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天職是什麼?衛生機構的宗旨是什麼?可以仿照孔子對《詩》三百評價的用語:一言以蔽之,治未病也。
“治未病”理念雖然包含未病防發、已病防變、病愈防複等内容,但是推究其本旨,洵為其字面所示:“治未病”者,治“未病”也。
“治未病”一語出諸《素問》《靈樞》。《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治未病”是“聖人”對待病的準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強調“聖人”“治未病”,莫等疾病形成而治之。《靈樞·逆順》則将“治未病”與上工聯系在一起:“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認為“刺未盛”“刺已衰”屬于上工“其次”而又“其次”的作為,唯有“刺未生”,亦即“治未病”,乃是上工所能達到的醫學盡境。這是就語典的源頭說明“治未病”的本旨宜為未病先防。
有關上工治“未病”的說法,在曆史典籍中多有書證可尋。《鹖冠子·世賢》載魏文侯問扁鵲兄弟三人誰醫技最高,扁鵲回答說“長兄于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于諸侯。”長兄治無形之疴,人皆不曉,故名不出于家門;中兄愈初起之疾,人皆為常,故名不出于鄉裡;扁鵲療深危之病,人皆稱奇,故名聞于諸侯。聲名傳播之遠近,與醫療水平之高下适成反比。而扁鵲此語的本意則是:除病于無形、毫毛、血脈的不同階段,乃判斷醫工水平高下的準繩。此評既反映扁鵲大有水準的謙遜态度,也可視作對“治未病”論的恰當解說。
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也有類似的評價:“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未病”即“未有形”,“欲病”即“在毫毛”,“已病”即必須刺血脈、投峻藥、剖肌膚的危重疾病。發現與治療處于不同階段的疾病,是區分醫生水平高下的重要尺度。此與扁鵲之論,正屬英雄所見略同。
我們還可以用人所熟知的成語“曲突徙薪”來旁證這一看法。《漢書·霍光傳》記載一則寓言,說有個賓客發現主人家中的煙囪筆直,爐竈旁又堆着幹柴,就向主人建議,把煙囪彎曲,搬走幹柴,否則容易導緻火災。主人沒有理睬,不久家中果然失火,幸虧鄰居們把火撲滅,主人于是設宴慰勞救火的鄰居。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座,其餘按照救火的功勞大小依次入座,卻不邀請建議他把煙囪彎曲、搬走幹柴的人。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采納賓客“曲突徙薪”的建議,就不會發生火災,也不會出現“焦頭爛額”之人,自然也就不用破費設宴。主人于是醒悟,把賓客請來。此故事移用到“治未病”上來,不就是要強調預防嗎?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未病”的理想呢?這就是《素問》開宗明義的《上古天真論》所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外避邪風,内養正氣,心境清靜自适而無所營求,精氣神三寶固守體内,疾病便不可侵犯。又說:“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遵奉四時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過度消耗體力,形神相合,就可能享有自然的壽數。
本文選自《中醫藥文化》2010年第1期8-10頁
段逸山《“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
(桃仁 半夏 忘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