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味精、雞精選購竅門

味精、雞精選購竅門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6-16 15:00:21

  味精、雞精選購竅門

  面對超市貨架上同樣具有“增鮮”作用的味精和雞精,經常讓主婦們頭疼,兩者作為烹饪的一種調料哪個更好一些?專家介紹,一般來說,植物性食品選擇雞精風味更自然一些,而動物性食品選擇味精即可達到自然的口味。

  雞精口味協調性好

  雞精是一種具有雞肉鮮香風味的複合調味劑。它有很多優點:放得多一點也沒有不舒服的味道;沒有味精食後的那種口幹感;口味協調性好,滋味鮮美醇厚。目前,雞精廣泛用于方便食品、快餐、酒店、餐飲的食品調味當中,也已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家庭風味調味料之一。

  很多人對味精有成見,卻對雞精情有獨鐘,認為雞精是以雞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僅有營養,而且安全。其實,味精也是純糧食制成的産品,而且本身就是一種氨基酸,天然存在于糧食、豆類和魚肉類當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少量食用味精并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雞精的鮮離不開味精

  那麼,雞精與味精區别在哪裡呢?兩者生産原料、工藝方法、産品成分及風味明顯不同。

  味精是一種很純的鮮味劑,主要成分是谷氨酸單鈉,是以碳水化合物(澱粉、糖蜜等)為原料,微生物發酵後經提煉精制而成。水解植物蛋白質經加工也可制得味精。

  雞精則是多種呈味物質配合而成的混合物,它既有味精的鮮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質的鮮味。雞精是随着呈味核苷酸、水解動植物蛋白、酵母抽提物等新産品出現後才産生的。味精和呈味核苷酸具有一種鮮味“相乘”效應,具有強烈的增鮮作用,其鮮度比同樣濃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換代産品。也就是說,雞精的味道之所以鮮,仍然離不開味精的作用。隻不過,有了肌苷酸、鳥苷酸的幫助,可以用較少的味精達到較高的鮮味水平。

  本來用核苷酸增效可以讓味精的鮮味上升二三十倍,但生産者在其中又加了鹽、澱粉和糊精來稀釋,結果鮮味的濃度又下降了。所以加雞精的數量通常不應低于味精。

  雞精主要成分不是雞肉

  雞精的優勢,主要是風味的優勢。味精、核苷酸,加上有機酸鹽、糖和香辛料,有些産品還含有“水解蛋白”或“酵母提取物”,可帶來多種氨基酸的鮮味,再加上雞味香精等,混合起來,能讓味道顯得更加自然和豐富。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着“用上等肥雞制成”、“真正上等雞肉制成”,但它并不像想像的那樣主要由雞肉制成。雞精的主要成分通常是食鹽、麥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數量通常會超過真正來自天然食品的成分,比如雞肉粉或雞骨粉、雞蛋提取物、其他肉類提取物等。

  優質産品和廉價産品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這些天然提取物的含量比例。廉價品通常含有更大比例的鹽和味精,而高品質的雞精會有更多來自鮮雞的成分。

  雞精中還含有不少糊精和澱粉,并加入抗結劑,主要用于粘結和造粒,讓顆粒松散,不容易吸潮結塊,便于使用。

  雞精含鹽需控制使用量

  不過,雞精的味道再逼真,也隻是一種調味品,不能與雞肉的營養同日而語。由于使用量很小,它們對于供應膳食中的蛋白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鹽、糖、糊精和澱粉都是沒有營養價值的成分,産品中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并不高。

  由于雞精中同樣含有一定的味精,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差不多,同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雞精當中的核苷酸成分也容易受到核苷酸酶的降解,因此最好在加熱結束之後起鍋的時候再放雞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雞精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食鹽,如果在炒菜和做湯時用了雞精,用鹽量一定要相應減少。不妨先放一半鹽,然後再放雞精,嘗一嘗是否鹹味合适,如果不夠的話,再考慮加一點鹽。如果已經加到合适的鹹味,再放一大勺雞精,對于需要控制鹽分的人來說,可能會不利于健康。

  痛風患者少吃雞精

  此外,雞精裡還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謝産物就是尿酸,所以,痛風患者應該少吃。

  總之味精、雞精雖然都是增強鮮味的産品,實際成分和用法卻有一定的差異。在實際生活中選擇味精還是雞精,要看每個人的口味要求。一般來說,植物性食品選擇雞精風味更自然一些,而動物性食品選擇味精即可達到自然的口味。

  由于它們都不是以提供營養為目标的食物,所以不用去考慮其營養價值的高低。

  食物的天然風味才是最為寶貴的,用大量的味精和雞精來壓住天然風味,鈍化自己的味蕾,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因此,無論使用哪一種,都應當控制數量,少放為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