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5-09 17:30:06

1.

人們旅遊,常常要吃當地的著名小吃,例如說,到意大利,要吃panini,到新疆,要吃羊肉串,到英國,要吃炸魚薯條,到西安,要吃肉夾膜,到福岡,要吃拉面,到北京,就要吃填鴨了,諸如此類。我把這比為觀光客拍留念照片,拍拍吃吃也是不妨,可是對于品嘗美食,卻是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正如當我以美食家自居時,常常有人考較于我,問我吃過了熊掌沒有,覺得蠍子好不好吃,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統統冷冷地回答﹕“這有什麼好吃的?”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1

美食之道,關鍵隻有一點﹕沒有什麼東西是好吃的,也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好吃的,好吃與不好吃的要點,在于廚師。換言之,人決定了美食,而不是食物或其烹調方法。

所以,吃什麼不是關鍵,到那間餐廳去吃,由誰去煮,才是決定性的要點。我去飲宴時,很少吃魚翅,但福臨門的魚翅卻是歡迎,在英國,炸魚薯條到處都有,可是應該到哪裡吃呢?當日我在倫敦,坐了兩個小時的士,就是為了找出Two Brothers Fish Resaurant,去吃炸魚薯條,堅決不肯妥協去别的店。不過,如果我在香港,要吃炸魚薯條,就會去太子大廈的确Alfie by KEE,這是不能妥協的。如果去别家店,我就甯願吃别的了。

因此,我絕對不會想吃熊掌,除非,有一位令我相信他的美食判斷能力的人能夠告訴我,那位名廚,煮出來的熊掌是天下美味,非吃不可。不過,吃熊掌是犯法的,相信沒有哪位名廚,膽敢如此出位,公開承認自己是熊掌名家。是以,我也從來沒有一秒鐘,想吃過熊掌。

我不明白,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居然這麼少人明白。

2.

決定食物的好吃與否,除了廚師這個客觀的因素之外,還有主觀因素,大家最熟知的,就是肚子的飽餓。人所共知,肚子餓的時候,甚麼都會吃進肚子,甚麼都會覺得好吃。如果在這種極端的客觀環境之下去評價的食物好壞,當然作不得準。

古龍在《白玉老虎》中,是這樣描寫“妙手人廚”的烹調技巧﹕

“這個人又歎了口氣,道﹕‘這不是火爆腰花,隻不過是盤腰花著了火。’所以一盤剛炒好的火爆腰花就被倒進了陰溝。這個人又歎著氣,慢慢的站起來,慢慢的走進了廚房。過了半響,廚房裡又傳出了火爆腰花的香氣,這次的香氣,果然有點不同。連一蓮也說不出究竟是甚麼地方不同,隻不過剛才她嗅到那盤腰花香氣的時候,雖覺得很香,但卻沒有想吃的意思。因為她的肚子根本不餓。可是這次她嗅到火爆腰花香氣的時候,雖然不餓,還是流出了口水。這個瘦小枯幹,愁眉苦臉,嗅到廚房裡油煙氣就會想吐的人,原來是位手藝奇高的名廚。”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2

3.

還有另一個主觀因素,就是食物的新穎﹕我們沒吃過、或很少吃的食物,特别容易覺得好吃。

這得牽涉到人類的生存本能。我們常常能夠吃到的食物,代表我們能夠常常吸收到它們的營養,在這方面的營養因而也會過剩,所以,我們天天吃著某種食物時,會“吃厭”,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但當隔了一段日子,厭惡感便會消失,正是因為身體對于這些過剩的營養已經消化了,所以又可以再吃了。

如果是吃下一些很少會吃到的食物,也即是說,我們很少有機會吸收到這種食物的營養,所以,一旦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食物和這些營養時,身體會拼命去吸收,味覺也因而作出反應,變得很想去吃它們。所以,我們吃異地食物時,往往覺得特别好吃,而野味也特别補身,正是這個道理。如果天天吃野味,它就與豬牛羊雞無殊,特别的營養作用也就會消失了。

所以呢,在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去,瘋狂地愛吃本幫菜,正是因為以前從來沒有吃過本幫菜,但吃得太多,到了後來,我對本幫菜的挑剔程度,幾乎到達了吹毛求疪的地步了。又﹕到過上海的人都應該知道,上海本幫菜和香港的上海菜,是有很大很大的分别。畢竟,這兩個城市的上海菜,曾經分隔了數十年,出現了“基因漂變”,分支成為兩類,也是很自然的事。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3

4.

