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濕氣重吃粥會更濕氣重嗎

濕氣重吃粥會更濕氣重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04 13:05:21

我們常聽到“濕氣重”這個概念,很多人卻不知道濕氣是怎麼來的,以及該如何祛除。而入夏後,全國各地也迎來了高溫天氣,不少人開始出現吃飯不香、消化不良的情況。中醫認為,夏季濕氣重,容易使人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如何祛濕?今天人民健康網就來與你說說。

濕氣重吃粥會更濕氣重嗎(濕氣重會緻癌得慢病)1

關注身體出現的六大“濕氣”信号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内科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洋表示,當身體有濕氣時,一般會有以下表現: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還是覺得很困,睡覺流口水;頭昏、打不起精神,身體特别疲乏,懶得動;小腿發酸、發沉。

2、起床之後如廁,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粘滞,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每次上完廁所,大便粘在馬桶上,沖不幹淨。

3、起床之後,嘴裡氣味重、發黏。

4、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體狀況,如果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症狀嚴重的,叫“裙邊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内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内有濕熱;

5、早上臉上出油多,尤其是額頭處、口鼻周圍出油明顯,面部油亮、頭發也愛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

6、體态虛胖,飲食和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卻明顯增加。

以上這些信号或者症狀,如果出現了1-2種,要引起注意了,這說明體内有濕氣。如果你去醫院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重大疾病,但會每天受到這些小毛病的折磨,這正好對應了濕邪的另一個特點——“濕性黏滞”,病程纏綿、病程長,反複發作。在生活中,我們用“十人九濕”來形容濕氣侵襲人體的普遍性。主要和體質因素、飲食、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中醫認為,濕氣不除,後患無窮。濕氣是各種病症的源頭,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風、痛風等都和濕氣有關系。

祛濕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健身運動、艾灸、拔罐刮痧、食療、中藥等,這都屬于外部療法,治療過後不能從根部祛濕,“濕重”是标,“脾氣虛”是本。

國醫大師王琦提出人體分九種體質,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禀質。其中比較健康的平和體質在人群中僅占32.75%,而與“濕”有關的體質包括痰濕質、濕熱質。因此,對于不同體質的人所得濕邪也不盡相同,需要不同的對待和處理。

需要注意,食物療法口感單一,力薄效緩。 如果痰濕體質的人伴有心腦血管、代謝方面或其他較重的疾病,還需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規範治療。

不良習慣讓濕氣纏身

1.洗頭後用毛巾捂着。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人體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均彙聚于頭。如果洗完頭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濕邪。濕邪性黏膩,易傷陽氣,會出現“因于濕,首如裹”的情況,因此,洗完頭要盡量擦幹或用吹風機吹幹。

2.晚上9點後洗澡。洗澡本身并不會導緻體濕,但總是在晚上9點後洗澡,濕邪就很容易入侵。養生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一天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之分,晚9點至次日淩晨3點為冬,此時要把自己“藏”起來。晚9點又為亥時,是太陰之時,這個時候陽氣伏于體内,體表缺少保護,是人體防禦能力最弱的時候,此時洗澡,濕氣容易進入體内,出現寒濕。

3.過食生冷。夏季很多人會進食生冷食物來解暑,但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生冷寒涼之品會影響脾胃運化和氣機升降功能,使水濕停滞胃腸,引起食欲不振、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4.猛吹空調。夏天空調的使用,對身體非常不利,夏天汗出本是一個散濕的很重要途徑,而空調營造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濕氣也就散不出去,隻能聚積體内。當然,空調也不是絕對不能開,而是要适當用,室内外溫差不要過大,濕氣較重時,最好開啟除濕功能。

5.喝酒不節制。夏夜吃燒烤、喝啤酒,很多人認為這是一件舒爽惬意的事,但是酒助濕邪,容易引起體内濕氣聚集,緻脾胃功能失調。

6.久坐不動。《黃帝内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因此,要想擺脫濕氣纏身,還要動起來,可根據自己情況選擇健步走、慢跑、太極拳、八段錦等。

三款粥方幫助祛濕氣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淨,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鐘後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趁熱食用。

方中,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也可用于脾虛諸證,與薏仁配伍,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經,有補脾化濕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道藥膳對于痰濕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欲差等症狀有較好作用。需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别的。紅豆的形狀更接近于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顔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暗;口感上,紅豆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比較适合煮粥;在療效上,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藥。

山藥冬瓜粳米粥

取山藥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藥去皮、洗淨、切厚片,蔥、姜洗淨切末;鍋内放油燒熱,放入蔥絲、姜末略爆,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藥、冬瓜,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幹淨,倒入鍋中,小火慢煮30分鐘;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滋補性強,既補氣又益陰,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等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歸肺、大小腸、膀胱經,《本草備要》中記載,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兩者相輔,起到健脾、益氣、利濕之效。

茯苓麥冬小米粥

準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加适量清水煎煮成濃汁,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淨,倒入鍋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倒入藥汁,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即可。可做主食,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顔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甯心安神的功效。《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這道藥膳對于脾虛濕熱兼有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幹舌燥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夏季去濕注意事項

飲食 夏季飲食要避免生冷食物、過于油膩食物的刺激。

生活環境 夏季濕度大,如果生活環境潮濕、陰暗、悶濕,再加上使用空調,隻會加重濕氣。所以,夏季雖然天熱,生活環境卻要保持幹爽、通風。

适度運動 一方面是現代人夏季出汗少,需要通過運動排汗。另一方面所謂動能生陽,濕寒體質的出現便與陽氣不足有關。所以,夏季不妨主動運動、主動出汗,改變體濕、體寒問題。

夏季的濕邪該如何調理?

首先,夏季多濕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陰陽轉化的一種正常偏性。“春溫夏熱秋清涼,冬氣冷冽令指長”。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已經适應了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所以在暑濕季節,大部分人隻要規律生活,濕邪不會給人造成多大的問題,随着季節的變化,濕邪自然就會消退。

其次,部分人需要通過食療來去除體内的濕邪。對于濕熱邪氣如舌紅苔黃膩,頭腦不清醒,口粘、口苦,口渴不欲飲,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狀可以喝生薏米和綠豆粥,或吃西瓜,甚者服用香連片;對于濕邪内阻的如舌淡苔白膩,頭蒙如裹,口不渴、脘痞、腹脹、四肢困倦重濁、大便溏洩等症狀可以喝炒薏米、炒山藥粥,甚者服用香砂六君丸。也可以喝藿香正氣軟膠囊或藿香正氣口服液等,它對去除濕熱和濕邪都有效果。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的濕邪通過食療不能緩解的話,需要到醫院就診。尤其是有消化道慢性疾病的人,夏季的濕邪阻遏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後,如果誘發原有疾病加重更應盡快到醫院就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