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膏方一般怎麼吃

膏方一般怎麼吃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4 18:16:46

每年一到立冬,廣東省中醫院總是人潮洶湧,擠滿了慕名參加嶺南膏方節的人。

2004年,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在廣州開出第一張膏方,距今已經十六年了。當年開方時的惴惴不安,如今已化為她開方時下筆的沉穩有力。

膏方俗稱膏滋藥,具有滋補強身、抗衰延年、治病糾偏等多種作用。在冬至到立春之間服用膏方進補,是江南盛行的傳統養生方法。

廣東一帶氣候濕熱,過去很少吃膏方。2001年,楊志敏跟随國醫大師顔德馨學藝,老人家傾囊相授膏方絕學,使這一原本在江浙地區流行的傳統中醫保健妙方如今在嶺南傳播,造福百姓。

2010年,廣東省中醫院推出首屆“膏方節”,舉辦至今已經10年。今年,“膏方節”即将在立冬時節(11月7日)與大家見面。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曆經近20個年頭,當年名醫師父與楊志敏等弟子們共同植下的“名醫樹”,今已亭亭如蓋,膏方經驗、技藝也落戶廣東省中醫院,在南粵大地枝繁葉茂。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1

百家争鳴:師帶徒傳承匠心

1999年,吉林長春召開的一次會議,讓楊志敏找到“寶”了。

那是首屆全國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雲集了國醫大師任繼學、顔德馨(下稱“顔老”)等多位醫術精湛的名醫大家。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2

顔德馨在浦江寓所開膏

彼時,楊志敏剛剛調到廣東省中醫院醫教科(現醫教處)工作。廣東省中醫院地處嶺南,醫生以嶺南醫派的方法和手段為主,缺少不同地域、不同流派間的争鳴和交融,導緻醫院的中醫理念和治療手段單一,難以用純中醫的方法和手段挑戰及攻克更多的疑難雜病和危急重症。

名師的風采,百家的争鳴,這場盛會讓楊志敏感到強烈的沖擊與震撼。她恨不得立即把名醫的“瑰寶”帶回廣州,讓他們來廣東“傳道授業解惑”。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3

顔德馨收徒啟事

于是,一封由鄧鐵濤和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親筆簽名的邀請信被送到了名醫們手中。從2000年開始,名老中醫陸續到廣東省中醫院授課,對整個中醫界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名老中醫師帶徒”工程由南粵起步。次年,名醫與高徒們共同在廣州植下“名醫樹”。

由此,顔老和楊志敏成了“師徒”。

“嶺南百姓和江浙人一樣,也十分注重且擅長養生,隻是嶺南的方式更多是從膳食這一形式上着眼。随着現代社會節奏的越來越快,許多病友既想養生又畏懼熬藥,膏方在劑型上的優勢、服用上的便利,恰好能解決這個矛盾。”楊志敏說。

成為楊志敏師父時,顔老已是耄耋之年。每次去上海學習,楊志敏都住在顔老家附近。

為做好膏方教學,顔老特意把相熟病友約到家裡,從望聞問切到病史采集,從鋪陳研墨到脈案書寫,從方藥法度到飲食宜忌,這些膏方中的要素,顔老都為楊志敏做了詳盡的示範和解釋。

“每日侍診恩師身旁,收集好患者病史信息後,他一般會讓我先行回去思考,先學着寫個脈案,制訂方藥法度,把方藥拟好。”楊志敏說,顔老有多本厚厚的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的都是病人信息,既有性格特點等體質信息,又有罹患疾病等病證信息。顔老會和她一起分析患者的特點,指出立法處方的關鍵。

與現在開方方式不同,顔老用毛筆開方。寫完方子,顔老會讓楊志敏把脈案、方藥、煎服法等内容悉數誦讀。在楊志敏眼中,顔老更像是一位文人雅士,開方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法度方藥、絲絲入扣。