第三個主觀因素,是對食物的個人偏好。

一個人喜歡吃什麼食物,不喜歡吃什麼食物,有的是基因關系,是天生的,例如說,中國人比西方人容易對奶類敏感,沒那麼喜歡吃奶類食物。我的不吃榴梿,不知和基因有沒有關系。

另一方面,人的吃喝喜好,也和後天大有關系,這也是有著科學證據的。

人們不吃某種食物,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宗教,例如說,印度教不吃牛,回教不吃羊,中國的佛教不吃葷腥。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因為半宗教的理由,去戒吃某些食物,我的姐姐便曾經戒吃過牛肉。原因是希望較為好運。後來我問她﹕“戒吃牛肉之後,運道有沒有好了?”

她的說法是﹕“沒有,不過因為沒用,因而重新吃牛,運道真的很差!”

這就是我從來不敢戒吃牛肉的真正原因。

5.

另一個原因,卻是因為這是所有動物的天性﹕因為動物不知道哪種食物可吃,哪種食物吃了會死,所以,它們對于沒有吃過的食物,會有天生的恐懼,不敢吃下肚子。人類也有相同的“保護程式”,所以我們很多時不敢去吃陌生的食物。像我,便不敢去吃鴨仔蛋,美國人亦大多不吃内髒。

不過歐洲人卻很喜歡吃内髒,例如說,我到倫敦時,總愛到St. John。這是一間專吃内髒的英式傳統餐廳,整個dining experience均是風格十足,最大的問題是分量太大,想吃的東西又太多,總是吃飽了撐著,吃不下這麼多。

法國人則喜歡吃鵝肝,不過我認為,法國鵝肝的味道比不上潮州鵝肝,法國血鴨的味道也比不上湖南血鴨。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4

6.

第一次吃某些食物時,其感覺也會影響到後來的味覺。很多人因為第一次吃刺身時,吃了不好的刺身,便終身恐懼了。我也曾經認識一個女生,初時不肯去吃拖羅,但當去過了一次日本,吃過了一次最佳的拖羅之後,非但以後不怕吃,還上瘾了。不過,大部份人的厭惡食物原因,都是因為第一次的惡劣經驗,有的時候,惡劣經驗發生日的年紀太小了,記憶也不複存在了,但是對該食物的厭惡感卻是長存在腦中。

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生了變化,例如說,孕婦喜歡吃酸姜荞頭,如果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則可能是身體生了某種病,所以特别需要某種營養。當然了,兒童特别嗜甜,老人則愛清淡,這卻是人人皆會經過的人生必然階段。

7.

懂得做菜的人都知道,雞湯要有一塊豬肉來作“吊味”,才會好喝。不久前,香港發生了一宗新聞,說有奸商用豬肉來做牛丸,魚目混珠出售。這固然是無良的經營手法,可是不可不知的是,牛丸必須混以一點點的豬肉,味道才會出來,這是制造牛丸的秘訣。

這正是因為身體需要多種不同的營養,所以我們的味覺,也就特别喜歡吃含有不同營養的食物。此所以一窩湯,如能落下七八種不同的材料,将會份外好喝。我把這叫做“複雜性”﹕一種食物越是複雜,越是好吃。例如說,幹鮑是由新鮮鮑魚經過了多重繁複的手續,曬制而成,它的味道也遠較新鮮鮑魚複雜得多,也好吃得多。在日文,也有相似的說法,叫作“奧く”,因此看日本翻譯的美食漫畫,常有食物味道很“深奧”的說法。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5

