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集天文地理、曆史人物、典籍制度、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體制、文事科第等與人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知識于一體,内容廣博,包羅萬象。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會讀書”。
福壽康甯,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惟智者能調,達人自玉。問人病曰貴體違和,自謂疾曰偶沾微恙。
【解釋】幸福、長壽、健康、安甯,本來就是人們共同向往的;死亡與疾病,也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隻有聰明的人才懂得調養身體,樂觀豁達的人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探問别人的病情,說是“貴體違和”;稱自己患病,說是“偶沾微恙”。
罹病者,甚為造化小兒所苦;患疾者,豈是實沉台骀為災。疾不可療,曰膏肓;平安無事,曰無恙。采薪之憂,謙言抱病;河魚之患,系是腹疾。
【解釋】遭受疾病的困擾就說患者太受“造化小兒”折磨了;患了疾病,就說難道是實沈、台骀為害?病到了不能治療的程度,就說病入“膏盲”;患病但是平安無事,就說身體“無恙”。“采薪之憂”,是生病的人的謙稱自己患病的說法;“河魚之患”,是指患了腹瀉。
可以勿藥,喜其病安;厥疾弗瘳(chōu),言其病笃。瘧不病君子,病君子,正為瘧耳;蔔所以決疑,既不疑,複何蔔哉。
【解釋】“可以勿藥”,是高興病将痊愈;“厥疾弗瘳”,是說病情很重。相傳瘧疾不會傷害君子,真的傷害了君子才稱得上是“瘧”;占蔔是為了解決疑惑的事情,既然沒有疑惑又何必占蔔呢?
謝安夢雞而疾不起,因太歲之在酉;楚王吞蛭而疾乃痊,因厚德之及人。
【解釋】謝安病中,夢行路十六裡遇雞而停止,悟到自己雞年将會重病不起;楚惠王待人有厚德,雖然吞吃了蛭而生病,但不久便痊愈了。
将屬纩(kuànɡ)、将易箦(zé),皆言人之将死;作古人、登鬼箓,皆言人之已亡。親死則丁憂,居喪則讀禮。在床謂之屍,在棺謂之柩。
【解釋】“将屬纩”和“将易箦”,都是說人将要死亡;“作古人”和“登鬼箓”,都是說人已經死亡了。古人父母去世了就要“丁憂”,為父母服喪就要“讀禮”。人死後停在床上稱之為“屍”,人死後安放在棺材裡稱之為“柩”。
報喪書曰訃(fù),慰孝子曰唁。往吊曰匍匐,廬墓曰倚廬。寝苫(shān)枕塊,哀父母之在土;節哀順變,勸孝子之惜身。
【解釋】向親朋好友報告喪事的文書稱做“訃”,到喪家安慰孝子稱做“唁”。前往祭奠死者、慰問其親屬,稱作“匍匐”;為了給父母守墳在墓旁搭蓋的小屋稱做“倚廬”。“寝苫枕塊”,是哀痛父母已經埋入土裡;“節哀順變”,是勸說孝子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男子死曰壽終正寝,女人死曰壽終内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hōnɡ),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童子死曰殇。
【解釋】男子去世,稱作“壽終正寝”;女人去世,稱作“壽終内寝”。古代的皇帝死亡稱為“崩”,諸侯死亡稱為“薨”,大夫死亡稱為“卒”,士人死亡稱為“不祿”,平民百姓死亡稱為“死”,未成年的孩子死亡稱為“殇”。
自謙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hù),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
【解釋】父親去世,謙稱自己是“孤子”;母親去世,謙稱自己是“哀子”;父母都去世,謙稱自己是“孤哀子”;自己說父親去世稱做“失怙”,自己說母親去世稱做“失恃”,自己說父母都去世稱做“失怙恃”。
父死何謂考?考者成也,已成事業也。母死何謂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
【解釋】稱父親去世為什麼叫“考”?因為考有成就的意思,是說父親事業有成;稱母親去世為什麼叫“妣”?因為妣通媲,是說母親的美德能配得上父親。
百日内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颡(sǎnɡ)。期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
