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廚房裡長得最好看的調味料,八角是當之無愧的。這種調味料在我國傳統的烹饪中應用非常廣泛,不管是煮、炸、鹵、醬還是燒等烹調加工中,都會出現它的身影。也會常常被用來去除肉類的腥膻異味,能讓菜品變得更加芳香,讓我們口水直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很多人心中,八角一直都是一種不太健康的調味料,吃了以後會對身體産生一些副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它看起來不像蔥姜蒜那麼“新鮮”, 也可能是因為它太香了,不少人給它打上了“重口味”的标簽。下面跟随作文庫知識百科一起了解一下吧。
可八角是八角樹的果實,其實是一種天然香辛料。它作為調味料的同時,還是一種中藥,有着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而且它還含有一種叫做茴香烯的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細胞的作用,對常見的緻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所以對于一般人來說,适量食用些八角,對身體是有益的。但千萬不能吃的太多,有些人天天吃,做什麼菜都想加點八角來調味,那肯定是不可以的。
八角含有一種叫做莽草酸的物質,如果吃多了,很容易造成眼部不适。也正是這個原因,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最好少吃八角或者不吃八角。
此外,要提醒一下大家,八角顧名思義有八個瓣,大家千萬不要在市面上買10個瓣以上的“假八角”。市面上存在一些不良商家,會把莽草、野八角和短柱八角等東西來冒充八角。這些八角不僅沒有那麼香,而且還可能會有劇毒。
比如說莽草,聞起來和吃起來,都沒有八角那麼香。但畢竟都有香味,而且從外觀來看,隻是比八角多了3-4個瓣罷了,所以非常難以區分。可是它的毒性非常強,人食用之後,輕則會出現昏迷和休克,重則甚至會失去生命。
最後,在給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想知道八角和大料的區别。有人認為大料和八角長相相似,效果差不多,所以是八角的一種替代品。也有人認為大料是一個統稱,八角隻是大料中的一種。
但實際上,大料和八角沒有任何區别,這兩者都是同一個東西。隻是南方人喜歡稱之為八角,而北方人習慣稱之為大料。
常見調味料介紹
1 食鹽、白糖、味精、醋
2蔥、生姜、大蒜、洋蔥、辣椒、蝦夷蔥、韭菜、香菜、香芹、辣根、山葵、白松露菌。
3 胡椒、花椒、幹姜、辣椒、八角、丁香、月桂葉、肉桂、桂皮、陳皮、小茴香、大茴香、草果、檸檬葉、薄荷、香草、豆蔻、九層塔、百裡香、茶葉、迷叠香、薰衣草、鼠尾草、番紅花、甘草、豆蔻、紫蘇、芝麻、麻油、芝麻醬、罂粟籽、芥末、興渠、食茱萸、羅望子(Tamarind)、薰衣草、玫瑰香水、石榴、香茅。
4 五香粉、十三香、咖哩粉、七味粉
5 番茄醬、喼汁、鹵水、蚝油、XO醬、HP醬。
6 醬油、醬、魚露、蝦醬、豆豉、面豉、南乳、腐乳、豆瓣醬、味噌。
7 料酒、味醂、釀造醋。
調味品的曆史沿革,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第一代:單味調味品,如醬油、食醋、醬、腐乳及辣椒、八角等天然香辛料,其盛行時間最長,跨度數千年。
第二代:高濃度及高效調味品,如超鮮味精、IMP、GMP、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葉菊和木糖等,還有酵母抽提物、HVP、HAP、食用香精、香料等。此類高效調味品從70年代流行至今。
第三代:複合調味品。現代化複合調味品起步較晚,進入9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 上述三代調味品共存,但後兩者逐年擴大市場占有率和營銷份額。
作用
醬油:可使菜肴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适合紅燒及制作鹵味。 蚝油:蚝油本身很鹹,可以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沙拉油:常見的烹調用油,亦可用于烹制糕點。
麻油(香油):菜肴起鍋前淋上,可增香味。腌制食物時,亦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米酒:烹調魚、肉類時添加少許的酒,可去腥味。
辣椒醬:紅辣椒磨成的醬,呈赤紅色黏稠狀,又稱辣醬。可增添辣味,并增加菜肴色澤。
甜面醬:本身味鹹。用油以小火炒過可去醬酸味。亦可用水調稀,并加少許糖調味,風味更佳。
辣豆瓣醬:以豆瓣醬調味之菜肴,無需加入太多醬油,以免成品過鹹。以油爆過色澤及味道較好。 芝麻醬:本身較幹。可以冷水或冷高湯調稀。
蕃茄醬:常用于茄汁、糖醋等菜肴,并可增加菜肴色澤。
醋:烏醋不宜久煮,于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鮑魚醬:采用天然鮑魚精濃縮制造而成,适用于:煎、煮、炒、炸、鹵……等等
XO醬:大部份主要是由諸多海鮮精華濃縮而成,适用于各項海鮮料理。 蟹黃醬:純提取大閘蟹蟹黃濃縮而成,适用于各項海鮮料理。
廖排骨鹵汁:家畜、家禽、豆制品、蛋類的鹵制,使用後的廖排骨鹵汁可用來燒菜、煮面或作為火鍋湯料味道更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