一隻毛筆,蘸墨揮毫,筆走龍蛇間一張方子開好了,一方印記端端正正地印在方子末尾。

“一料好的膏方,方中本草能滋潤髒腑,修複形神,而紙上墨迹能令人愉悅,倍感溫暖。在顔老眼中,最高境界的膏方是形神兼備,醫藝一體。”在楊志敏看來,書法如其人,脈案見其心,圖章點其睛,一張方子是數十年中醫功底與功力的呈現。

在細緻講解後,顔老精揀了百張往年的膏方墨寶給楊志敏學習。彼時掃描儀尚未普及,楊志敏先用相機拍攝下來,再錄入到電腦中轉換成電子版用以保存和學習。通過這樣的閱讀,楊志敏逐漸對膏方有了更深的感悟和體會。

耳聰目明:習得絕技回嶺南

“你學了膏方回廣州,沒人幫你熬。你回去開了,目前也隻能在上海熬制。”學膏方時,顔老一句話點醒了楊志敏。

“想要實現整體移植嶺南,我還必須在制劑工藝、組方療效、宣傳推廣等方面取得進展與突破。”于是,楊志敏又進入制膏車間,開始學習制膏。

一料膏方,需經曆“浸(藥)、煎(湯)、榨(汁)、化(膏)、濾(渣)、熬(煉)、收(取)”等多個環節,隻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膏的品質就會下降。一些昂貴甚至稀有的藥材藥效便難以發揮得“淋漓盡緻”,患者服用的效果也會有一定“折扣”。

其中,最重要的步驟當屬是“收膏”。“收膏”一般由資深的老藥工完成,其技藝不輕易外傳。在顔老的引薦下,她進入一家“收膏”的作坊,被允許看老藥工如何“收膏”。

起初楊志敏不敢直接拿出紙、筆記錄,隻是把老藥工的每一個動作記在心裡,有疑惑的地方便主動問一兩句。時間長了,老藥工終于被她的執着所打動,從願意和她“多說幾句”,到後來默許她用攝像機拍下“收膏”的全過程。

随着觀摩學習深入,楊志敏和時任廣東省中醫院藥學部制劑科主任陳燕芬逐漸發現,老藥工收膏的訣竅在于“耳聰目明”、夏日“挂旗”、冬日“挂絲”。

所謂“耳聰”是指,用耳朵聆聽竹扁與銅鍋碰撞所産生的聲響,随着鍋中水分的變化,攪拌所産生的聲響也會有所不同;而“目明”則是指,用眼睛觀察水汽的蒸騰,開始時,蒸汽是彌漫的,随着鍋中水分的減少,湯液越發粘稠,蒸汽則越來越少。而當藥膏挂在竹扁上不易滴下,在夏天、冬天分别呈“挂旗”“挂絲”狀态時,說明制備大功告成。

“你們還是挺有悟性的,也觀察到了。”師傅們對楊志敏和陳燕芬說,師傅們的話等于承認了核心技術所在。楊志敏發現,恰到好處的收膏在于對水分的把握,收早或收晚都會影響膏的質量。

就這樣,兩名“女郎中”帶着制膏的秘訣,返鄉行醫,守護更多嶺南人的健康。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4

楊志敏、陳燕芬實地學習制膏技藝

風行南粵:“飛”入尋常百姓家

2002年是楊志敏服膏的第一年,她發現吃了約一個月後,貯存在冰箱裡的膏方便有了黴點、生醭長毛了,原來這是湯匙舀膏時帶進了水分而産生了變質。

這個狀況在楊志敏意料之外,她發現嶺南的冬天比江浙更短,空氣濕度也大,有效防止黴變的發生才能提升服膏體驗。

“我們雖然掌握了要點,但是熬膏師傅們在爐台前的耐力和體力,在銅鍋前收放自如的攪拌經驗和手感卻是日積月累苦練而成的,難以在短時間内複制與傳承。”楊志敏發現,唯有利用現代技藝,把膏方制作工藝标準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膏方的熬制問題,提升加工和制作能力。

廣東省中醫院制作膏方工序多達幾十道,其中不少程序非常嚴格,如浸泡藥材時清水應浸沒藥材高出10~15厘米,浸泡時間不少于12小時,濃縮期間要随時撇浮沫不斷攪拌。如入膏飲片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量為7倍,第二三次加水量為5倍,每次煎煮時間為1小時,有益于提升出膏率。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5

