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羨荊卿誇酒人,飲中何物比茶清。”自古愛茶之人不慕浮華,一杯清茶足矣。
茶中最樸素的莫過于白茶,很多人對它贊不絕口,比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即表達了對白茶的喜愛,又道出了白茶的與衆不同。
發展到現在,白茶已經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了。其發源于福建福鼎,傳統工藝獨特——不炒不揉,屬于輕微發酵茶類。
六大茶類裡白茶工藝最為簡單,萎凋、幹燥就能把茶葉裡質樸的茶香激發、把最清甜的茶滋味展現,民間多傳白茶“一年茶、三年藥、7年寶”,随着越來越多的白茶研究,也證明了白茶經過一定的時間存儲,具有很高的飲用和藥用價值。
白茶工藝雖然隻有萎凋和幹燥兩個環節,但其實内含諸多細節。一旦某一細節沒有把握好,那麼就無法制出優質的白茶。
好的白茶,采摘芽葉較嫩,制作時如在晴天,日照強、空氣溫度較高(20-30℃),相對濕度低(70%)的情況下,采用室内自然萎凋、幹燥制法。如在陰天、悶勢、雷陣雨,尤其是低溫高濕的情況下,會采用加溫萎凋、烘焙幹燥法。
室内自然萎凋、幹燥制法指的是鮮葉采摘回來後,立即均勻攤放萎凋槽上,讓其自然萎凋,不進行翻動,萎凋時間約為35-45小時,萎凋至七八成幹,進行日曬均勻幹燥,嗅之沒有青氣,即可挑揀,每一道步驟力求嚴格标準,白茶品質才得以保證。
雖然經常和普洱茶打交道,但身邊從不乏喜歡喝白茶的朋友
起初我是不喜白茶的,覺得太過甜膩,隻喜歡普洱生茶純粹的苦後回甘,但後來在朋友不斷的“安利”之下也漸漸喜歡上它優雅的香氣和清甜的味道,
也許緣分就是這樣奇妙,白茶之于我的緣分。有時喝慣了普洱茶也想換換口味,便會翻出雲南白茶泡上一泡,享受獨屬于白茶的時光。
最近天氣寒涼,南茗佳人擱置在角落許久的煮茶器具正好派上用場。平日裡煮熟茶多了,都想換換口味,于是拿出南茗佳人2019年《梨花白》煮上一壺共飲。
壺中水溫逐漸升高直至沸騰,熱氣随着壺口噴湧而出,茶香飄蕩彌漫在大家周圍,溫馨浪漫又甜美。
壺内橙黃耀眼的茶湯沸騰着,香氣逐漸濃郁,倒上一杯滾燙茶湯,待溫度下降便細細品啜,花香優雅馥郁,滋味甜醇飽滿,齒頰留香經久不散,煮的與泡的《梨花白》相比,更添甜蜜溫馨之感,冬天喝最合适不過。
人們一提到白茶腦中便會浮現“白茶清歡無别事,我在等風也等你。”的浪漫情節,但于我而言一片白茶即是一個單純而美妙的世界,如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茶,不同的白茶也有不一樣的滋味,每片茶葉都有它的世界和故事,隻待我們去尋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