所謂的“複雜性”,有好的複雜,也有壞的複雜,如果是亂來一通的複雜,把味道格格不入的食物混在一起,那就隻會适得其反。再者,好的制作過程,能夠把味道變成更“奧く”,但是壞的精制食物,卻反而會破壞了食物的原味。這其中的取舍之道,就存乎一心,難以一概而論了。

烹調除了“複雜性”之外,還得講究其他的。例如說,很多人認為,富聲海鮮酒家的水平,并不比福臨門低,可以說是相同的好吃。但我的看法是﹕相對來說,富聲的廚房下了不少糖、鹽、味精,五味令人口爽,反之,由于福臨門的調味料較少,因而是比較“高級”。

8.

烹調除了“複雜性”之外,還得講究其他的。例如說,很多人認為,富聲海鮮酒家的水平,并不比福臨門低,可以說是相同的好吃。但我的看法是﹕相對來說,富聲的廚房下了不少糖、鹽、味精,比福臨門“重手”得多。所以可以這樣說,福臨門是以較少的調味料,作出相同質素的味道,食物因而健康得多,照我的說法,這叫做“食味高級得多”。所以,福臨門能夠得到富豪的青睐,不單因為它好吃,更是因為它(相對于其他高級食府)的味道較為清淡,食味因而更為高級。

我給福臨門9分,富聲隻有8.5分。在日本,我去過東京和大阪的福臨門,由于用的是日本食材,所以在某程度上,比香港還要好吃。我吃過最好吃的蛋撻,就是在東京銀座的福臨門,因為它是用日本蛋,兼且是現制的。我在大阪的福臨門,也吃過了生平最好吃的鮮茄牛肉飯,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用和牛和日本番茄炒成的。

當然了,在日本的福臨門,就别叫鮑參翅肚了,因為這些并非日本食材。

有關日本食材,有一段時間,我很喜歡叫傭人弄一個湯,沒有什麼秘訣,隻不過是一隻新鮮雞,一塊豬肉,另加粟米、番茄、薯仔、胡蘿蔔、洋蔥,四小時煲成,人人喝過,均覺得驚為天“湯”,秘訣隻有一個,就是全用日本食材。當然了,價錢是中國食材的好幾倍。

吃湯料時,我用的是頭抽醬油,秘訣是再加一層最好的初榨橄榄油,為食物增添香氣。

9.

一碗魚蛋粉可以很好吃,一塊鮑魚可以很難吃,如果任我去挑,我當然會挑前者,因為食材的貴重與否,隻是其次,好吃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如果同是好吃的鮑魚,和好吃的魚蛋粉,相信所有的人都一樣,會挑鮑魚。這正如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已經說過了﹕“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翅和燕窩均是沒有味道,隻有口感,得靠著高湯去培養出其味道出來,但是我們吃下了魚翅和燕窩,卻有著渾身幸福的感覺,也許是肚子裡知道它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吃了有益的緣故。可是,也有營養成分遠不如,但卻是同樣名貴的食材,例如白露筍和黑松露菌。不過,如果論到吃的最高境界,不消說的,當然是,吃了之後,要有初戀的感覺。

魚翅的制作過程複雜,白露筍和黑松露菌卻極是難得,相反,雞翼卻是随處可買,而且價錢廉宜,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易于烹制,就算是最拙劣的廚師,也能造出不俗的效果。如果要我挑出最好吃的食物,我必然會選雞翼無疑,因為要把雞翼弄得很難吃,也不容易。但是,難吃的魚翅燕窩,卻是比比皆是,去飲宴時便常常吃到了。

所以,食材的名貴性,食味的richness,以及料理的困難程度,也是決勝好吃與否的關鍵因素,魚翅和燕窩既名貴又難弄,白露筍和黑松露菌十分難得,不論别的,單算食材,它們的确比雞翼勝了一籌。然而,在雞翼方面,我獨愛太平館的瑞士雞翼,然而,如果你到街市去,要買到同樣肥美的新鮮雞翼,也是買不到的。太平館的瑞士雞翼這食材,自然也不是便宜的。

10.

