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珍珠奶茶撼不動的地兒,沒有一杯珍珠奶茶撩不到的妹。
△奶茶能把希拉裡撼動/getty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在珍珠奶茶勢力面前,有太多打臉現場。平時吃顆蘋果都要用App估算一下卡路裡的姑娘們,還是沒法抵擋奶茶的投喂。
都說日本人從來沒有向垃圾分類低過頭,怎麼這回迷上珍珠奶茶之後,日本人就徹底“放飛自我”了?
△日本富士電視台的節目,拍到街邊這樣的場景
珍珠奶茶的“野心”還開到了羅浮宮,台灣珍珠奶茶甚至成了繼星巴克、麥當勞之後,第三個進駐羅浮宮的餐飲品牌。
△攻陷羅浮宮蒙娜麗莎的珍珠奶茶/圖:fortuneinsight
能攻陷世界的,豈止台灣珍珠奶茶。最近老藝術家在看韓國電影《寄生蟲》的時候,就發現其中有一段就說到了台灣“大王卡斯特拉”,就是曾經在韓國紅極一時,開到400多家分點的古早味蛋糕。
△韓國電影《寄生蟲》裡爸爸以前就是從業古早味蛋糕的/電影截圖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台灣味”正在慢慢征服這個世界。走在大街上随處可見芒果刨冰、燒仙草、雞排……像“傳銷”一樣種草在全世界各個角落。
就算你回避得了,但你知道身邊的十個人裡,就有不少于五個人受過或者正在受着奶茶的“荼毒”。
難道你不好奇,“台灣味”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
台灣美食,打不死的“哥斯拉”
當我們在三翻四次喊着要戒奶茶的時候,日本人吸奶茶嗦珍珠嗦得可歡了。
△台灣電視節目到日本東京探訪
尤其是東京,現在已經擴散到300間以上,也就是說,你在大街上看到凡有排長隊的,十家有五家都是奶茶店。他們願意為了一杯奶茶,等上連續五個小時。
不少網友苦笑吐槽:要等5個小時還不如飛去台灣。
△排隊很壯觀/圖片來源于推特
有一檔日本綜藝節目,就是兩位日本女大學生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尋訪了1000間奶茶店,花了70到80萬日元品嘗所有的奶茶。
△珍珠奶茶是日本綜藝節目的寵兒,你看他們還會無聊到對比珍珠大小
别以為“珍奶熱”怎麼現在才吹到日本,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珍珠奶茶就曾經一度風靡日本。當時日本剛剛迎來甜點狂潮,人氣甜品特别多,加上椰果、鮮奶凍、烤布蕾等等的競争,珍珠奶茶很快就被更新換代了。
到2008年台灣珍珠奶茶又一次登陸日本時,又遇上高品質的咖啡熱潮沖擊,珍珠奶茶又很快沒落。
而等到這一次,也就是第三次席卷日本時,可謂是大規模病毒式入侵,日本人再也沒法抵擋珍珠奶茶的甜毒,又一次遭到甜蜜陷阱。
也許台灣人最懂怎麼制造讓世界為之發燒的美食病毒。韓國電影《寄生蟲》裡說到的古早味蛋糕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也就大概兩三年前,來自台灣淡水的古早味蛋糕,不到半年時間的速度,就有超過10個不同韓國加盟品牌出現,400個獨立店家蔓延開來。
△台灣電視節目報道過韓國被台灣味淪陷/YouTube截圖
當時韓國甜點市場匮乏,古早味蛋糕這種病毒式的擴散,一度快要取代珍珠奶茶的“台灣之光”地位。
這種主打純天然無人工添加的酥軟的甜點,一大塊一大塊地賣,還用紙盒裝着,以傳統原汁原味地方式一下擊中了韓國人的心。
△台灣古早味蛋糕/marketersgo
但這股古早味蛋糕的風潮燒得快,退得也快。當時韓國爆發了禽流感病毒,導緻雞蛋價格上漲,古早味蛋糕的制作成本飙升到了3到4倍。
另外在韓國的一檔節目裡,韓國媒體曝光了一家連鎖古早味蛋糕店的食用油用量,蛋液不衛生等等。
當然後續台灣媒體解釋稱,是因為韓國加盟連鎖,店家宣傳時過分标榜蛋糕沒使用食用油,都是純天然用料。
△看着松軟的古早味蛋糕/台灣節目截圖
這種種因素導緻整個古早味蛋糕在韓國的市場銷量大跌,導緻韓國從業和加盟者損失慘重,店鋪一家家關門倒閉。
這種“暴起暴跌”的現象,在台灣早就見怪不怪了。最早是在1990年代末,台灣引入葡式蛋撻那會兒,曾經在社會引爆了一陣熱潮,短期内轟動一時又因為原物料供不應求,雞蛋價格飙漲,沒法負荷成本而紛紛倒店。
