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在我們看來,無非就是消化系統運轉之後産生的廢物,它看起來惡心、聞起來氣味更惡心。
所以,在每次排便之後,很少有人會回頭看一眼,而是直接按下了沖水鍵。殊不知,大便雖然是廢物,但它的成形過程卻非常複雜,牽涉到了多個器官,這其中包括了腸道。
因此,“大便”在肛腸科醫生看來,它就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通過大便的顔色、質地、排便規律以及形狀等多個方面,就能反映出腸胃的健康情況。
比如近期突然出現了大便不成型、放屁次數增多等問題,這很可能就是以下幾個疾病找上自己的信号:
1、細菌性腸炎:這是消化内科炎症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常見的類型包括了沙門氏菌感染、曲狀杆菌感染、大腸杆菌感染等三大類。
在細菌感染之後,患者往往會出現大便不成型、腹瀉、放屁次數增多等多個症狀表現。且這種大便多表現為了不成型的稀水便,其中有明顯的粘液或膿血參雜,大便散發出難聞的腥臭味;
2、腸易激綜合征:就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腸易激綜合征并不是腸道器質性病變,而是患者受到了遺傳和家族聚集因素、精神因素、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影響,導緻了神經系統出現功能障礙,繼而誘發一系列類似于腸道器質性病變的症狀表現。
比如患者會持續或反複出現腹脹腹痛、排便和放屁次數增加、大便不成型、腹瀉或便秘等多個症狀表現。相關研究調查顯示,中年人就是腸易激的高發者,特别是20-50這一年齡段最為多見;
3、習慣性便秘:便秘在臨床上分為兩大類,分别是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在我國臨床上最為多見的就是功能性便秘,其與年齡衰老、長期久坐不動、飲食不規律等多個因素都有關聯。
由于患者糞便排出不暢,大量食物殘渣在患者體内堆積,就UI出現放屁次數增多、放屁過臭等問題。同時,患者排出的大便形狀也會有改變,比如類似羊糞的糞便、細條樣糞便等;
4、腸道癌變:腸癌在初期階段基本沒有任何症狀表現,這也是為何我國早期腸癌診斷率極低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腸道癌變的不斷發展,患者腸道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初期多表現為了大便習慣紊亂、放屁次數增多等問題。
之後,随着癌腫不斷侵占腸道内的空間、對糞便造成壓迫,患者排便的形狀也會發生改變,比如細條樣糞便、扁條樣糞便等。之後,患者還可能會出現黏液樣稀水便、混合樣血便、膿血便等。
當然,出現大便不成型、放屁次數增多,也未必就是腸道疾病到來的表現。長期飲食不規律、食物選擇不當等,也可能會造成大便不成型的問題出現。
因此,在發生類似症狀之後,大家應當先從飲食找到原因,排除飲食影響之後,又或者是身體伴随其他不适症狀,才需要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