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魚類出血性疾病

魚類出血性疾病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01 17:34:42

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

魚的皮膚損傷很常見。首先,與哺乳動物相比,該器官的相對脆弱;其次,它起到保護屏障的作用,因此輕微的病變可能會迅速發展為嚴重的病變,特别是在淡水中。同時皮膚損傷很容易被看到,其常伴随明顯的顔色變化。濕式皮膚刮拭檢查是否有寄生蟲或細菌的存在,這對于診斷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許多原生動物,通過這種方式比石蠟切片更容易看到。

正常皮膚

硬骨魚類的皮膚物種間差異較大;有些物種沒有鱗片,而另一些在表皮内有大量的嗜酸性棒狀細胞,圖1來自鲶魚的正常皮膚,沒有鱗片,但相對厚的表皮含有大且蒼白的棒狀細胞和更小的杯狀細胞。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2

圖1

然而,在一個物種内部,甚至在同一條魚的不同位置,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鲑魚頭部和沒有鱗片的鳍上的表皮厚度最大。同時,年齡、性别和一年四季都對皮膚外觀和不同成分的相對比例産生顯著影響。由于這些原因,在檢查這個器官的病理變化時,需要嚴謹細心,并建議從一條明顯未受年齡、性别影響的和種類相同的魚身上的相同位置取成對的樣本。此外,當需要确定形态學變化和抗原存在時,對病變和鄰近表面正常的區域進行取樣可能是重要幫助;這種方法适用于所有器官,對皮膚尤為重要。

表皮在大多數物種中是一種非角化的層狀鱗狀上皮,其厚度從3或4個細胞到大約20個細胞不等。與哺乳動物的主要區别是,硬骨魚類沒有角化細胞,最外層的表皮細胞是可存活的,并保留了分裂的能力;這對愈合有明顯的影響。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這些外部細胞有一個類似指紋的微橋模式(圖2)。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3

圖2

除了構成主要成分的含絲細胞或馬氏細胞外,其他表皮細胞類型包括主要負責分泌角質層的粘液細胞或杯狀細胞(在常規的H&E切片中不可見),大的嗜酸性棒狀細胞(隻有一些種類),嗜酸性顆粒細胞(功能未知)、遊走白細胞和巨噬細胞,可能含有黑色素。正常硬骨魚類表皮中淋巴細胞的數量是可變的,在某些疾病條件下淋巴細胞數量可大幅度增加;它們可以在基底層之上變得特别豐富。表皮内的特殊結構包括味蕾和神經丘。

具鱗片皮膚的真皮層包括上層疏松層和深層緻密層。在無鱗區域,緻密層減少。真皮内不同層次存在大量不同種類的色素細胞:這些包括黑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色素細胞。後者含有鳥嘌呤(也稱鳥糞素)的反射闆,從而使皮膚呈現銀色外觀時,方向為90°迎面而來的光。在鲶魚中,真皮膠原纖維的排列與角膜相似。

鱗片是大多數硬骨魚類的主要特征,它們起源于真皮的存鱗袋,當它們出現時被一層表皮覆蓋,經常相互重疊,從而提供重要的結構支持和物理保護。因此,鱗片的丢失代表着魚的滲透和/或物理防禦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鱗片由有鋸齒狀脊的外部網狀骨部分和在一些物種中未鈣化而在另一些物種中部分鈣化的内纖維層組成。後者由嵌入有機基質的平行膠原纖維組成。鱗片為側線提供保護。該管沿着魚的兩側延伸,并與頭部的一系列感覺管相連,包括視下管和視上管。它們含有神經丘,通過鱗片上的氣孔與外界的水接觸,它們可能是病變的常見部位,包括氣孔關閉不當、潰瘍甚至寄生蟲感染(圖3)。鱗片是骨骼的真皮組成部分,是鈣的現成來源,在饑餓或産卵前的時期,它們可能優先于骨骼儲備被吸收。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4

