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三千年沒有改名,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成語之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也孕育出衆多美食,各縣有各地的特色,經過曆史的沉澱,人們的選擇,這些地方老字号已成為某一行業的領軍品牌,成為質量信任的标志。
但是,這些名譽隻代表曆史,過去,不代表未來。
1、峰峰彭城三下鍋小酥肉
腐乳肉
丸子
2、武安燴菜
伯延熏肉
拽面
沙銘炒面
3、廣府驢肉香腸
廣府酥魚
南糖
肘子
4、成安八大碗
套腸
火燒夾粉皮
趙臣豬頭肉
5、魏縣大鍋菜
煎血腸
6、磁州焖子
胖妮熏雞
炒粉皮
7、臨漳扒兔
羊湯
8、廣平肘子
帶汁肉
大餅
9、館陶
館陶美味的特産——醬包瓜,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醬包瓜的制作工藝在唐朝魏征時就已出現,清朝鹹豐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同治年間被定為貢品,曆代為進貢貢品供皇室禦用,遠近聞名。具有皮柔味美、肉嫩鮮脆、醬味濃郁、開口胃、增食欲等的特點。
魏府宴
魏府宴(魏夫人十八扣)是館陶賓館匠心打造的曆史名吃。是以大唐名相魏征的夫人命名的一種菜品,共“八葷八素、一湯一飯”十八碗,被唐太宗李世民命名為“魏夫人十八扣”。
腸衣大排
腸衣大排是一道揚州風味代表菜之一,選用鮮淨豬排研制24小時,十幾種名貴藥材研制、晾曬,口感鮮香、味道可口,具有開胃養顔的作用,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是麗楓酒店特色菜之一。
10、邱縣酥肉紅蓋燒餅
11、曲周挂面
曲周雜面是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特産。曲周縣以小麥、綠豆、黃豆三種面食為原料,配以蛋汁和面食,所制的雜面食粗細均勻,色澤明快,不散不亂,響徹全省。
血糕主要原料是荞麥面,再加上豬血、羊血或牛血。在制作過程中,先将面團打成糊狀,将已涼涼的生血用刀切成小塊,放入面團中,再加入花椒、茴香和适量鹽,拌勻,攤在籠子上,大火蒸熟。一鍋,蒸一鍋,再把血面餅再切成小塊,就可以煎着吃了。
12、雞澤辣椒醬13、肥鄉削 割
削割,肥鄉獨有的傳統名吃,曆史悠久的珍馐,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科學合理的配料,皮酥餡鮮、香韻可口的風味,風靡冀南,倍受人們的青睐。
肥鄉削割創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今,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曆史。
黑臉燙面包
黑臉燙面包外觀皮薄如紙,面如凝脂,口感肥而不膩,清香滑潤, 提起是一兜兒,放下是一攤兒,咬一口羊肉不膻,肉團不散。
14、涉縣小米焖飯
涉縣小米色黃味香,質綿軟,小米焖飯是涉縣群衆常吃的家常便飯,做法有兩種:一是将白菜或茄子等時菜炒在鍋裡,放入米加鹽加水一齊焖熟,吃時不需另配菜便是一餐美味可口的佳肴。
花椒葉拌桃仁
花椒葉拌桃仁這道菜十分經典,鮮花椒葉,搭配上鮮核桃仁,可謂是涉縣特産的絕配,花椒葉是油炸過的,吃的嘎嘣脆,搭配上新鮮的桃仁那真的是美味。
15、大名縣"二五八"是大名縣的地方名吃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原名珍積成燒雞,是河北省邯鄲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中華老字号之一,屬于冀菜系。此菜被載入國家級史冊《辭海》“八大地方風味美食”大名“二五八”之首,邯鄲十大名小吃。是大名縣傳統的名貴食品,長期以來遠近聞名,享有盛譽。“二毛燒雞”用老湯加香料,草藥煮制而成,香嫩鮮亮,口味較重,典型的北方口味。
“二毛燒雞”的色、香、形、質量具佳,其特點是:透熟離骨、肉嫩且爛、鹹香清純、回味鮮美。 2018年8月,大名二毛燒雞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五百居香腸
五百居香腸是大名“二五八”傳統名吃之一,創業于道光元年(1821年)。原籍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先在官府當廚師,後見大名物産豐富,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便在大名府城内道前街關帝廟西側開設店鋪,制作香腸及熟肉制品,因大名府距濟南府約五百裡,故取店名為“五百居”。
色澤純正,條杆勻稱,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鹹兼備,軟滑利口,食而不膩,越嚼越香,回 味悠長,獨具一格。而且經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也不腐不蛀。五百居香腸制作講究,選料嚴格精細,用六成豬的瘦肉,去骨去皮,腸衣不腐爛。
郭八火燒
郭八火燒是河北省大名縣漢族傳統名吃。創業人郭緻忠,大名縣西大韓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順天府)學藝,清光緒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在縣城開業,經營火燒。因他從順天府學藝而來,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買賣興隆,又取“興”字,故立店鋪“天興火燒鋪”。郭緻忠小名叫“郭八”,因此,當地人便把他經營的火燒鋪叫作“郭八火燒鋪”了。
郭八火燒作料齊全,制作精細,層多且薄,風味獨特,每張上有二十五層至三十層,外表金黃油亮,吃起來皮酥裡筋,焦香可口,味香誘人。
牛肉鹵馓
馓(sa`),深藏在民間充滿了600年煙火氣息的老味道,隻有在大名府才能吃到!“馓”在大名方言發音中讀sa(飒,四聲),相傳“馓”這種名小吃,是大名所獨有,源自于明朝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年曆史。在回族開齋節,清真寺内做“馓”以招待穆斯林們的一種美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