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十二經絡與八脈圖

十二經絡與八脈圖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5 01:20:07

十二經絡與八脈圖?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它們的病理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證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是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與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髒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緻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狀;三是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證可見十二經病證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幫助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十二經絡與八脈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十二經絡與八脈圖(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病證)1

十二經絡與八脈圖

一、十二經脈病證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它們的病理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證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膀胱經受邪,可是腰背、腋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與經脈特性和該經所屬髒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肺經為十二經之首,易受外邪侵襲而緻氣機壅塞,故見胸滿,咳喘氣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狀;三是一經受邪常影響其它經脈,如脾經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證。可見十二經病證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掌握其規律和特點,便可以幫助我們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更好地指導臨床。

(-)手太陰肺經病證

手太陰肺經病證是指手太陰肺經經脈循行部位及肺髒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肺主氣,司呼吸、連喉系,屬于太陰經,多氣多血,每日寅時周身氣血僅注于肺。

【臨床表現】肺脹、咳喘、胸部滿悶;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氣,灑淅寒熱,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熱,小便頻數或色變等。

【證候分析】肺者生氣之源,其脈循胃口上膈屬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傳于肺,失其宣降,緻胸悶脹滿,咳喘氣逆;缺盆為十二經通絡,與肺接近,肺氣不暢,故見疼痛;肺經行于時臂間,其經氣不利,則肩背及濡、臂内側前緣疼痛,掌中熱;邪客于肌表,衛氣郁閉,故是惡寒發熱;腠理不固,則汗出;外邪入裡化熱,或肺經有熱,則可見煩渴、咽幹;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頻數或色變。

二、奇經八脈病證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除其本經循行與體内器官相連屬外,并通過十二經脈與五髒六腑發生間接聯系,尤其是沖、任、督、帶四脈與人體的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密切的關系。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諸脈要沖,源起氣沖;帶脈狀如腰帶,總束諸脈;陽跷為足太陽之别脈司一身左右之陽;陰跷為足少陰之别動脈司一身左右之陰;陽維脈起于諸陽會,陰維脈起于諸陽交,為全身綱維。撰人體髒腑經絡有病通過奇經八脈表現出來。

(一)督脈病證

督脈病證,是指督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的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後,為陽脈的總督,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别脈和厥陰脈會于巅,主身後之陽。

【臨床表現】腰骶脊背痛,項背強直,頭重眩暈。大人癫疾,小兒風痫。

【證候分析】脈起于會陰,并于脊裡,上風府、人腦、上巅、循額,故病邪阻滞督脈,經氣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項痛強直;督脈失養,腦海不足,故見頭暈頭重;若陰陽氣錯亂,則可出現大小癫疾和小兒風痫。

(二)任脈病證

任脈病證,是指任脈循行部位及與其相關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任脈起于中極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與沖脈主身前之陰又稱“陰脈之海”。任脈又主胞胎。

【臨床表現】臍下、少腹陰中疼痛,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症瘕。

【證候分析】任脈主陰,易感寒邪,寒凝于脈,血行不暢,則臍下,少腹陰中疼痛;任脈固主血前之陰,陰凝寒滞,氣血瘀阻,則見男子疝氣,女子帶下症瘕積聚。

(三)總脈病證

沖脈病證,是指沖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沖脈起于氣街,與少陰之脈挾臍上行,有總領諸經氣血的功能,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又稱為“血海”、“經脈之海”,與任脈同主身前之陰。

【臨床表現】氣逆裡急,或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或胎漏。

【證候分析】沖為經脈之海,由于沖脈之氣失調,與足陽明之氣相并而上逆,氣不得降,故出現氣從少腹上沖胸、咽、嘔吐、咳嗽等症;沖為血海,與任脈共同參與生殖機能,沖任失調或氣血不充,緻男子陽萎,女子經閉不孕等。

(四)帶脈病證

帶脈病證,是指帶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帶脈起于季脅,繞腰一周,狀如束帶,總約十二經脈及其他七條奇經。

【臨床表現】腰酸腿痛,腹部脹滿,赤白帶下,或帶下清稀,陰挺、漏胎。

【證候分析】帶脈環腰,總束諸脈,人身沖任二脈,與陽明合于宗筋,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則太沖所以能夠上養心肺,須賴帶脈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氣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賴帶脈為關鎖。帶脈經氣不利,故出現腰酸腿痛;中氣不運,水濕困阻于帶脈,則腹部脹滿,帶下清稀量多;帶脈氣虛,不能維系胞胎,則見陰挺、漏胎。

(五)陽跷、陰跷脈病證

陽跷、陰跷脈病證,是指陽跷、陰跷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陰跷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跷主一身左右之陽,均起于眼中。跷脈左右成對,均達于目内眦,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

【臨床表現】陽跷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跷為病,陽緩而陰急。陽急則狂走,目不昧;陽跷急則陰厥。

【證候分析】陽跷、陰跷二脈均起于足跟,陽跷循行于下肢外側,陰跷循行于下肢内側,二者協調關節,有保持肢體動作矯捷的作用。如某側發生病變,則經脈拘急,另一側則相對弛緩。兩脈均達于目内眦,故陽跷患病,陽氣偏亢則目内眦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陰跷患病;陰寒偏盛,寒盛則下肢厥冷。

(六)陽維、陰維病證

陽維、陰維病證,是指陽維、陰維二脈循行部位及其相關髒腑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臨床證候。陽維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分别維系三陽經和三陰經。

【臨床表現】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若陰陽不能自相維系,則見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證候分析】人身陽脈統于督,陰脈統于任,而諸陽清陰之散現而會者,又必有經脈以維系而主持之,二維脈有維系陰陽之功能。陽維脈起于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由外踝而上行于衛分,故陽維脈受邪,可見發熱、惡寒;陰維脈起于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由内踝而上行于營分,故陰維脈受邪,則見心痛。若二脈不能相互維系,陰陽失調,陽氣耗傷則倦息無力,陽精虧虛則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