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講究的是動靜結合、作息得當,不論我們是過于安靜,或者過于跳脫,大起大落的情緒和生理變化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隻有勞逸結合,休養生息都有所規律,才是真正的有益身心、長壽的法門。但是我們該如何調節呢?看下來就知道了。
勞逸結合讓你健康又長壽
看過這樣一段有趣的對話。老人說:“我的體質越來越差了。”妻子挖苦道:“野狗能活20年,家犬隻有8年壽命。生命在于運動嘛,誰叫你一天到晚像烏龜一樣縮着不動呢!”老人聽了反問道:“親愛的,請問烏龜能活多少年?”莞爾一笑之餘,不禁想到,生命到底在于什麼?運動?靜止?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說“生命在于運動”。按照這個理論,兔子跑起來如箭離弦,脫如彈丸,壽命應該很長,但事實上兔子最長隻能活十年左右。
又有一種理論說“生命在于靜,當一個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會死亡。烏龜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它們基本上不動,單位時間能量消耗得非常少。”
健康總結:其實,這兩種理論都失之偏頗,準确地說生命在于科學運動或叫适當運動。換句話說,生命在于在合理營養的前提下,實現動靜平衡的統一。動靜結合、陰陽互濟,身體才能健康;動以養形,靜以養神,生命才能長久。
身體、内髒、大腦都要運動
生命需要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是延緩衰老、防病抗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但運動這個概念則需要準确界定。誠然,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能帶來旺盛的生命力。但很多人以為,身強力壯或鶴發童顔都是單純依靠骨骼肌運動的結果,這是不夠科學的。
運動既要包括身體外在的運動,也要包括内髒和大腦的運動。内髒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基礎,而思想靈活則是人維持活力的源泉。特别是對老年人來說,不善用腦更是“心腹大患”。據報道,我國現在約有500萬老年癡呆患者,且還在逐年增加。腦萎縮、帕金森氏綜合症等,這些都給人們敲響了警鐘。
運動也要悠着點
凡事都要講究适度原則,運動也毫不例外。适度運動、科學運動,生命才能健康長壽。古人的養生之道有:“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聽,莫強食飲,莫大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能中和者久必壽也”。強調的就是動靜平衡與适度原則。按能量守恒定律,生命的能量也是守恒的,過度的運動會透支健康。正所謂陽剛則脆而易折,陰柔則韌而經久。
有人把體育鍛煉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還有人以為拼命運動身體自然會好。其實不然,運動過度的人壽命并不會長,劇烈運動反而容易出現損傷、導緻疾病甚至猝死。養精蓄銳、靜而養生,人體健康是一個動态平衡。選擇适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注意均衡膳食,保持平和心态,才是健康生活的保證。
動靜平衡健康長壽的不二法寶
東方養生曆來包括動養生和靜養生,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養可以增強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靜養可以降低消耗,延長壽命。有一種說法,說女性的壽命之所以比男性的長,除了生理特點外,還因為女性善于靜養,做什麼事情都比較慢,陽氣耗散得少,陰津保護得好;而男性則喜歡動養,說話做事都要快些,陽氣耗散得多,陰津保護得差。所以女性壽命長,但生活單調;而男性壽命短些,但精力充沛。這也不無道理。
當然,隻靜養不動是錯誤的,但隻運動不注意休息就更不對。正确的養生方法應該是動靜相兼,剛柔相濟,亦動亦靜,缺一不可。陽虛者應以動養為主,但不可過于劇烈;陰虛者應以靜養為主,但也必須配合動養。
生命需要運動,但過猶不及。鍛煉一定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醫學之父波克拉底說:“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健康的源泉。”若能做到合理膳食、适量運動、戒煙限酒、動靜平衡,你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就能健康地享受每一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