△台灣一窩蜂嫌棄的蛋撻熱/圖 bomb01
這種現象也因此有了專業名字“蛋撻效應”用來形容。前有葡式蛋撻,後有雷神巧克力,台灣曾經在2013年引爆了一波“瘋雷神”的熱潮,又是一陣風潮湧起又退去。
△雷神巧克力曾經也叱咤風雲/新聞截圖
最近風靡全球的還有台灣傳統街頭小吃「刈包」(Gua bao),最早在紐約街頭出現,最新成功的典範發生在英國倫敦。
這種源自福州,而後又廣泛流行于福建、台灣的傳統小吃,将澎湃的鹵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和香菜夾在蛤蜊形狀的蓬松蒸包中間,以酷似中式漢堡的外形,在被漢堡征服的歐美界占據一席之地。
△刈包正在歐美流行/CNN
在這樣一個網紅美食品種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一窩蜂起,又一窩蜂倒下,但台灣美食總有一種春風吹又生之勢,在世界各地又種下了一顆又一顆網紅種子。
你永遠想不到,街角那家蛋糕店無端端什麼時候又打出了什麼“台灣制造”“台灣古早味”的招牌,讓食客不由自主就能簇擁而上。
△台灣士林夜市旺景/nytimes
有一種小清新叫Q彈,天性沒法抵擋
老藝術家自認是有較強的自制力。可當我有一次在公交車,看到一個女生手拿着一杯珍珠奶茶,倚靠在車門向窗外看去等到快要喝完,嗦了一口将杯底裡的珍珠都吸溜到了嘴裡嚼着,神情裡寫滿了“少女感”。
是的,我下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排隊買了一杯珍珠奶茶。打臉就是一溜煙的事情。
△奶茶自選,我隻要珍珠/nytimes
上世紀80年代,說不清是台灣春水堂還是翰林茶館的無心插柳,就首創了這樣的魔力。中西混搭的英式奶茶最先在香港發酵,他們不過結合了台灣的傳統粉圓,卻意外從泡沫紅茶變身今天攻占全球的“台灣珍珠奶茶”。
△現在第三波流行日本的是春水堂的珍奶/chinatimes
因此台灣珍珠奶茶的精髓,其實多半都是因為台灣味濃厚的熟粉圓,也就是現在常說的“珍珠”。木薯粉是制作“珍珠”的主要原料。2019年上半年日本木薯粉的進口量為4471噸,約為2018年同期的4.3倍。
相比起我們,日本人似乎更在乎“珍珠”,他們難以理解我們為什麼“喝珍珠奶茶不要珍珠”,還将珍珠的作用發揮到了極緻。
△日本超市熱賣的幹珍珠/ameba.jp
日本對珍珠是真愛,你會看到珍珠在日本的各種活用:珍珠蓋飯、珍珠拉面、珍珠三明治、珍珠壽司、珍珠啤酒,甚至是珍珠浴……
△萬物都可以珍珠化的日本美食
老藝術家覺得,珍珠奶茶能火遍全球,其中一大半的靈魂來源于珍珠。它具備成為網紅的顔值要求:夠可愛、非常Q彈。
真正懂得奶茶的人,知道一杯珍珠奶茶的好壞,就在于珍珠有多Q。
你在台灣甜食和非甜食中,都能找到這種Q彈的口感。比如麻薯、面條、珍珠、魚丸等某種帶着澱粉的食物,隻要有嚼勁,都是特别Q的。
Q這種口感之于台灣人,就等于“卡哇伊”之于日本人,“彈牙”之于廣東人。
△QQ涼圓絕不是你以為的那種QQ/nytimes
這種Q彈可愛的氣質,就是台灣味獨有的象征。這種“奇異”“滑溜”“軟萌”的口感,是非常有魔性的。我們的天性,是沒法阻擋這種軟萌的氣質。
尤其是年輕一代,台灣珍珠奶茶的出現,代表着區分祖輩們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傳統形式了。一人一杯珍奶,就這樣成了時下流行最前沿的沖鋒槍。
如今被珍珠奶茶占據半壁江山的日本人,最in的就是買一杯奶茶。日本電視節目的主持人走在街邊采訪一個東大新生,問他的夢想是什麼,學霸随口回答:如果可以,我想喝杯奶茶。
當我們在談論珍珠奶茶的時候,無論在調侃糖分高還是社畜靠奶茶續命,或者是咖啡鄙視奶茶黨的梗,其實都是在傳遞“我們還年輕”“我們正在趕潮流”這樣的訊号。
△珍珠掀起的話題,能聊上的都是一幫年輕人/日本綜藝節目截圖
流行食品網址TabeLog評論道,正好因為珍珠奶茶杯大吸管大,不太受年長一輩的受落,反而成功讓年輕人“守住了自己的聖域”。
△微博上發起的#父母喝奶茶時的反應#話題,通常都是大型打臉現場/微博截圖