【解釋】父母去世之後,百天以内稱做“泣血”,百天以後稱做“稽颡”,一周年的祭禮稱做“小祥”,兩周年的祭禮稱做“大祥”。
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論喪之有輕重;九月為大功,五月為小功,言服之有等倫。
【解釋】穿粗麻布且不縫衣邊的孝服稱為“斬衰”,穿粗麻布且縫衣邊的孝服稱為“齊衰”,這表明喪禮有輕重的級别;穿孝服時間為九個月的稱做“大功”,穿孝服時間為五個月的稱做“小功”,這表明親疏不同所穿喪服及喪期也不同。
三月之服曰缌(sī)麻,三年将滿曰禫(dàn)禮。孫承祖服,嫡孫杖期;長子已死,嫡孫承重。
【解釋】服期為三個月的喪服叫“缌麻”;三年服喪期将滿舉行的禮儀叫“禫禮”。孫輩為祖父母服喪,嫡長孫要執哀杖,為期一年;如嫡長子已經死亡,嫡長孫就要承擔主持喪祭的重任。
死者之器曰明器,待以神明之道;孝子之杖曰哀杖,為扶哀痛之軀。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内,故杖取乎桐。
【解釋】死者随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是用對待神明的禮儀對待死人;孝子所拄的木杖叫做“哀杖”,是用來支撐哀痛衰弱的身體。父親的節操表現在家外,所以父親去世時哀杖用竹子制成;母親的節操表現在家内,所以母親去世時哀杖用桐木制成。
以财物助喪家,謂之赙;以車馬助喪家,謂之赗;以衣殓死者之身,謂之禭;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琀(hán)。
【解釋】用财物幫助喪家辦理喪事稱做“赙”;用車馬幫助喪家辦理喪事稱做“赗”。死者入棺時送衣被給其穿用稱之為“襚”;把玉放在死者口中稱之為“琀”。
送喪曰執绋(fú),出柩曰駕輀(ér)。吉地曰牛眠地,築墳曰馬鬣(liè)封。墓前石人,原名翁仲;柩前功布,今曰銘旌。
【解釋】将死者送去安葬稱做“執绋”,運出靈柩稱做“駕輀”。吉祥的埋葬之地名為“牛眠地”,修築墳墓名為“馬鬣封”。墓地前的所立的石像原來名叫“翁仲”;喪葬時靈柩前的布幡如今名叫“銘旌”。
挽歌始于田橫,墓志創于傅奕。生墳曰壽藏,死墓曰佳城。墳曰夜台,圹(kuànɡ)曰窀穸(zhūn xī)。
【解釋】“挽歌”是為死者所作的哀悼之歌,最早開始于漢初田橫的葬禮;“墓志”是記載死者生平事略,由唐代傅奕首創的。活着的時候修建的墓穴叫做“壽藏”,去世之後才修建的墓地叫“佳城”。墳墓稱做“夜台”,墓穴稱做“窀穸”。
已葬曰瘗(yì)玉,吊喪曰束刍(chú)。春祭曰禴(yuè),夏祭曰禘(dì),秋祭曰嘗,冬祭曰烝(zhēnɡ)。
【解釋】死者已經埋葬叫做“瘗玉”,到墳前祭奠叫做“束刍”。天子及諸侯到宗廟祭祀,四時之祭的名稱不同,春祭名叫“禴”,夏祭名叫“禘”,秋祭名叫“嘗”,冬祭名叫“烝”。
飲杯棬(quān)而抱痛,母之口澤如存;讀父書以增傷,父之手澤未泯。子羔悲親而泣血,子夏哭子而喪明。
【解釋】用母親的杯子飲水不禁心中悲痛,是因為感到亡母的津液似乎還留在杯子上;讀父親留下的書籍更增添傷感,是因為總覺得書中還留着亡父的手印。子羔悲悼逝去的雙親而哭泣了三年,竟然眼睛哭出血珠;子夏痛失愛子而哭瞎了雙眼。
王裒(póu)哀父之死,門人因廢《蓼莪》詩;王修哭母之亡,鄰裡遂停桑柘社。
【解釋】王裒每當讀到《詩經·蓼莪》中的詩句,就想起亡故的父親而痛哭流涕,他的學生不忍便不再讀這首詩;王修的母親死于社日,每到這一天他就哀悼亡故的母親而号啕痛哭,鄰裡們為之凄然,于是停止了社祭活動。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臯魚增感;與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存,曾子興思。
【解釋】大樹想要靜止而風卻偏不停息,兒子想要盡孝心而父母卻已經離世,臯魚因父母去世為此感慨倍增;與其父母死後殺牛到墳前祭奠,不如當父母健在的時候用雞肉和豬肉來贍養他們,這是曾子讀喪禮得到的感想。
故為人子者,當思木本水源,須重慎終追遠。
【解釋】所以說為人子女的,應當想到木有本水有源,時刻不要忘記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必須莊重謹慎地按照禮儀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恭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