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長近日逛微博的時候看到一條新聞,氣不打一處來,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有如此愚昧迷信之人:
難以想象,2歲的孩子要承受多大的痛苦,父母無知,卻要孩子來買單!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一說,那些害人不淺的“育兒偏方”。
錯誤“偏方”
關于退燒的民間偏方可真是數不勝數。除了上面提到的“開水灌喉”,還有堅信用銀器煮水能退熱的:
快滿月的小軍軍發燒了,一家人找來網上傳授的偏方,用一對銀手镯煮水給小軍軍喝,又泡了些珍珠粉給孩子“壓驚”,還用酒精擦身降溫,整整折騰了一夜。
但小軍軍依然高燒39度,到第二天淩晨3點,孩子開始哭個不停,身上冒出很多紅疹,直到早晨7點左右,孩子的哭聲漸漸弱了,出現嗜睡症狀,連奶都不喝,一家人這才急了,輾轉2小時車程送孩子去醫院。
可惜為時已晚,到醫院時孩子已經四肢冰涼,沒了呼吸,身上都已經出現了屍斑,醫生宣布搶救無效……
科學方法
1.當寶寶體溫<38.5℃時:
建議給寶寶多飲水、洗溫水浴,寶寶無明顯不适時,無需服退熱藥。有過熱性驚覺患兒38℃以下即可應用退熱藥。
2.當寶寶體溫≥38.5℃時:
① 3個月以上寶寶,選擇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林)。
② 6個月以上寶寶,建議選擇布洛芬(美林)。
3.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需要帶寶寶去醫院:
①3個月以下的寶寶,一旦出現發燒,建議立刻到兒科就診。
② 3個月以上寶寶發熱超過3天,發燒症狀沒有減輕,咳喘、耳痛等症狀相繼而來,就要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③寶寶出現反複發熱、驚厥、耳溫、額溫超過 39.5℃、腋溫超過 38.9℃時,要立刻到兒科就診。
錯誤“偏方”
長沙有一位剛出生3天就全身發黃的寶寶,家裡老人覺得寶寶可能是撞邪了,就用點燃的燈芯草,戳在寶寶身上,進行“點燈火”驅邪。
結果孩子不僅黃疸沒去,身上還被戳出一個個血點,白白受了這麼大折磨······
科學方法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正常的生理現象。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1.生理性黃疸:
生後2-3天出現,皮膚顔色呈淡黃色,黃疸常隻限于面部和上半身。孩子一般情況良好,體溫、食欲正常,大小便顔色正常。
一般不需要進行幹預治療,可通過加強喂養、幫助排便等方法,讓新生兒安全度過黃疸期并逐漸消退。
2.病理性黃疸:
生後24小時内出現,黃疸常覆蓋全身,皮膚黏膜明顯發黃,膽紅素超過12mg/dl,孩子還伴有精神疲累、少哭、少動、少吃或體溫不穩定、大便顔色發白或小便顔色明顯發黃等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多是寶寶肝膽系統存在病變,要及時診斷和治療!膽紅素超過15mg/dl,首選光療!
注意:如果寶寶是早産兒,無論出現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都要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錯誤“偏方”
有一張圖片曾刷屏了朋友圈:
這個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倒背溺水兒童”急救法是否靠譜呢?
實際上,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内容物和胃内水,肺内的水很難控出來,因此“倒背”反而會增加誤吸風險,有害無益。
流言中提到的方法,可能是奔跑時的颠簸改變了孩子胸廓的形狀和體積,和按壓胸骨有類似的效果,但是由于按壓力量太弱,遠沒有心髒複蘇的方法可靠。
科學方法
視溺水者實際情況做心肺複蘇。
1.溺水者清醒,且有呼吸和脈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員或送醫院觀察。
2.昏迷,有呼吸有脈搏:呼叫120,清理口鼻異物,穩定側卧位,等待救援人員。觀察呼吸脈搏情況,必要時心肺複蘇。
3.昏迷,無呼吸脈搏:立即清理口鼻異物,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這是窒息性心髒驟停的最佳急救順序。
持續心髒複蘇至患者恢複呼吸脈搏或者急救人員到達。
錯誤“偏方”
不少老人家現在還秉持着“新生兒要綁腿,長大後腿才能又直又長”的觀點,其實傳統未必代表着正确。
這種俗稱“蠟燭包”的做法,把寶寶的胳臂和手緊緊束縛住,阻礙了血液循環,不利于骨骼自由發育。别說預防O型腿了,将來還可能出現走路腿疼、跛行等狀況。
科學方法
美國兒科學會(AAP)表示,多數孩子2歲以前是O型腿,6歲以前是X型腿。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歲,甚至10歲,腿才變直。家長不必過于擔憂,也不需要什麼治療。
有一些少見的情況,O型腿和X型腿确實是由疾病引起的。比如:布朗特病、佝偻症、骨腫瘤、鉛或氟化物中毒、骨折後的不良愈合、發育不良或基因紊亂等。
這種情況下身體不會自行矯正,需要就醫。
錯誤“偏方”
吃魚不下心卡了魚刺,大人都說趕緊喝點醋或者吞點飯記好了。其實醋無法在食道停留軟化魚刺,而吞飯嚴重可能會喪命!
