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濕氣、濕疹和保濕》一文中,
大家已經被這些濕哒哒的詞彙搞得雲裡霧裡。
診斷為嬰兒濕疹,合适嗎?
深究起來,不管是“濕氣”還是“濕疹”,雖然大家喜聞樂見叫得很順,但其實都不太靠譜,隻是人類在某一階段基于認識的局限性,對某些現象的一些歸納,離本質還有十萬八千裡。
舉個栗子形象點:千百年來許多人相信“以形補形”,什麼吃腰子補腎,吃腦子補腦子、吃某物能壯陽……到二十一世紀仍有人深信不疑,也不好好琢磨真能吃啥補啥,這豬腦子下肚豈不是和豬一般智商了?
錢币狀濕疹?
至于濕疹的名稱,雖然沒有這麼玄,但也隻是很多很多年前,某個善于觀察且喜歡取名字的人,把一些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疱疹、滲出、苔藓樣變等”多形性皮損且瘙癢明顯的皮膚病稱為“eczema”,在希臘語中有“沸騰”的意思,漸漸的大家也就接受了這個名詞。
又過了很多年,在現在的很多年前,有人将其翻譯為“濕疹”,和耳熟能詳的“濕氣”挺搭,可以涵蓋許多搞不清病因的皮膚病(教科書标準講法是“多種内外因素引起”)。根據完全不同的皮損形态和病期,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一般認為濕疹有滲出傾向、對稱傾向和融合傾向,為什麼叫傾向,就是說也有無滲出、不對稱分布的“濕疹”,總之不是絕對的,要憑經驗綜合着看!
對稱的手部濕疹?
随着認識的逐漸深入,認為組織病理學特點為海綿水腫性皮炎伴程度不等的角化過度、棘層肥厚。
即便如此,依然缺少特征性,而将許多情況都套上“濕疹”的帽子,當然也可以換個馬甲叫“皮炎”,比如脂溢性皮炎也可以稱為脂溢性濕疹,而遺傳過敏性濕疹就是特應性皮炎,濕疹成為皮膚科知名的“收納箱”(LA JI TONG)。
其實通過患者在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加上醫生詢問病史時的耐心,許多“濕疹”可以找到明确原因,從而做好預防,避免這“濕”滴滴答答纏纏綿綿。
先來個簡單明了的病例,讓大家擺脫成見,别滿眼望出去都是“濕疹”,搞得很難看好似的!
腹部濕疹?
這男士腹部兩坨紅色斑塊,十分對稱,瘙癢難耐,抓撓後有明顯滲出,除了融合成片的兩處肥厚皮損,周圍有些散在的丘疹、丘疱疹,估計做個病理切片的話也會很符合“濕疹”的表現。
其實隻要稍加留意,會發現這圓圓的暗紅皮損,和這亮瞎眼的皮帶頭十分般配。
很簡單,這就是一例(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由鎳過敏所緻,發病機理是經典的IV型過敏反應。
經過一個夏天的接觸摩擦(衣服穿得少有利于和皮膚親密無間,汗液則是重要幫兇),又沒有好好去治,就成了現在這模樣,來到醫院好像很捉急,用幾天藥剛好轉就會抛之腦後,這也是許多皮膚病“難治”的重要原因。
真的能規範治療,并通過避免接觸鎳合金,完全可以“根治”該病。生活中鎳合金十分常見,表帶、眼鏡架、項鍊首飾、硬币、假牙、骨折内固定材料、罐頭食品、衆多的不鏽鋼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引起各種部位的皮炎。
如果有懷疑,可以結合斑貼試驗來幫助明确,當然得首先想到這可能性。
想到才能找到,以往科普過奶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也是如此,在《口周有皮炎還能愉快地吃嗎?》一文中,細緻睿智的母親提供了準确完整的病史,很快鎖定真兇而痊愈。
當然人體的免疫機制也會奇妙,有些過敏原随着年齡增長會自動“脫敏”,也有些讓記憶性免疫細胞終身難忘,隻能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上策。
醫學不是萬能的,但早診早治早防會減少許多麻煩,避免越拖越慢性化,還可能産生各種并發症,如變成一坨坨黑黑的“炎症後色素沉着”。
每個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自身顔值的最佳守護者!
成年特應性皮炎的手背表現
回到《叫了很多年的濕疹,原來還不是一種病》這标題,在博大精深的中文中,可以有兩層含義。
其一這“濕疹”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對一類臨床表現的暫時性描述。
其二“濕疹”實際上是許多種病!最常見的就是沒找到病因前的接觸性皮炎,以及未詳細采集病史的特應性皮炎。比如常見的手部濕疹,往往可以歸類于這兩個診斷。
青少年AD
前面許多照片中的病例,結合年齡部位、主要表現和特征性次要表現、既往史和家族史,以及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都可以明确為特應性皮炎(AD)。
冬天許多AD患者容易加重,下回我們再來聊聊這AD或其他皮炎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