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已經到來,生活在廣東的朋友估計都有這樣的感受,太濕熱了!
本來“春生夏長”,夏季陽氣進一步上升,人感覺會更舒服,比冷天更喜歡活動、胃口更佳,但廣東的氣候以“濕”字當道,天氣又悶又熱又潮濕,跟北方的幹熱有所不同,這裡的熱會讓你覺得全身黏膩膩,好像總有一層汗粘在皮膚表面一樣。如果你總感覺渾身黏膩不爽、疲倦乏力、打不起精神或者總犯困,那麼可能就是身體在提醒你:濕氣重,要祛濕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濕”?
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也是廣東人常說的詞。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過于潮濕、過食肥甘厚膩等食物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
夏季自然界的濕邪就是暑濕之氣,“暑多挾濕”。産生的原因是夏季天氣炎熱,如果下雨多,雨過天晴,暑熱會使地上的雨水濕氣蒸騰、彌散到天空,形成自然界的暑濕。濕為長夏的主導氣候,夏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故長夏多濕。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濕氣重不重?濕氣重的表現有哪些呢?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身體狀況來進行判斷:
(1)臉色暗沉和口内粘膩:舌苔厚膩、舌體胖大。早晨眼皮腫,出現下眼袋或眼袋加重;
(2)食欲不振:沒有食欲,容易脹氣,吃飯時感覺惡心;
(3)精神萎靡:胸悶,四肢或身體沉重,渾身酸痛,身體特别疲憊,頭昏沉或頭重如裹了塊布一樣,易困倦,記憶力減退等;
(4)大便稀爛:成形但比較軟或者粘馬桶。
如果你有以上表現,那就說明濕氣重,是時候要祛濕了。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味祛濕佳品:土茯苓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隻選擇其幹燥後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淨後幹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幹燥、入藥。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經、胃經、脾經
功效: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應用:
1.楊梅毒瘡,肢體拘攣,本品甘淡,解毒利濕,通利關節,有兼解汞液,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緻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梅毒要藥。
2.淋濁帶下,濕疹瘙癢,本品甘淡滲利,解毒利濕,故可用于濕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濕疹濕瘡等證,常與木通、萹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
3.癰腫瘡毒,本品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治療癰瘡紅腫潰爛
土茯苓植物
曆代名書對土茯苓的功效記載
《本草綱目》記載其: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本草正義》記載其: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本草再新》記載其:祛濕熱,利筋骨。
我們平時拿來做藥膳,可以起到健脾胃、祛風濕、清熱解毒、通利關節之效,對身體困重、咽喉腫痛、肢體關節疼痛等不适都有較好的作用。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款非常簡單實用的祛濕藥膳
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适量、土茯苓50克。
做法:綠豆、土茯苓洗淨,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土茯苓炖雞湯
材料:土茯苓15g、雞肉500g、紅棗5枚、枸杞15g。
做法:首先雞肉洗淨切塊,接着把雞肉用開水浸泡幾分鐘并加入些許料酒,去除血腥味,最後把雞肉和其他材料一起放入砂鍋,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炖1小時,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祛濕。
土茯苓五指毛桃煲豬骨
材料:土茯苓15g、五指毛桃30g、豬骨500g、生姜适量。
做法:新鮮豬骨洗淨,放入沸水中去除血水,接着把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砂鍋,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慢炖1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化濕、行氣化痰。
注意:肝腎陰虧者慎服。■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作者:五羊門診部 張轶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