科學方法
停止進食,不要催吐,減少吞咽動作,盡快就醫!
不小心魚刺卡喉時,可以試着用鑷子夾出來;如果是大魚刺,我們無法确定位置或寶寶不配合時,應立即就醫。
錯誤“偏方”
止鼻血的3種錯誤處理方法:
1.仰頭:仰頭不能止血,還會使血液後流到咽喉部,吞咽入食道及胃腸,刺激胃腸黏膜産生不适感或嘔吐。
2.把同側胳膊舉起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3.用紙團或者棉花塞滿前鼻孔:這會使兒童本來很嬌嫩的鼻粘膜進一步撕破,加重鼻出血。此外,不幹淨的紙團或棉花會引起鼻腔感染。
科學方法
1. 身體前傾:讓寶寶坐下來,身體略微前傾,低頭并用嘴呼吸。
2. 按壓鼻翼:寶寶鼻子出血通常是在鼻腔前部,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寶寶的鼻翼兩側5-10分鐘,再松開看是否已經止血。
3. 用冷毛巾:用手按壓鼻翼的過程中,把冷毛巾敷在寶寶的額頭處,可有效止血。
錯誤“偏方”
因為家長給娃錯誤方式用藥,最終18個月大的孩子搶救無效死亡。選對藥很重要,會用藥更重要!
如果直接幹吞,維C泡騰片泡騰片會在口腔、食道或胃内崩解,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而造成腹脹、腹痛、打嗝,氣泡流入呼吸道,還可能造成嗆咳甚至窒息。
科學方法
一定要待泡騰片氣泡完全消失後,搖勻服用;一天不要超兩片。
1.先把泡騰片放在杯子底,然後燒一壺沸水,晾一下,溫度适中後,再倒入杯子。
2.水倒滿後,立刻把杯子蓋上,5分鐘後滋滋滋的聲音沒有了,再打開。
3.喝之前搖一搖,先用小口啜一點兒,然後再大口喝下去。
錯誤“偏方”
說起這個相信很多寶爸寶媽會深有感觸,小時候一不小心燙傷了手指或者胳膊,家長就會趕忙給塗上牙膏,說這樣能止痛還不留疤痕。
但其實,牙膏、醬油并沒有對傷口起到清涼散熱的作用,甚至會影響燒傷處熱量的散發,引發感染,增加清理傷口的難度。
科學方法
錯誤“偏方”
科長小時候最怕口腔潰瘍了,因為不僅要承受潰瘍發作帶來的痛感,還要忍受“傷口上撒鹽”的鑽心之痛(捂臉笑)。
媽媽說口腔潰瘍抹鹽就好了,可事實證明,媽媽的話也不能都聽(捂臉表情)。
科學方法
可以給寶寶使用西瓜霜噴劑、冰硼散等,可能會加速潰瘍愈合。
也可以将維生素C片或者維生素B2片研碎撒于潰瘍處,每天2次。一般3—4次即可痊愈,但是初次用藥時,寶寶極可能會痛得嗷嗷大哭。
注:意可貼屬于糖皮激素藥,不适合小孩子用。
如何預防口腔潰瘍?
錯誤“偏方”
豆漿和雞蛋不能同食:“據說”豆漿裡有一種叫做胰蛋白酶抑制劑的東西,會阻礙蛋白質的吸收,雞蛋裡的營養都浪費掉啦!
事實是:豆漿隻要是煮熟的,那麼胰蛋白酶抑制劑早就已經失去活性死翹翹了,根本不會再抑制蛋白吸收。
科學方法
喜歡早上給自己、或給寶寶來份豆漿配雞蛋的話,一點都不用顧忌,隻要保證豆漿熟透就沒問題!
錯誤“偏方”
蝦和維生素C不能同食:“據說”蝦裡含有砷,維C和砷碰到一起,就會産生一種叫做五氧化二砷的東東,也就是俗稱的“砒霜”。吓壞寶寶了!
事實是:蝦裡面的砷含量極低,而且幾乎不能被維C破壞。再說了,就算真的起反應了,要想達到中毒劑量,估計得吃幾十斤蝦才夠數,就咱們平時那點兒進食量,根本用不着擔心!
科學方法
什麼檸檬基圍蝦之類的,隻要不過敏,就盡情做給寶寶吃吧!
其實,不光上面提到的這些,還有很多錯誤育兒觀念也是不可信的,比如寶寶脹氣時在肚臍周圍塗清涼油能消除脹氣,寶寶尿液可以治療鵝口瘡,遇到喪事寶寶會中邪,塗母乳能讓毛發變黑等等。
你還聽說過什麼樣的奇葩“育兒偏方”嗎?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系處理
更多育兒難題,關注【科學家庭育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