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因為嚴控疫情,沒有了工作,不能外出,有了大把時間,我們将如何安排生活?許多人似乎一下子懵了,睡到中午,吃完飯刷劇,似乎有序的生活被打亂,有些不适應。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心理專家。
春節無聊時你在幹嘛?
由于家在外地,沒能及時趕回家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五年級的他開始給寵物講起了函數,一口一聲的“兒子看黑闆”、“昨天你還答對了”、“好,你聽懂了”,溫柔耐心,也讓人忍俊不禁。但貓表示:我太南了。
正值防疫期,大家響應科學防病要求宅在家,一下子有了大把時間,但麻将打煩了,春晚看了好幾遍,究竟該幹啥呢?知乎上有人靈魂發問,大家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
新做的發型,新置的行頭,才做的指甲,全都派不上用場了……
有人過上了靠父母、兄弟姐妹“投喂”的生活,餐廳、客廳和卧室,三點一線,除了吃飯就沒下過床,微信步數留在三位數,那些步數登上榜首的網友,被好奇,到底是在客廳執着走了多少圈。堅持在家運動,跑跑步機的網友們,你活得相當健康,值得點贊。
劇刷了好幾部,朋友圈都刷完了,大家能不能快點更新?都沒得刷了!
古裝劇《甄嬛傳》等動圖在朋友圈很流行,台詞相當紮心,“終于知道被禁足的嫔妃”的滋味了。
有人把一包零食裡的核桃仁、大杏仁、腰果、蔓越莓幹等等數清楚了;還有人把家裡廁所瓷磚有多少片,木地闆多少塊,甚至大米有多少粒都弄出來了。還有窗外竹葉晃動所少次,小鳥叫了多少聲也寫出來了,這看起來真像一堆搞笑段子。
還有人熱衷于整理舊物,刻錄磁帶和碟片,被歲月裡的我們感動到。
你處在轉換新活法的适應期
南京心理專家楊靜平告訴記者,疫情來臨,面對這一應激事件,許多人不能适應。覺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發生很大變化,出現焦慮和惶恐的狀況。其實大家都處在轉載換一種活法的轉換期。
過去太忙沒辦法享受天倫之樂,現在給你大把時間;一到過年就有七大姑八大姨焦慮症,生怕被催婚催生,年輕人還不喜歡各種走親訪友活動,但現在這一切都免了;原來糾結于過年造型和裝扮的人發現,一套睡衣打遍天下!——這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待這個新形勢,我們将迎來全新的家庭生活狀态。沒有“老闆”“上司”來安排你的生活,你要自己把自己安排好。
首先,當然是把過去睡不夠的覺補足。現在從上學的孩子,到上班的白領、帶孩子的家庭,普遍缺覺,這下可以好好補補了。
而且現在有時間好好吃吃爸爸媽媽做的飯菜,一家人有時間用心做飯,一起分享,這是很美的。
剛上線的電影《囧媽》其實說的就是80後90後人群跟母親的隔代溝通問題,媽媽有時候意識不到自己對兒子的管束已經越界,他早就不是那個幾歲孩子了。如何在相處中保持邊界,需要兒子跟母親有一定溝通,告訴她邊界在哪裡,讓她慢慢接受。
因此,有這樣的時間,也是大家跟父母好好溝通,避免隔膜的好機會。有機會也可以多教教父母一些新技術,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子。
自由安排時間,不幸福嗎?
覺補足,飯吃好後,第一層次需求滿足,下面就是審美、求知需求的滿足了。“你看我和同事就特别開心,有大把時間可以把平時沒時間看的劇追一追了,現在大家群裡分享的電影鍊接也很多。還有也有平時來不及讀的書趕緊補一補”,楊靜平說,“我最近就在家重溫國學經典《金剛經》、《道德經》《易經》《鬼谷子》《孫子兵法》等,很有收獲。”也可以選擇網絡課程充電,學一學跟本職工作相關或者無關的課程。這段時間剛好是集中充電學習愛的好時光。沒有走親訪友的勞動,簡單的網絡拜年就可以聯絡感情,省去不少繁文缛節,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就可以安排好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不是太幸福了嗎?丢掉的鋼琴、小提琴愛好都可以撿起來,讀書思考都有益身心。”也有人開始為接下來更大學習目标最準備。
楊靜平說,此次抗擊疫情也帶給大家很多哲學思考,比如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如何敬畏生命。最近,朋友圈轉得挺火的蔣雯麗、姜文、葛優、陳建斌、周迅、濮存昕、湯唯配音,8分鐘短片《大自然在說話》就很震撼,給大家帶來許多啟發。“大自然并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離不開大自然。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我随時都在進化,而你們呢?”楊靜平表示,“曆經這次考驗,反而給大家帶來更多反思和深刻反省。突然覺得我們生活中,有一些東西需要重新定義,将被重新改寫。”
有可能你會說,這次大家宅在家裡,跟我們向往的慢生活,并不相同啊。畢竟每天刷着朋友圈各種關于疫情的動向,内心充滿不安。其實,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要建立在正确認識疫情的基礎上,隻要科學應對,一起攜手,我們就可以度過難關,因此,要放下不必要的焦慮,正向去看待我們的生活。從即将方面去看,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新的生活方式,新玩法會被創造出來,大家會重新找到生活中的樂趣。
疫病傳播期間心理防護指南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随處可見的大口罩,熒幕、新聞上的疫情動态難免讓人“心慌慌”,如何做好個人心理調适尤其重要。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我們更容易獲取防疫與醫療信息,卻也讓一些販賣焦慮的文章更容易進入視野。負面文章容易引起“災難性思維”,這種災難化思維會造成過度焦慮感,令我們失去對局勢的合理認知。
如何從容應對疫情?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内容主編 唐義誠表示,要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災難化思維。
也要正确應對焦慮,選擇“主動式休閑”。這次疫情中購買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場所,積極獲取相關醫療信息等,均是在焦慮情緒影響下尋求增強生存機會的積極行為。如果焦慮狀态持續,長期的恐懼和焦慮會造成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損害,直接導緻免疫力下降,引發疾病。而抗擊新型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此外,焦慮的核心體驗就是危險和失控,人們也會急于重新獲得可控感,從而做出不理性的應對行為。
當你發現自己處在過度焦慮的狀态下,就需要做自我調節。與家人溝通、做深度放松練習、欣賞動聽的音樂、體驗令人愉悅的事等都可以暫時緩解焦慮情緒。另外,我們可以用“主動式休閑”充實自己。所謂主動式休閑就是那些需要動些腦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樂趣的活動。比如下棋、看書、烹饪、學習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的行為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在主動式休閑中,我們會産生專注忘我的“心流體驗”,體驗到内心的甯靜,不僅可以對沖疫情帶來的焦慮感,還能夠提升假期生活質量,是替代外出活動的良好選擇。
此外,也要節制上網,警惕疫情信息過載。為了避免信息超載帶來的焦慮感,在危機時,盡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睡前不宜過分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選擇權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動搜集者而非被動接受者。希望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可以在危機中成長,繼而擁有更加強大的内心,愈發熱愛生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