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運動項目時,很多人會考慮運動強度。但在消耗同等卡路裡的情況下,到底哪種強度的運動對身體更好呢?
《生命時報》(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告訴你高、低強度的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并教你選對适合自己的“最佳運動”。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陸軍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張一民
高強度運動對身體更友好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雖然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有益健康,但高強度的運動好處更大。
這項研究分析了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Biobank)研究的96476名中年人數據。研究期間,這些受試者在腕部佩戴了研究級的活動追蹤器,為期一周。基于可穿戴設備記錄的數據,研究人員計算了他們的活動持續時間、強度和總活動量,還評估了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量在總活動量中所占百分比。
在平均3.1年的随訪期間,共732人死亡。排除随訪第一年死亡,并考慮糖尿病、心髒疾病和癌症等可能影響活動的基礎疾病因素後,研究人員分析了身體活動水平(包括強度和總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
數據表明,無論強度如何,活動總量都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将至少10%活動量來自中等及以上強度活動,且活動總量隻有15千焦/千克/天(約3.6大卡/千克/天,1千焦≈0.239大卡)的人群作為對照,活動強度一緻,但活動總量達到20千焦/千克/天(約4.8大卡/千克/天)的人群,死亡風險就可以降低1/3。兩組活動量的差距,相當于步行35分鐘 快走2分鐘,并不難達到。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總量相同的情況下,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量占比增加,還能進一步大幅降低死亡風險。同樣與上述對照組相比,活動總量為30千焦/千克/天的人群,如果将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量占比從10%提高到30%,死亡風險能從對照組1/2再降低到對照組的1/4。與對照組相比,這相當于多步行1小時 快走35分鐘。
研究第一作者,劍橋大學Tessa Strain博士表示,“我們的結果表明,通過更高強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裡,改善健康的效果更好。”
研究通訊作者,劍橋大學Søren Brage博士表示,近10萬人數據驗證了高強度活動對健康的好處不僅僅在于增加總活動量。當然,通過低強度活動累積足夠多的活動量,仍然可以将死亡風險減半。綜合來看,維持健康的途徑有多種,人們可以選擇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個信号,說明運動過量了
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後,如果運動強度過大,隻會“疲上加疲”;老年人如果以年輕時的強度要求自己,可能導緻骨關節炎,也更容易拉傷肌肉;對女性來說,内分泌失調是過度運動的主要副作用,比如月經量少、不規律。不少人運動過量卻不自知,可從以下幾點判斷。
肌肉持續酸痛
運動時左胸、肩、頸或手臂疼痛,可能是心髒疾病的征兆,必須馬上停止運動、盡快求醫。肌肉持續酸痛或腫脹,即使休息3天或以上都無法恢複。
飲食習慣改變
出現食欲下降、暴飲暴食,或嗜吃甜食。
心情變得低落
運動後,感到緊張、焦慮、煩躁、缺乏自信心等情緒;運動後第二天,甚至連續幾天疲勞,精神狀态不佳。
身體出現不适
臉色明顯蒼白或潮紅,失眠并伴有夜間盜汗。
此外,如果第二天的晨脈(清晨起床前清醒、安靜、空腹、平卧時的脈搏)比平時高,且超過每分鐘120次,可能是運動過量了。
5類疾病各有“運動處方”
多項研究表明,運動不足與慢病的暴發性增長密切相關。我國有3億慢性疾病患者,如何運動才能更好的防病健身呢?《生命時報》綜合美國“MSN”網站的報道,總結出5類疾病的“運動處方”:
心肺鍛煉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定期進行心肺鍛煉,不僅能為心肺增加血供和氧氣,還能提升血管擴張能力。
防病處方
每周3~4次有氧鍛煉。進行此類運動時,健康人群至少要達到最大心率(220-年齡)的80%,并堅持30分鐘;中老年人達到60%~70%就好,不要過于追求高心率。運動項目要選擇适合自己的,年輕人沒有特殊限制,打籃球、踢足球、爬山、騎車、遊泳都可。
跑步
預防骨質疏松
缺乏運動的人更易出現骨質疏松,摔倒性骨折的發生率大大增加。對中老年人來說,要想維持較高的骨量或延緩骨量丢失,可以從慢跑做起。
防病處方
8周跑步計劃。長時間不運動或進入中年後,體力開始下降,突然開始長跑、沖刺跑等項目顯然不适宜。
慢跑的強度不算太大,但需長期堅持。大家可先做一個8周跑步計劃,逐步适應跑步節奏。
身體較健康、沒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可根據這個計劃适度跑步,每周跑2~3次;如果有基礎疾病,建議還是快走或散步。
力量訓練
對抗關節炎症
年紀越大、鈣流失越快,骨骼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有些人彎腰、踢腿、爬樓梯時,關節都會發出“咔咔”聲,這其實是關節老化的表現。力量訓練是對抗關節炎症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僅能減少相關疼痛,還可以防止發作。
防病處方
每周2~3次自重深蹲。力量訓練不一定要借助器械,也不必局限在健身房裡。基礎的自重深蹲、硬拉和過頭推舉就可以增強多個關節和肌肉群的力量。
有膝關節炎、關節腫脹、疼痛者應量力而行,可用仰卧起坐、俯卧撐、臀橋、空中腳踏車等動作代替。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久站,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長時間固定一種姿勢。
瑜伽
對抗抑郁症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瑜伽可有效減輕壓力、調節情緒。這是因為練瑜伽可增加γ-氨基丁酸(負責情緒調節的神經遞質,可抗焦慮,但抑郁、焦慮的人通常缺乏這種物質)的水平。
防病處方
每周一次瑜伽。練瑜伽時,緩慢的呼吸可以讓大腦變平靜;遇到下犬式後踢腿、戰士三式、烏鴉式等較難的力量、平衡、倒置體式,必須提升專注力。
此時,大腦集中在身體的知覺上,内心的“壞”情緒得以消除。貓式伸展、拜日式、山式等打開胸腔和後彎體式,還能刺激腎上腺素,促進心血管健康。中老年人做瑜伽動作時需量力而行,不必強求動作完全到位,注意呼吸節奏即可。
平闆支撐
減少腰背痛
腰背痛多源于不良姿勢以及腰腹部肌肉力量薄弱,需要強化核心肌群。最佳運動方式就是平闆支撐,不僅鍛煉核心,還能刺激脊柱周圍的肌肉,提高脊柱穩定性。
防病處方
平闆支撐,每次90秒,每周3次。如果剛開始無法一次性完成,可以先堅持30秒,停下休息5~10秒,再重複這個循環。
做平闆支撐時,多數人姿勢不太正确,不是塌腰,就是背部、臀部擡得過高,或借助手掌撐地。做動作時,大家需記住幾個要點:
需要提醒的是,腰部、肘部有傷或曾做過手術的人,嚴重駝背、骨盆前傾者,不建議做此動作。
3個方法減輕運動疲乏感
運動量過大,不僅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傷,還會使身體産生疲憊感。以下3種方法可有效減輕運動後的疲乏感。
運動不要驟然停止
運動後,要做至少10分鐘的拉伸放松,使肌肉由緊張逐步過渡到平穩,促進體力恢複,還能加速乳酸的消除。
補充各類營養
運動後,要補充無機鹽、優質蛋白質,尤其要補充抗氧化劑,女性還需補充鈣、鐵。
泡泡溫水浴
運動結束半小時後進行溫水浴,水溫以40℃為宜,泡10~15分鐘,不要超過20分鐘,泡腳也是不錯的選擇。▲
本期編輯:張宇
等等,右下角點個 贊 再走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