕉根30克、杜仲15克,煨水服,有治療頭暈目眩、哮喘的作用;芭蕉根取汁抹之,有治療瘡口不愈合的作用。芭蕉根250克,豬腦1付,炖服,是可用于頭昏痛的食療方;芭蕉根15~30克煎汁,或同豬肉煮食,是可用于高血壓的食療方。《現代實用中藥》載:“(芭蕉根)利尿,治水腫腳氣。”鮮芭蕉根200克,豬瘦肉200克,水炖,服湯,分早晚2次服,每隔3天1服,有治療乳糜尿的作用;芭蕉根15克,煎服,或與接骨木花10克同煎服,有治療慢性腎炎的作用。

芭蕉舒葉大,同向雨中愁 芭蕉葉呈長圓形,肥厚寬大,色澤鮮綠,古代文人避暑時,常在上面寫字作為消遣。唐代詩人戴叔倫《贈鶴林上人》中“歸來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寫佛經”及李益《逢歸信偶寄》中“無事将心寄柳條,等閑書字滿芭蕉”都有記述。除了用于供文人雅士消遣,芭蕉葉還是一味中藥。芭蕉葉性味甘、淡、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利尿、解毒的功效,用于熱病、中暑、腳氣、癰腫、燙傷等的治療。芭蕉葉适量研末,可以用來治療燙傷。燙傷水泡已破者,可用麻油調芭蕉葉末外搽;燙傷水泡未破者,可用雞蛋清調芭蕉葉末外敷。芭蕉葉、山栀子煮湯,作熏洗劑或溫浴劑,可以治療全身浮腫、陰囊腫。芭蕉葉研末,和生姜汁外塗,可以治療腫毒初發。芭蕉葉性寒,具有清熱功效,因而可用于熱病、中暑等病的治療。人們曾經把用蒲葵葉子做的蒲扇叫作芭蕉扇,但蒲葵和芭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葉子外形與作用也大相徑庭。于是後來,人們把蒲葵葉子做的扇專叫作蒲扇,如《濟公傳》中濟公所持之扇。而把用其他材質做成的,形狀如芭蕉葉的扇子,叫作芭蕉扇,如《西遊記》中鐵扇公主所持之扇和《八仙過海》中漢鐘離所持之扇。

紫茸香浮檐蔔樹,金莖露滴芭蕉花 芭蕉花色彩豔麗,味道鮮甜,既可食用,也能入藥。8、9月采摘正開的芭蕉,鮮用或陰幹,就是中藥芭蕉花。芭蕉花性味甘、微辛、涼,具有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膈飽脹、脘腹痞痛、吞酸反胃、嘔吐痰涎、頭目昏眩、心痛、怔忡、風濕疼痛、痢疾等的治療。《日華子》載:“芭蕉花燒存性,研,鹽湯點服二錢”“(芭蕉花)治心痹痛”。芭蕉花250克,豬心1個,水炖服,是可以用于心絞痛的食療方;芭蕉花1朵,同豬心煮食,是可用于怔忡不安的食療方。《滇南本草》載:“(芭蕉花)主治寒痰停胃、惡心嘔吐、反胃吐呃。”芭蕉花2錢,水煎,點水酒服,忌魚、羊、生冷、蒜,可用于胃炎、胃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治療;芭蕉花、花椒樹上寄生茶各15克,煨水服,每日2次,可用于胃痛的治療;芭蕉花60克,豬肺250克,水炖服,是可用于肺結核的食療方;芭蕉花用白酒浸泡,制成芭蕉花藥酒,每次飯後飲小半杯,可用于預防和治療風濕痛。

何時斷得閑煩惱,一任芭蕉滴到明 夏秋季節,将芭蕉的莖根部刺破,取流出的汁液,用瓶子裝好密封,便得到中藥芭蕉油。芭蕉油性味甘、寒,具有清熱、止渴、解毒的功效,用于熱病煩渴、驚風、癫痫、高血壓頭痛、疔瘡癰疽、中耳炎、燙傷等的治療。芭蕉油滴入耳心,每日3~4次,有治療中耳炎的作用;芭蕉油時時呷一兩口,有預防和治療痫病的作用。

綠絹芭蕉裂,黃金橘柚懸 芭蕉的果實,一般人稱之為芭蕉,是水果店中的常見水果,很多人都知道它有潤腸通便的功效。中醫把芭蕉的果實叫作芭蕉子,據《食療本草》記載:“(芭蕉子生食)止咳潤肺,(蒸熟取仁食用)通血脈,填骨髓。”

三伏天中,上蒸下煮,酷熱難耐。這時下一場酣暢淋漓的芭蕉雨,一邊聽雨打芭蕉之聲,如蠅觸紙、如山泉落;一邊品品關于芭蕉的中醫藥文化,養身養心。這便在酷暑之餘,有甘寒頓生之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