圖3-1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5

圖3-2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6

圖3-3

在深而緻密的真皮層下,疏松而血管化良好的下皮層為病原體橫向運動和炎症過程的提供常見途徑。

臨床症狀

皮膚疾病的臨床症狀包括多動和刺激的明顯迹象,例如在水箱或池塘的邊緣或底部摩擦。在某些情況下,魚甚至會跳出水面。與鰓病一樣,通常會産生過多的粘液,這可能導緻泡沫在水面上積聚。嚴重的表皮增生可能産生肉眼可見的白色膜,雖然壞死性病變破壞表皮和底層的色素細胞層(如柱狀病)可能表面上像這樣。使用足夠強的消毒劑會導緻“粘液凝固”——表皮的急性凝集性壞死!背鳍壞死在人工養殖的虹鳟魚中很常見,尤其是在魚類過多的情況下(圖4)。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7

圖4-1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8

圖4-2

在同樣的條件下,在鲑魚身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病變,盡管這些魚的尾巴是一個更常見的目标。“産黑色素類杆菌”或“粘細菌”通常與這兩種情況都有關,盡管不同偏好位點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僅僅降低放養密度往往就能見效。患有嚴重皮膚病的魚可能會嗜睡和食欲不振,但滲透調節功能喪失或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不可避免地使情況複雜化。

雖然皮膚損傷是常見的,病理變化的種類往往比哺乳動物更有限。這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附件結構,也可能是最初的“防水”屏障被打破。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周圍水的湧入還可能稀釋或沖走存在的任何抗原,從而降低炎症發生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鲑魚的神經淋巴管被阻塞,因此返回心髒的主要淋巴必須通過皮膚血管。(最近詳細的解剖學研究表明,魚可能沒有真正的淋巴管,但為了本讨論的目的,将堅持傳統的觀點)。在鲽魚和可能大多數其他硬骨魚類中,肌肉和皮膚的淋巴總容積是循環血量的4倍以上;80%以上的淋巴液在皮膚。由此推斷,皮膚病或其他任何改變淋巴體積的疾病,都能深刻地改變循環血液中的蛋白質和電解質含量,以及相對的血細胞比容。

表皮細胞是一種參與傷口愈合的母細胞,因此它能創造一個适合鱗片再生的環境。表皮完整性的恢複可以在潰瘍的幾小時内發生,但很明顯地是,它依賴于溫度。細胞在從緻密層分離出來的基底膜上移;在哺乳動物中,纖維連接蛋白在整個過程中至關重要,鱗片區域的細胞也是如此。當皮膚被感染時所涉及的過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淺表疾病

幾乎所有物種的表皮都是無血管的,這一事實限制了對損傷的各種潛在反應。損傷的急性反應包括表皮微突起(圖5),杯狀細胞和棒狀細胞的釋放,盡管這在組織學上很難鑒别。胞間水腫(海綿樣皮膚水腫)和胞内水腫(水樣變性)更容易看到,并伴有許多寄生蟲病和細菌性疾病的早期階段。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9

圖5 掃描電鏡圖

如果海綿樣皮膚水腫很嚴重,細胞間的接觸可能完全中斷,從而形成小泡或大泡。這些往往在基底層或基底層以上更常見。它們可能與表皮的隆起和脫落融合,基底膜上最多隻留下一排細胞。

在哺乳動物中,天疱瘡是一組以形成囊泡、大疱、糜爛、棘層松解和産生針對上皮細胞的抗體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皮膚病。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尚未在魚類中進行描述。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0

圖6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1

圖7

表皮損傷(圖6)導緻細胞因子釋放,如白細胞介素-1,可能控制粘液和棒狀細胞分泌物的釋放,而白三烯參與調節炎症。中性粒細胞滲入表皮是早期損傷的常見伴随,炎症細胞滲入小泡形成“膿疱”也很常見,特别是在淺表細菌或真菌疾病的早期階段(圖7)。個别馬氏細胞可能死于固縮和髓裂,甚至凋亡(被鄰近的活細胞吞噬)。在曬傷(圖8)中可以看到這種變化的獨特模式,當魚在非常清澈的水中受到高水平紫外線輻射時:真皮-表皮分離也可見。煙酸保護虹鳟魚的皮膚免受紫外線B輻射。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2