一杯奶茶好說話,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尤其是日本這種,傾向于不為别人帶來麻煩和顯得不合群,這種來自朋輩的壓力相較于其他國家更加嚴重。
所以喝珍珠奶茶,吃古早味蛋糕已經成了現代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就算你是社恐,也可以選擇外賣奶茶和蛋糕。
如果你喜歡多人聚會,那更好了,有位置有空調有wifi,小清新的奶茶店就是最好的聚會場所。在奶茶店拍照吹水聊天,再将最新飲用奶茶的自拍照發到社交網站上,我們的友誼就是從一起點珍珠奶茶開始的。
古早味,最要命的軟肋
記得曾經聽一個台灣的朋友說:珍珠奶茶的珍珠都是機器工業制造的。如果你試過真正手工制作的粉圓,你會知道為什麼台灣人會對粉圓會有這種執念。
其實她說的台灣味道,是一種叫古早味的東西。
這種古早味,就是台灣美食最能打動人的内核,也就是為什麼珍珠奶茶、古早味蛋糕、各種黑糖美食以及現在流行于歐美的刈包,能瞬間一炮而火的制勝法寶。
△珍珠奶茶其實也是來源于台灣粉圓糖水的古早味/nytimes
至于究竟什麼是古早味?其實範圍不僅僅局限在美食,比如古早味的店鋪、古早味的房子等等,這個詞在福建閩南一帶,以及台灣地區用得比較多。
△古早味也可以是台灣這麼一家棉衣店/unsplash
能稱得上古早的東西,那一定是有年代感的,值得被人懷念的古味,尤其是在早期的台灣美食,由于化工食品不發達,料理做法單純以手工為主,台灣味更容易被看成是古早味的美食。
△走在台灣老街上,古早味還是很濃厚的/unsplash
而當時的古早手工制作的粉圓,不像現在這種機器制作的珍珠那樣,古早粉圓是淺褐色的,透明到底,嚼起來不像現在那樣Q彈帶勁,卻是一種軟Q綿密的口感。
△台灣美食節目喜歡用古早味來形容傳統美食
别看珍珠奶茶、黑糖蛋糕這類高效率、低成本、低門檻、精準計算的全球化連鎖網紅美食,骨子裡還是因為披上了泛黃時光濾鏡,寄托的是我們對于台灣古早味的情感需求。
△台灣阿嫲開的古早味小賣部,會讓人覺得心生美好/unsplash
說白了還是一種懷舊的情結。老一輩的台灣人,小時候在冰室裡吃的地瓜粉粿,就是泡在各式糖水裡,那就是珍珠奶茶的前身。而被奶茶“荼毒”的千禧一代,早就泡在台灣珍珠奶茶裡長大。
就算你現在多鄙視喝奶茶的小孩,你也承認自己曾經也是這麼過來的,你的青春碎片裡,也有奶茶的那一份額。
△台灣青春偶像劇,少不了奶茶的身影
老藝術家記得最早喝到台灣珍珠奶茶那會兒,還是在青春時期,看着台灣偶像劇,聽着周傑倫的歌,當時覺得能買到一杯十塊錢左右的奶茶,已經是非常滿足的事情。滑溜溜的珍珠和濃郁的茶香,到現在味蕾都有印象。
台灣的女生,在我們的想像裡,多少都蒙上了一股劉若英似的奶茶香,甜美香醇,又帶着點清新溫暖的氣質。
△劉若英被稱為“奶茶”,大概也因為身上有股奶茶的氣質
台灣珍珠奶茶在國内的興起,帶着台灣偶像劇和流行歌的粉紅濾鏡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對于舊時光的青春眷戀,誰不懷念那個簡簡單單就能買到好心情的自己?
△喝奶茶有種台灣女高中生的既視感
這種來源于古早味帶的小确幸彌漫在現代人的身上。當無力改變煩悶的現狀,一杯奶茶就是平民大衆的解藥,一時半會能緩解那份無奈的心情,至少能買到短暫的歲月靜好。
我那個台灣的朋友,在美國當交換生的時候,最懷念的飲料居然是一杯珍珠奶茶——“雖然一杯要價3美元還得加稅,我還是忍痛買了一杯”。
她也沒想到,曾經一臉鄙視的奶茶,對美國人來說,不過是繼風水和靜坐冥想風潮之後,新近崛起的東方思潮。但對她來說,已經成為連接她與台灣故土的古早味和人情味的味蕾記憶。
珍珠奶茶早就不是簡單的一杯快茶飲,老藝術家賭個五毛,就算這股“珍奶熱”很快退去,下一次,珍珠奶茶又會換一種面目占領這個世界。
深谙軟實力的台灣人,不是懂傳銷手段,而是用古早味,在挑逗人的軟肋。
這是最要命的,喝着一杯奶茶,就相當于賺了一張的青春入場券。
△南京街頭喝奶茶的年輕女生/圖蟲創意
要不然想想,你瞧不起奶茶的樣子,跟一臉嫌棄回望着會拍大頭貼和寫同學錄的你,是不是一模一樣的?
說到這老藝術家都饑渴,想起都周五了,趕緊下班買杯奶茶去。
【今日話題歡迎留言讨論】
你有被台灣味荼毒過的經曆嗎?
【今日作者】
鐘家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