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均益生物最新消息

均益生物最新消息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4 09:02:49

均益生物最新消息?均瑤健康公布的一則投資意向,将破産重整的益生菌企業潤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盈生物”)推到台前,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均益生物最新消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均益生物最新消息(均瑤健康欲借益生菌)1

均益生物最新消息

均瑤健康公布的一則投資意向,将破産重整的益生菌企業潤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盈生物”)推到台前。

5月18日,新京報從法院信息及重整管理人方面了解到,潤盈生物一直保持生産,月銷售額達700餘萬元,之所以走到破産重整地步,與資金流短缺有關。

作為參與潤盈生物破産重整的意向投資人,均瑤健康2020年、2021年淨利潤連續下降,主打乳酸菌飲料業務營收也連續下滑,自稱公司地位遭受競品低價策略挑戰,終端促銷費率上升。對此,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提出“二次創業”,均瑤健康提出“成為全球益生菌領跑者”。

在衆多食品企業、醫藥企業、保健食品企業搶奪國内益生菌市場的情況下,均瑤健康能否成功“再創業”還是未知數。

潤盈生物破産重整

5月17日,均瑤健康宣布拟繳納200萬元保證金,參與潤盈生物破産重整投資人的公開招募,以整合益生菌業務資源。

資料顯示,潤盈生物成立于2006年,主要從事益生菌領域的研發、生産、銷售,是亞洲大型益生菌生産基地之一,高活性凍幹菌粉年産能達300噸,産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11月,南通四建集團有限公司以潤盈生物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破産清算。2021年12月21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潤盈生物破産清算一案,2022年3月1日裁定對其進行重整。

根據重整管理人3月14日公布的投資人招募公告,潤盈生物在冊員工164人,雇傭勞務人員30人,生産設備運轉正常,70%的産品對外出口,月銷售額達到700餘萬元。公司現有大量庫存原材料及庫存産品,“如繼續保持現有規模生産,扣除生産及人工成本後尚有盈利。”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潤盈生物官網保持更新狀态。企業資訊顯示,潤盈生物于今年3月參加了2022美國(西部)天然産品博覽會,又于5月參加在瑞士日内瓦舉行的歐洲保健食品及原料展覽會。潤盈生物稱,疫情雖然限制了商業活動,但潤盈生物一直與國外新老客戶保持合作關系,如今商業活動大多順利重啟。

這樣一家“運轉正常”的企業是如何走到重整地步的?重整管理人方面5月18日回複新京報記者稱,潤盈生物此前一直保持經營,前段時間由于上海疫情暫時停工,現逐漸複工。企業之所以走到重整這一步,主要由于缺少資金流,具體原因不便透露。潤盈生物是否具備持續盈利能力,需投資人自行判斷。

2021年财報顯示,均瑤健康益生菌産品采取的是代工生産模式,如成功收購潤盈生物,意味着其可以一次性補全益生菌産銷鍊。若此次投資不成,均瑤健康是否會繼續尋找其他收購标的?截至發稿,新京報記者未能聯系上均瑤健康。

曾陷新老股東股權糾紛

早在2019年5月,中國華融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簡稱“華融資産上海公司”)就向法院申請對潤盈生物進行破産清算,但潤盈生物因新老股東産生股權糾紛未被法院受理。

法律文書顯示,潤盈生物曾于2017年3月發生股權變更,GROWING STATE LIMITED(旺邦公司)退出,哈爾濱中睿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睿投資”)進入。其後,潤盈生物由中睿投資實際控制和經營。然而2019年1月,上海市青浦區市場監管局撤銷了潤盈生物2017年3月的工商變更登記。随後,中睿投資與旺邦公司因股權糾紛申請仲裁。

2020年6月10日,華融資産上海公司申請潤盈公司破産清算案轉移到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中睿投資在法院審查期間提出異議,認為自身是潤盈生物唯一股東及實控人,但破産清算申請是由旺邦公司在相關股權糾紛訴訟不利且對仲裁結果沒有信心的情況下,私刻潤盈生物公章實施的惡意行為。“潤盈公司财務狀況良好,債務清償可控”。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在相關股權争議仲裁結果作出前,旺邦公司及其任命的人員不足以代表潤盈公司意志,破産清算申請不應受理。

2021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執行裁定書,旺邦公司被強制執行股權轉讓,辦理股東變更登記,受讓人為中睿投資。天眼查信息顯示,潤盈生物直到2021年9月才由外國法人獨資企業變更為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企業,公司注冊資本由4300萬美元增加到2.95億元,中睿投資大股東劉宇輝成為潤盈生物實控人和法定代表人。

