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6-28 14:43:50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宋浩征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酷暑難消的“三伏天”,連詩人白居易也忍不住寫詩抱怨到。“三伏天”的到來,往往意味着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已經悄然而至。今(17)日,雖然成都還間或下着淅瀝的小雨,但是卻已經正式入伏了!

對于夏天逼人的高溫,現代的人們早已是修煉出了多種法寶,不僅有冷飲冰棍,還有空調和冰西瓜,無懼“三伏天”的到來。但是,在空調和冰箱都沒有發明出的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度過苦夏的呢?其實根本不用擔心,有着高超智慧的中國古人不僅“避暑指南”自成一套,在“吃”方面更是花樣頻出。要知道,最早冰制冷飲起源于中國,當現代人們在飲品店前排隊等候時,千年之前的古人,早已喝上了“透心涼”的夏日特飲了。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1

古人正在制作冰鎮飲料

先秦時期 設“淩人”以掌冰事

在夏天,想要降暑消溫,自然少不了一樣主角——冰塊。當下,人們可以使用冰箱來制作、保存冰塊,并且操作十分簡單。但是在古代,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在“人造冰”的工藝沒有發明出來之前,古人能使用的,隻有天然冰。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周朝,當時的人們通過“冬采夏用”的方式,來收集和使用冰塊。《周禮》中有載:“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是說周王室為了保證夏天有冰塊可以使用,為此設立專門機構“冰政”,又設“淩人”一職掌管此機構。“淩人”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時,主持斬冰之事。并且冬日所采集的冰塊,需要夏天所用量的三倍才夠,因為其中的三分之二會在“淩陰”中融化,“淩陰”指的就是藏冰的冰室。《詩經·七月》中也寫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可見當時冰塊有多麼來之不易。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2

古人食用冷飲

采集和保存都如此困難的冰塊,能夠使用之人自然身份不凡。周朝時期,周王室将冰塊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古籍《夏小正》中有記:“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可見當時“大夫”以上官職的官員,才能在夏日享受到冰塊的清涼。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意思就是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再後來,“賜冰”發展為古代官員的福利,意為盛暑時天子以冰賜臣,并且一直延續到清朝。

唐朝有“酥山” 千年前的冰淇淋

冰塊都如此珍貴的先秦時期,如果能在炎炎夏日喝上一口冰飲,那肯定得是身份至尊之人才能享受得到。的确,由于冰塊的稀少,所以導緻在當時飲品的種類也比較單一。《楚辭·招魂》中記錄了一種叫做“酎”的飲料,為一種經過反複發酵釀造而成的酒。文中寫道的:“挫糟凍飲,酎清涼些”,其實就是“酎”夏日的吃法:撇開酒糟,取酒冷凍,酎酒醇厚又清涼。由此看來,當時先人用冰的方式還是很單調,大多都來冰鎮食物,而沒有直接食用。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3

唐代《野宴圖》桌子正中間擺放的高高隆起的美食就是酥山

到了唐朝,可就不一樣了。當時,唐代宮廷之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夏日特飲”——酥山,而這種食物,也被視作現下所指冰淇淋的原型。在唐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仕女圖”和唐代壁畫“野宴圖”中,都出現了“酥山”這種食物。而章懷太子墓“仕女圖”中的6位人物,有兩位都手捧“酥山”。

何謂“酥山”呢?根據文獻記載,“酥”應該與今天的奶油、黃油大緻接近,是一種乳制品

酥山。唐朝時期文化交流頻繁,乳制品随着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從而産生了“酥山”這一食物。有作品曾介紹“酥山”的大緻做法:一般是由女性制作,先将“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态,然後,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然後放到冰窖裡冷凍。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4

《章懷太子墓仕女圖》仕女手捧酥山

唐代文人王泠然在《蘇合山賦》曾描寫到吃“酥山”感覺:“随玉箸而必進,非固非絺,觸皓齒而便消,是津是潤。”從其形容的口感來看,應該與今天的冰淇淋相差無二。與此同時,“酥山”除了滋味不錯,在造型上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除了白色的“酥山”,後來還出現了“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這樣“顔值頗高”的夏日特飲,放在現在說不定也是“網紅爆款”。

宋朝冰飲繁多 宋孝宗都吃到腹痛

雖然說“酥山”是冰淇淋的原型,但還是有很大的區别的。因為在現代,可能冰淇淋并不算什麼奢侈品,而是尋常百姓都能吃到的食物。而在唐朝,“酥山”的享用之人卻非富即貴。唐朝時,食冰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兒,後唐異聞筆記《雲仙散錄》記載:“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

唐朝末期,古人們發現硝石遇水會吸熱,甚至能夠使水溫降至冰點。于是,古人獲取冰塊的來源不僅僅依靠大自然,而是學會了人工制冰,同時制冰也不受季節限制了,冰制品的花樣漸漸多了起來。到了宋朝,冰飲才真正的走入市井。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5

南宋杭州街頭賣冷飲的商鋪

宋代估計《東京夢華錄》中有記:“冰雪涼水……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當時的“冰雪涼水”,既是加了冰塊的水,是宋代大街小巷最普遍的夏季冷飲。不僅如此,文中還提到了“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多種冷飲。除此之外,北宋汴京的冰店裡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這種食物的制作方法也很簡單,把黃豆炒熟去殼,用砂糖或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團子,最後浸到冰水裡。

到了南宋,夏日的市集上更是擺滿了琳琅滿目。南宋詩人楊萬裡寫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據《事林廣記》、《武林舊事》等古籍所載來看,當時市面上出售的冷飲有數十種: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楊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縮皮飲、杏酥飲、紫蘇飲、香薷飲、梅花酒、皂兒水、沆瀣漿、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綠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順散、乳糖真雪……簡直是數不勝數。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不少買冷飲的店鋪,譬如寫着其中有一塊招牌寫着“香引子”,就是當時的一種流行冷飲。

沒想到古人竟吃這樣的雪糕解暑(今日入伏古人怎麼吃冰)6

《清明上河圖》中賣冷飲的鋪子

有了如此品類繁多的冰飲,當時的古人們自然是吃到“停不下來”。當時的君王宋孝宗,更是吃到了拉肚子。《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記載到其說過的一段話:“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複。”本是小事,結果招來禮部侍郎的一頓“勸導”,讓其保重龍體,切不可随意亂吃。隻是,在苦悶的酷夏面對那麼多的“夏日特飲”,忍不住太正常了。

看到這些,是不是覺得現在人們最追捧的“網紅奶茶店”,其實都是千年前古人玩剩下的的了?不過,現代人們能夠在夏日喝上冰涼的甜水,還要感謝古人在“吃冰”路上對美食孜孜不倦的探索。“六龍騖不息,三伏起炎陽。”今日入伏,讀到這裡,大可喝上一杯冷飲,準備度過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