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這個說法放到張先生的身上卻不見效——他的眼球突出、視力減退。經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檢查,發覺病根不在眼睛,而在腦血管。眼球突出、視力減退。
今年59歲的張先生在珠海經商。去年11月初,開始感覺頭痛,右眼腫痛。輾轉去了幾個地方,看了醫生吃了藥,症狀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半個月後,視力開始減退,雙眼看東西有重影。張先生着急了,12月9日,再度來到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看病。眼科醫生一看,張先生眼球突出,眼球活動障礙,雙眼布滿血絲,視力嚴重下降。經過檢查,基本排除眼睛病變。病因在哪?細心的眼科醫生于是請來神經外科的專家會診,希望攜手找出元兇!原是腦血管的問題神經外科主任曹剛一看,據多年經驗,考慮是腦血管病變。經過磁共振、腦血管造影,終于弄清楚張先生眼球突出、視力下降根本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得了一種叫“海綿窦區硬腦膜動靜脈瘘”的毛病。 圖為患者術前眼眶磁共振檢查,紅色箭頭提示雙側眼上靜脈擴張,右側為主。 腦血管造影檢查提示:紅色箭頭處雙側海綿窦區硬腦膜動靜脈瘘,右側為主,眼上靜脈擴張明顯。海綿窦是大腦内長在眼球和鼻根深部的一種靜脈組織,左右頸内動脈從海綿窦中間穿過,正常情況下,動脈與海綿窦“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在某些情況下,出現一些小血管把動脈和海綿窦連通,動脈血就跑到海綿窦的靜脈系統,靜脈壓力升高,眼靜脈回流障礙,就會出現眼腫、視力下降等,嚴重的甚至導緻顱内出血或鼻出血等。介入治療:在細如發絲的血管上動刀治療這種病需要把頸動脈和海綿窦連通的異常血管(瘘口)封堵住。但說起來容易做來難。腦袋内血管多、結構複雜,要準确地找到瘘口并把它堵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與病人及家屬溝通之後,12月18日,曹剛主任帶領神經外科團隊,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為張先生開展了手術。在大腿根部打一針,将導管從股靜脈進入人體,沿着血管順藤摸瓜,一直到達海綿窦内部,把一根絲線般細的微導管精準地放到瘘口,然後注射醫用膠,将瘘口嚴實地堵住。這樣一來,動脈血再也跑不到靜脈系統裡了。 圖示栓塞後複查雙側造影,紅色箭頭處效果良好。 整個手術花了2個小時,患者出血不到50毫升。手術後,張先生就覺得眼睛舒服多了,困擾他的頭痛和“眼疾”完全治愈。12月21日,患者出院。1月24日,經回訪,患者康複良好,無複發。曹主任提醒:海綿窦區硬腦膜動靜脈瘘常因明顯的眼部症狀而被誤診誤治,因此如果出現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雙耳聽聞異常雜音等典型症狀者應高度懷疑該病。若不能及時治療,會導緻視力減退,甚至失明。重者可因顱内出血危及生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劉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