圖8

伴随急性表皮病變的真皮改變包括真皮淺表水腫和血管擴張(偶爾出血),并伴有白細胞外流。可以看到它們穿過基底層進入表皮可見色素細胞破裂,顆粒彌散。如果滲透屏障被打破,皮膚水腫可能會明顯,這種過程在淡水物種中被稱為“積水”,在這種情況下,滲透梯度傾向于迫使水進入組織。在這些情況下,真皮淋巴管會大大擴張,整個真皮可能會大量增厚。彌漫性真皮水腫也可能伴随低蛋白血症(圖9)。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3

圖9

如果存在,這些變化可能會迅速發展為表皮的嚴重壞死和脫落。這方面的例子與雙孢枯草菌的真菌感染(圖10),活組織和蒼白壞死組織之間的分界線很容易看到,以及細菌條件的花梗病(嗜酸黃杆菌)、柱狀病(柱狀黃杆菌)和鯉魚赤皮病(殺鲑氣單胞菌)。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4

圖10 鳟魚黴菌性皮炎

在這些急性潰瘍性皮炎中,積水會很嚴重,通常會深入真皮下,甚至肌肉,延伸到筋膜平面。繼發性感染往往掩蓋了原發性損傷和病理反應。“無黏液性皮膚病”是鳟魚一種急性淺表潰瘍性皮膚病的常用名稱(圖11)。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5

圖11細菌瞄準黏液細胞孔的掃描電鏡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6

圖12

用手指輕輕滑過受感染的魚的側面,會發現粗糙的表面,掃描電子顯微鏡顯示,這主要是因為鱗片的尖端穿透了表面(圖12)。這種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與細菌有關。潰瘍性皮炎也出現在海洋環境中,與黃杆菌屬等細菌有關,盡管這種病變伴随的滲透力是反向的。

維生素A缺乏症和維生素A中毒可導緻表皮糜爛和發育不全,但對各種損傷更常見的慢性反應是增生,有時會形成明顯的真皮乳頭和“色素沉着”。必須記住,硬骨魚類表皮能夠在所有層次上分裂,而不是像哺乳動物那樣隻在棘層上分裂。表皮增生伴随着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寄生蟲、毒素(如刺絲囊注射的毒素(圖13))、細菌(特别是粘細菌)和化學或物理物質(如懸浮物)的慢性刺激,特别是在低溫下。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7

圖13

原生動物寄生蟲魚波豆蟲(Costia)誘導最外層的馬氏細胞而不是那些基底上層的增生。由此産生的增厚斑塊(肉眼可見為藍色半透明光澤)随後可能脫落,隻留下單層細胞附着在基底層上。纖毛蟲大到肉眼可見,它們的多焦點分布使它們獲得了“白斑”的名稱(圖14)。實驗表明,中等數量的感染期(滋養體)對表皮(也影響鰓)的侵襲幾乎不會造成損傷,40小時後(17°C)大多數寄生蟲位于基闆。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8

圖14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19

圖15 表皮内常可見感染期幼蟲(箭頭)

然而,重度感染可導緻海綿樣皮膚水腫和糜爛,外加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浸潤;增生隻在随後的感染後可見。如果增生組織本身被寄生,滋養體可能無法到達基底層,導緻表皮嚴重松解,并可能導緻真皮-表皮分離。寄生蟲成熟後在表皮内生長(圖15)。如果大量的寄生蟲同時成熟,随之而來的皮膚損傷可能會對魚施加巨大的滲透壓力。在一些物種中,增生也被認為是伴随性成熟而來的皮膚變化之一,可以通過注射皮質醇來實驗重現。這類魚容易發生繼發性細菌或真菌皮膚疾病,但必須了解病變的潛在發病機制,才能作出正确解釋。

明顯的表皮增生當然與在多種物種中可見的彌漫性腫瘤增生不同。許多被稱為“乳頭瘤樣增生”和“疹”(圖16)的反應在超微結構上與病毒或病毒樣顆粒有關:通常很少涉及皮膚,這可能有助于解釋,但必須認識到,慢性損傷可能易導緻腫瘤轉化,在這種情況下,兩種反應可以合并在一起。增生反應也必須與一系列物種典型的第二性特征相區分,比如鲑魚的生殖結節(圖17)。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20

圖16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21

圖17

(作者:溫依銘。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資料來源《Systemic Pathology of Fish》

魚類出血性疾病(魚類正常皮膚及其淺表疾病)22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魚病##養蝦##水産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