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覺得很多東西越大越好,比如房子。
也有很多東西,我們覺得小一些更好,比如手機。
現在的手機屏幕通常會做得比較大,但是厚度、重量比二三十年前的“大哥大”要小太多了。我們現在可以“拿着”手機出門,但大哥大給人的感覺好像要“扛着”它出門。“大哥大”功能很單一,基本上隻能打電話;當然了,以它那個塊頭,要用來防身也行。如果當時真要把“大哥大”做得像現在手機,有這麼多功能,那就得做得更大,估計得“背着”出門了——不知道的還以為背的是鋼琴。
最早的計算機也是個龐然大物,有好幾層樓那麼高,運算的時候需要好多人在裡面來回跑來跑去地接線——真是工作健身兩不誤。現在能把電子産品做得這麼小、實現“微型化”,這裡面的科學叫作“微電子學”。那麼是怎麼實現微型化的呢?其實就是把原來的一大堆東西,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芯片。
變形記
對于電腦來說,“芯片”确實像人的“心髒”一樣重要,但從功能上看,它其實更像人的大腦。芯片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運算處理,能像學理科一樣算出來很多東西;另一方面是數據存儲,能像學文科那樣背下來很多東西。芯片真可以說是“文理雙全”的“最強大腦”。
制造芯片所用的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叫作“矽”。它的來源特别廣,最主要的來源是一些沙子和碎石,也可以說芯片是用沙子“變”來的。當然,把沙子變成芯片靠的不是點石成金,更不是掐訣念咒,而是一套非常複雜的設計和加工過程。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制造芯片需要把沙子熔化,通過化學反應将其變成矽單質,做成單晶矽的“柱子”,然後像切黃瓜一樣把柱子切成矽片。“芯片”就是以這個矽片為基底,通過蒸發、濺射、化學氣相澱積等一系列方法在矽片的表面生成出一層薄膜,然後把這一層薄膜刻成我們需要的圖形。
所以我們需要的電學器件、電路實際上是通過一層一層膜的圖形化來實現的,這個過程是在一個平面上進行加工,叫作“平面加工工藝”。這有點像我們攤煎餅,會在襯底上先刷一層醬,再刷一層辣椒,再撒蔥花,再放薄脆。芯片加工的過程主要就是反複生成薄膜,進行圖形化的過程。
芯片圖案裡面的連線非常細,幾納米或者十幾納米。制作芯片的成本非常高,有時候做一批芯片可能需要花費幾千萬甚至上億人民币,但可以一次做很多矽片,每張矽片又可以做成很多個小芯片,平均下來一個芯片可能隻要幾塊錢、幾十塊錢。為什麼要做小?第一是為了微型化,手機需要做小;第二是為了降低成本,做得越小,一次做出來的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
什麼是半導體
芯片的設計、加工方法、封裝測試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研究,研究芯片的行業被稱為“半導體行業”。有的人一聽,會誤以為這個行業是制造收音機的,因為用半導體材料制造的收音機曾經很流行。實際上半導體這類材料不僅能用來做收音機,其更大的貢獻在于制作芯片。
人們可能對“導體”這個詞很熟悉,像銅、鐵這種具有較好導電特性的材料就被稱為“導體”,而像陶瓷、橡膠這種導電性能極差的材料被稱為“絕緣體”。導體之所以能導電,是因為裡面包含了大量能夠自由移動的“導電粒子”,稱為“載流子”。拿金屬來說,金屬原子的原子核能力有限,而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特别活潑,原子核“管不住”,就成了“自由電子”。金屬包括大量的自由電子,所以能夠導電。而陶瓷中的自由電子極少,幾乎不能導電。
顧名思義,“半導體”就是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可以說是“兩邊倒”。尤其是摻入一些雜質之後的半導體材料,會有一定的導電性,但卻是可以被“操控”的。所以由半導體材料做出來的器件,在某些條件下能夠導電,而在另一些條件下不能導電,具有“讓你導電你就導電,讓你不導電你就不導電”的特點。這樣就可以做出來具有“開關”的電子元件,而在電子設備中通常用1和0這種開關的通斷來表示,再用1和0組成二進制的數字進行運算和存儲,表達各種信息,芯片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做出來的。
不過,半導體不僅能用來做芯片,還能用來做“炒酸奶”。
如何自制炒酸奶
怎麼用半導體做“炒酸奶”?當然不是把半導體材料作為食材,而是作為加工工具。所謂的“炒酸奶”是用一個能夠制冷的鐵闆,把酸奶倒入鍋中,攪和至片狀。這個鍋之所以能制冷,用的就是“半導體制冷片”,其中的原理叫作“第二熱電效應”。
第二熱電效應也叫“珀耳帖效應”,這個效應是說把兩種不同的導電材料串聯在一起,通電之後,兩個接頭分别出現吸熱和放熱的現象。我們常用的“半導體制冷片”就是把兩種摻雜不同雜質的半導體材料相串聯,通電之後一端放熱,而另一端吸熱制冷,形成“熱泵”。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這叫“第二熱電效應”,那就肯定有“第一熱電效應”呀。确實,第一熱電效應又叫“塞貝克效應”,它與第二熱電效應的過程正好相反——如果兩種導體或者半導體組成一個回路,兩端接觸點的溫度不同(比如把兩個端頭分别放在冷水和熱水中),就會産生電流,也會有相應的電壓。利用這種現象,就可以把溫度信号轉化成電信号來測量溫度,所謂“溫差發電機”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其實還有“第三熱電效應”(也叫“湯姆遜效應”),說的是一個導體或半導體,如果兩端有溫差并且有電流通過的話,就會吸熱或者放熱(除了電阻産熱以外)。
“炒酸奶”的機器和一些車載冰箱利用的都是“第二熱電效應”。其實你從網上買個半導體制冷片,放在平底鍋或者鐵闆下進行改造,沒準就能自制炒酸奶的機器。要是在半導體制冷片上再加一個塑料泡沫箱子,還能自制一個簡易冰箱。不過自制的時候要特别注意用電安全哦。
如此說來,手機、沙子和炒酸奶的共同之處就在于,都和半導體材料有着“糾纏不清”的關系。
作者:張宇識
編輯:吳青
排版:雷穎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來源: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編輯:米老貓
↓ 點擊标題即可查看 ↓
1. 為什麼不倒翁小姐姐能搖一晚上不倒?
2. 如果在家考,作弊就很容易嗎?
3. 「我給你 37 美元,求求你把這桶油搬走吧」
4. 老師隔離後用射擊遊戲上網課,真不怕學生看完更想玩遊戲?
5. 被五步蛇咬,走幾步才最安全?
6. 我們從不騙你,除非……你不懂物理
7. 為什麼菜油倒海上能救命?這道題美國學霸國父也不會做
8. 為什麼有 32 個關卡的超級馬裡奧兄弟隻要 64KB?
9. 十大物理效應,一次看個夠!
10. 方程 E = mc² 中,m 的能量從何而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