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伏後,是中醫“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人們廣為熟知的是穴位敷貼法,其實,“伏針、伏灸”療法具有辨證論治的特點,個體化治療的優勢更受醫生和患者青睐,正所謂“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
“伏針”療法自古已有
每年三伏天,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針灸門診量激增,每個診室門口都排滿了等待接受“伏針”治療的患者。
其實,“伏針”療法自古有之,早在《内經》中就有夏日用針之說。汪機于《針灸問對》中引朱丹溪之言稱:“夏月陽氣盡浮于表,今醫灼艾,多在夏月,甯不犯火逆之戒乎?”據此,可見伏針、伏灸在金元時代,即已廣泛盛行,已深入人心。《中醫針法集錦》中認為“伏針”由清末民初的上海知名針灸學家李培卿正式提出。後代醫家不斷完善發展伏針療法,逐漸成為江浙滬一帶盛行的特色診療方法。
曾經在“第五門診”(嶽陽醫院前身)工作的針灸泰鬥陸瘦燕先生亦推崇伏針療法,認為“伏針”理論乃基于《内經》中“天溫日明,人血淖澤而衛氣深,氣易行,血易浮”的原則和“春夏養陽”養生之道的認識而來。伏天氣候炎熱,腠理開疏,若于此時進行針治,必能引導伏留筋骨深處的外邪外洩,同時伏天陽氣旺盛,于此時針灸,可以添助不足之陽氣,加強衛外的作用,有助療效的鞏固。
嶽陽醫院針灸科老主任奚永江教授首提“順勢伏針法”在三伏天施行,奚老治療疾病強調整體治療,采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奚老認為:伏針法選擇盛夏伏天,陽氣極盛之時,腠理易開,選用督脈及背部俞穴,補瀉同用,補者以陽助陽,鼓舞正氣,祛邪力雄;瀉者,開腠理,祛陰邪,順勢驅邪外出。二位針灸前輩的“伏針”療法經驗在嶽陽醫院一脈相承,成為特色治療方法。
“伏針”能治哪些病?
伏針的治療方式有哪些呢?嶽陽醫院針灸科主任李璟主任醫師說,“伏針”法選擇盛夏三伏天,綜合考慮自然氣候對人的氣血陰陽影響,根據病情,辨證選穴,借自然氣候熱盛之勢,扶正壯陽,驅逐陰寒痼疾的一種時間針法。其治療方式常見的有:毫針、溫針、艾灸、埋線、敷貼、藥罐等等。另可根據疾病特點,選用不同的針刺手法。
“伏針”适宜病種包括:過敏性鼻炎;風寒濕邪所緻的頸、肩、腰腿痛、關節炎、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疾病;陽氣不足所緻的腹瀉、胃痛、失眠、半身癱瘓、口眼歪斜、月經不調、不孕不育等疾病。
過敏性鼻炎又稱為變應性鼻炎。主要以流清涕、鼻塞、鼻癢、噴嚏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鼻鼽”、“鼽嚏”範疇 。從發病的持續時間來分,過敏性鼻炎又可分為季節性鼻炎、常年性鼻炎、間歇性鼻炎,其中春秋季多見,且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近年來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不斷增加,長期反複的發作可導緻睡眠紊亂、疲勞、食欲減退、情緒失調,還可導緻各種并發症(如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哮喘等)的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發病和肺、脾、腎三髒虛損有關,治療當從三髒入手,運用辨證配穴及不同針刺手法進行操作,達到疏通局部經氣、通利鼻竅,溫陽散寒、益氣固表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通過對外鼻周圍的穴位進行針刺,可以激發自主神經反射,調整鼻腔黏膜毛細血管的舒縮,降低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腺體分泌,抑制組織胺的形成和釋放,從而減輕鼻癢、鼻塞、噴嚏、流鼻涕等症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