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國就有“民以食為天”這一說法,可見飲食習慣在古人看來是何等的重要。中國民族衆多,習俗各異,自然而然飲食習慣也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吃飯習俗,你知多少?不妨來中國飲食文化裡看看吧。
自遠古時期開始,中國各民族就都喜歡把美食與節慶、禮儀活動結合在一起,年節、生喪婚壽的祭典和宴請活動者是表現食俗文化風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動。年節起源與曆法、重大曆史事件和曆史傳說有關,有固定的慶賀日期,有特定的主題和衆多人參加。
在節日裡,通過相應的食俗活動加強親族聯系,調劑生活節律,表現人們的追求、企望等心理、文化需求和審美意識。例如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用以寄托對屈原的深切懷念。又如中國舊時以農曆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屆時人們要用乞巧果(各種雕花果、花瓜、花點等)供奉牛郎織女,向織女星乞求女工之巧,表現人們對勤勞、聰慧美德的崇尚。還有過年吃餃子、湯圓、年糕,中秋吃月餅等都表達了人們對合家團聚、親人安康的美好祝願。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期間的酒食合歡更是豐富多彩,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滿族的饽饽、回族的油香和馓子、壯族的粽子、維吾爾族的羊肉抓飯、水族的魚包韭菜等。還伴有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如雲南彜族的阿細跳月,景頗族的木腦縱歌,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賽龍舟等,均是寓娛樂于美食之中的食俗活動。
生活中的生喪婚壽是部分人之間的禮儀活動,雖規模範圍并不似年節活動那樣廣泛,但卻更多地反映出人生的禮俗,濃厚的鄉土色彩。在漢族地區設宴一般講究“逢喜成雙,遇喪排單,婚慶求八,賀壽重九”。回族的筵席一般都是八道菜或十二道菜,忌單數。東鄉族用雞待客時,把雞分成十三塊,以帶雞尖的那塊為貴,通常要奉獻給尊敬的客人。畲族祭祖時,講究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個菜。
在食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宗教産生了強大的影響。任何一種宗教都按自己的教義、教規制定食禮、食規和禁忌。有的禁豬、有的禁葷、有的禁五辛。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除奉行五禁外,每年還要過齋月,屆時成人(年老體弱者除外)都須把齋,即日出後和日落前不得進食。
這些民族大都聚居在西北各省區,他們喜歡吃牛、羊肉,很多食品如抓飯、牛肉拉面、牛羊肉泡馍等在這一帶十分流行。他們的飲食習慣對于中國黃河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區影響較大,不僅如此,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清真餐館遍及全國各地,所經營的清真菜點也是中國飲食風味重要流派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