楊志敏在2010年首屆膏方節現場。

“傳統膏方保質期大約隻有3個月,我們的膏方至少可以保存1年。”楊志敏說。如今,嶺南膏方告别以往紫砂大罐盛裝完一料膏方的“笨重”,普遍采用小玻璃罐(約7~10日量)和真空包裝袋(1日量)兩種分裝規格,大幅降低了因為反複舀取而出現黴變的幾率。

2004年,楊志敏第一次獨立開膏。

在2004—2008年間,為開出一料好膏,白天處理完繁重且瑣碎的行政工作後,楊志敏常在夜深人靜時,撰寫膏方脈案、拟定相關方藥。随着經驗積累,主動要求膏滋調理的患者越來越多。在開方中,楊志敏漸漸發現,完全套用江浙滬的膏方不可取。

随着制膏問題逐步解決,如何讓膏方更适應南粵百姓的體質?楊志敏為此冥思苦想。

“江浙滬一帶的膏方,糖量偏多,常用至500g,除用以矯味、潤燥、收膏外,與當地人飲食口味偏甜亦有關系。”楊志敏說,後來實踐證明,嶺南人服用如此膠糖用量的膏方,易出現腹脹納差等不适。多年摸索後,她發現,嶺南膏方的用糖量在200g左右,用膠量在180g上下較為适宜。

膏方一般怎麼吃(是怎樣成為風靡嶺南的)6

收膏時的“魚眼泡”

為讓膏方更适合廣東人體質,廣東省中醫院的專家對廣東的人群體質進行辨識統計,發現氣虛體質和痰濕體質占比最高,分别是40.38%和31.10%;年齡在18~45歲,城市白領、尤其是女性居多。

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平衡協調的有機體,針對亞健康人群所存在的體質問題,在總結名老中醫經驗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楊志敏團隊推出了兩大類膏方,一類是個性化膏方,一人一方,定制加工制成;另一類是15種協定膏方,結合地區人群體質的特點,做出成膏。

這樣的改良與創新,讓過去隻可口傳心授的制膏技藝走向批量化生産,以往隻能服務于少數人的膏方得以“飛”入南粵尋常百姓家。

從第一屆嶺南膏方節至今,已有數萬人次服用過省中醫院的協定膏方。幾年前,江浙一帶中醫館的一料膏方最高價格已達上萬元,而嶺南的膏方價格平均不超三千元。在去年的膏方節上,廣東省中醫院推出了“掃碼辨體質”的新功能,讓患者一鍵即可了解自己體質,選擇适合自己的膏方。

膏方到底為何能有養生功效?它的目标人群是哪些?如今,楊志敏團隊正在為膏方尋求更多的科學證據,建立了膏方後台數據系統,去年膏方系統的數據顯示,失眠、疲勞、易感冒人群服用膏方獲益更多,獲益率超70%。

“我們正加大推進膏方的臨床随機對照試驗,更深入研究膏方的科學機理,希望通過循證醫學的手段,闡釋膏方在緩解失眠,抵抗衰老上的作用與機理。”楊志敏說。

2017年,廣東省中醫院聯合省内多家機構舉辦膏方節,成立“嶺南膏方聯盟”,目前包括廣東、江西、雲南及海南等嶺南地域相關省份的醫療機構和企業等共近百家單位加入,已服務患者量達近百萬人。

“養生膏方受熱捧,但膏方人才短缺。”楊志敏表示,成立嶺南膏方聯盟,是希望進一步推廣膏方文化、擴大膏方在調治疾病上的作用,為嶺南地區人民提供優質的中醫藥養生服務,同時幫助更多的兄弟醫院培養膏方人才。

2019年,《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這标志着中醫藥正式接入國際主流醫學這一分類體系。未來,楊志敏将進行更多的臨床科研實驗,推動膏方走向科學化、理論化、國際化。

【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陳思勤 黃錦輝 吳雨倫

【通訊員】宋莉萍 管桦桦 雲天婵

【作者】 吳雨倫;陳思勤;黃錦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