目前,潤盈生物卷入30多起法律訴訟,涉案總金額超過2.4億元;終本案件4起,執行總标的為66.14萬元,主要案由包括買賣合同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等。

均瑤健康“二次創業”

潤盈生物尚處于重整投資人招募階段,均瑤健康能否“中标”存不确定性。從業績表現來看,均瑤健康正急于拓展益生菌業務進行“二次創業”。

招股書顯示,1998年,均瑤大健康前身均瑤集團乳品有限公司成立,繼承了集團乳制品及含乳飲料業務。2011年均瑤推出“味動力”系列新品,戰略進入常溫乳酸菌飲品市場,由此帶來業績快速增長。曆經三次嘗試後,均瑤健康于2020年8月上市,成為乳酸菌飲料第一股,公司業績卻自此連續下滑。

受疫情、洪災等因素影響,均瑤健康2020年營收減少31.62%,淨利潤減少27.6%。2021年,均瑤健康在營收增長7.24%的情況下,淨利潤減少31.26%至1.47億元。對此,均瑤健康主要歸因為公司新産品、新事業部、研發投入增加,同時加大渠道投入,導緻費用增加等。

與此同時,占均瑤健康八成以上收入的乳酸菌飲料業務,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别減少35.16%、2.09%。均瑤健康在2021年财報中解釋稱,2021年受疫情影響,常溫乳酸菌行業延續整體下滑趨勢,常溫乳酸菌品類面臨整體性挑戰。多地間歇性小規模疫情反複,使部分省份經營節奏斷檔,河南水災等特殊災害較大影響了公司業績表現等。

均瑤健康還在2021年财報中強調公司地位遭受挑戰。“均瑤健康作為常溫乳酸菌龍頭企業,上市之後更是成為行業企業指向的目标。競争企業競品采取低價促銷行為獲取市場份額,公司也被迫作出應對,造成公司終端促銷費率進一步上升,行業内更多的短期行為威脅着良性競争循環,有效匹配企業資源成為公司經營面臨的重要課題。”對此,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提出“二次創業”,均瑤健康提出“成為全球益生菌領跑者”。

2020年12月,均瑤健康宣布與微康益生菌(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三年戰略合作協議,進軍益生菌産業;2021年與江南大學合作,布局功能性益生菌領域。同期,均瑤健康新增益生菌飲品、益生菌食品銷售業務,營收分别為2123.02萬元、3543.42萬元,“味動力”乳酸菌飲品也嘗試用專利益生菌設置技術壁壘、鞏固修複渠道。

不過,均瑤健康上述舉措尚未對提升業績産生實效。2022年一季度,均瑤健康實現營收2.48億元,同比減少2.26%;淨利潤為1827.35萬元,同比減少71.64%。其中,乳酸菌飲品營收1.73億元,同比減少22.99%;益生菌飲品、益生菌食品營收分别為878.44萬元、1215.91萬元。

均瑤健康稱,一季度淨利潤下降,主要系産品和渠道投入導緻費用增加,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疫情影響部分訂單無法發貨、運輸成本增加等。常溫乳酸菌産品業務受疫情影響但保持穩定,益生菌事業部單月發貨超過3500萬元。目前,均瑤健康正搭建一線供應鍊體系,今年4月宣布拟收購上海鴻镒遠供應鍊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權,“符合公司迅速回歸一線市場需求”。

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乳酸菌飲料沒有太多科技含量,市場集中在低線城市,均瑤健康想要突破業績天花闆,就要布局一線城市及高端産品。從長遠來看這一方向沒錯,但目前一線城市消費者比較認低溫乳品,也比較喜歡大品牌、高端産品、網紅産品,均瑤大單品“味動力”的産品力、渠道力等尚不能匹配需求。

随着衆多食品企業、醫藥企業、保健食品企業入局益生菌市場,均瑤健康想要突破競争變為“益生菌第一股”也非易事。A股上市公司科拓生物2021年财報顯示,科漢森、杜邦等跨國公司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國市場處于主導地位,“養樂多”“媽咪愛”“Life Space”等國外品牌益生菌終端消費品占有很大份額。其中,Life Space早在2018年就被“膳食補充劑第一股”湯臣倍健收入囊中。科拓生物2021年益生菌制品收入也增長128.63%。

對于回歸一線市場基于什麼考慮、采取怎樣的市場打法,益生菌産品如何在競品中突圍等問題,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均瑤健康回應。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