食材的重要性,也是決定性的因素。有說,新鮮的食材,怎樣烹調都好吃。新鮮雞的味道勝于冰鮮雞,活殺魚的味道遠勝于放血死魚,這是誰都知道的。此外,食材除了新鮮之外,也得講究其他的因素,例如産地、制造過程等等,不同的因素配合起來,才能夠制造出好的食材。

我們知道,日本生産的食材,水平高于其他地方。無他,日本人能夠用最好的方法,不惜工本,去制造出優質的食材,如此而已。以畜牲為例子,如果你喂它們去吃有營養的飼料,它們的肉質也會較為鮮美。西班牙的黑毛豬吃的是春草和殼物,其肉味也就特别清新,中國豬吃的是馊料,肉味也就偏向肥美,果子狸吃的是果子,肉味也就有了生果味道,如果吃的是胡亂吃雜糧長大的“雜狸”,肉味便沒有了那一股果香。用農藥灌大的植物疏菜,味道當不如用傳統有機方法耕種出來的作物,有人身自由的走地雞,還可以啄食草叢的蟲子,肉味也會勝于在集體農場禁閉長大吃統一食物的大規模生産的雞。

不過,我們當然也得知道,這些用傳統方法生産的食材,雖然好吃,但成本也高得多,所以價錢也會貴得多。無論是品味,抑或是口味,也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産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晏子春秋》有這樣的一句話﹕“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言者何?水土異也。”把橙樹種子裁種在南方,出産的就是橙子,但在淮河以北,種下同樣的種子,則會變成苦澀的枳子。

在食材方面,我喜歡日本海的三文魚,多于挪威三文魚,真的是好吃很多。荷蘭的野生大閘蟹的祖先是從中國的船無意帶到歐洲的,兩地原是同種,但我卻認為中國大閘蟹好吃,荷蘭的則帶有苦味。

真正的美食不是越複雜越好(什麼才是判斷美食是否好吃的決定因素)6

我也從來沒有忽略了品種的重要性。人們都說日本的和牛好吃,我則獨愛中國的黃牛。我的看法是,論到肉味,中國黃牛是更有牛香的。

我的意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認同,例如說,開屠房和作為“太興燒味”股東之一的馬先生。有一天,我碰到了一個外号為“牛魔王”的商人,他從事牛業多年,也同我有相同的看法﹕中國黃牛比較好吃。不過,根據牛魔王的說法,中國牛的水準參差,每隻的肉味均有分别,和牛的水準則比較穩定。然而,不少和牛是在中國飼養長大,當然是要嚴格依著日本的方式去飼養,将要宰掉之前一年,才運回日本去。

我記得,在很多年前,就是開屠房的那位馬先生介紹,東莞彙華酒店後面有一間火鍋店,牛肉特别好吃,不過要在淩晨三時,剛宰牛時,馬上去吃,味道才是最佳。那一次,我足足等了好幾個小時,才吃到美味的牛肉,真是難忘的覓食經曆。

食材也包括了調味料。我家中用的是餘均益的辣椒醬,灣仔華南粉面茶餐廳的辣椒油,附近富聲海鮮酒家的辣椒油,隻賣50元,但華南區區一間茶餐廳的辣椒油,竟然可以賣到140元,當然有其道理。

不過,食材也要看夾不夾的。當日我買了一瓶禦品皇的極品蚝油,150元,試吃之下,果然是蚝味四溢,無可匹敵。可是,當我用它來沾菜遠,由于蚝味太強,菜味的給搶光了。由此可見,食材這回事,并非一味要挑最好的,還得要求配合。

總之,一個好的廚師,必然也會講究食材,這是錯不了的真理。而好的食材,才能夠制造出好的食物,這是不變的道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