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類曆史中,病毒一直都伴随着人類文明的進化而進化。
也正因如此,病毒所引發的傳染性疾病,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同時也是人類生存的大敵,甚至有些病毒還改變人類曆史。
而随着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氣候變暖、人口遷徙流動、細菌耐藥性增強、大氣污染等等各方面因素,即便一種病毒被控制或者消滅,但同樣還會有新的病毒不斷出現。
想必大家都還對2003年的非典有印象。
非典,臨床全稱為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這是一種因SARS冠狀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疾病。
在當時,非典對全人類來說,是一場令人膽寒且難以忘卻的災難,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在短時間内就全面淪陷,緻死率高達11%。
據數據統計顯示:在非典蔓延期間,全球有8422人不幸感染了SARS病毒,共計死亡人數達到了919人。
在我國最為嚴重的時候,感染病例達到了4986人,共計死亡人數達到了694人,其中包括了許多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
而在2003年7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範圍内非典疫情基本結束,此後在人群以及動物中再也未見過病例。
雖說人類最終戰勝了SARS病毒,但挑戰卻從來都沒有停止和結束。
而新冠肺炎的出現,又一次揭開了人類的傷痛,讓人措手不及。和非典幾個月的傳播時間相對比,新冠存在的時間明顯延長了,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它還沒有消失的苗頭。
實際上,最大的區别,就在于----非典發病後傳染,而新冠病毒隻要粘上就能傳染。
新冠病毒症狀厲害之處,偏偏就在于潛伏期患者以及無症狀感染者都能大面積遭受傳染。
咱們可以做個對比,我們假定病毒的潛伏期為一周,一個人一天可以傳染兩個人,且這兩種疾病都是在第八天就出現症狀。
而到了第八天後,非典患者就會造成兩個人感染,而新冠病毒攜帶者可能已經造成120多個人感染。
這也就意味着----
對于非典的防控角度來看,隻要能夠将發病的患者第一時間檢測出來,順帶排查相關近日的密切接觸者,大可不必封城,基本上就能防得住。
而新冠病毒可不同,一旦确診後,就需要将患者過去14天内所有接觸者全部排查一遍,同時這些接觸者的次生密切接觸者還需再排查一遍,從而才能在原則上防住新冠病毒。
不過這也僅僅隻是理想化狀态,現實可要比這個複雜多了,随着社會流動性節奏加快,你很難能夠及時排查相關密切者,再進行他們的行動軌迹進行追查。
因此,若一個國家、若一個地區不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全面檢測,根本難以防得住新冠病毒。
首先需要科普下,在傳染病學中,我們常常會用一個指數R0(基本傳染數)來評估一種疾病的傳染力,也就是說一個得病的人平均會傳染幾個人。
若R0值越大,則就意味着疾病的傳染性越強。
而此次新冠病毒的R0,平均測算下來則是3.7,而季節性流感則是1.3左右,但這樣一個R0值隻有1.3的傳染病,每年就能感染上億人的規模。
那麼R0值為3.7的新冠病毒,可想而知,其感染的人數要比這個大得多。這也就意味着:若不及時控制的話,新冠病毒感染過億人口并不可能。
再加上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潛伏期不斷變長變異速度快,種類繁多,導緻人類難以發現其變異的規律性。
若遇到相當一部分人未接種疫苗或者對其沒有免疫力,新冠病毒還可能會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繁衍擴大”。
未來的病毒究竟如何變化,目前階段難以預料,唯有不斷進行嚴密監控。
另外,在衆多流行的傳染性病毒中,人類唯一能夠戰勝的,或許隻有天花病毒。而非典也是在巧妙的時間段突然消失。
而翻閱人類曆史中,有很多病毒在銷聲匿迹幾年或者幾十年後,還會重新開始流行,且緻病性更高。
這也就意味着:我們曾經視為戰勝的非典病毒,并不代表以後是否不會卷土重來。
參考文獻:
【1】李曉.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對比研究——以《人民日報》在非典及新冠病毒防治期間的報道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05):1-2.
【2】約翰·奧爾森.約翰·奧爾森:新冠病毒顯然是自然産生的病毒[J].中國報道,2020(Z2):40-41.
#新冠疫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