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台案前,巧手賽天工。 雪花紛飛舞,皎月平空現。 清水飄芙蓉,元寶落玉盤。 餐餐世間味,最是此物鮮。”
“有才何須多開口, 萬般滋味肚中藏。 有緣伴君三杯酒, 相逢一笑齒留香。”
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咱們剛剛過去的春時吃的餃子的描寫。 可見咱們傳統的蓋被餃子, 可是有曆史的喲!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又叫焦耳、扁食、煮角、箍紮、子孫饽饽。相傳餃子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
東漢末年,長沙地區瘟疫流行,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毅然辭官,決心返鄉為百姓治病。時值數九隆冬,他在回鄉路上,看到那些為生存而奔波的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許多人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
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們,讓張仲景時刻惦記着。冬至到了,張仲景搭起了醫棚,舍藥為窮人治凍傷。他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下鍋煮熟,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
他将藥湯分給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他連續施藥到了除夕,鄉親們的耳朵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此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别“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着别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2、餃子是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餃子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都說“好吃不過餃子”,話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餃子的感情。大年三十包餃子,是我國北方民間過年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不僅要包餃子,也要吃餃子。
俗語雲:“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年夜飯的餃子是親人團聚的象征。這天的餃子,要在除夕的時候吃,不僅有家人團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義。
除夕夜的餃子,是伴随着辭舊迎新的鞭炮的響聲,将餃子下入沸騰的鍋内,煮熟撈出後要先供諸神、列宗,然後伴着其它食品吃餃子。
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系,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12個時段,每天開始是子時,到了每年除夕,就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管它叫“交子”。
中國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辭舊迎新的界限,于是在這個時候,搞一些儀式來祈求來年的吉祥如意。而餃子和“交子”正好是諧音,在大年初一、在交子這個時刻,吃餃子這麼個習俗,迎合了這種需要。
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财進寶”之音。再則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這是美好的寓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貴子。
從某種意義來說,餃子本身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它作為食物的概念,被時代賦予了不同的色彩。對崇尚親情的中國人來說,在北方的除夕夜裡,窗外雪落無聲,屋内燈光暖人,鍋裡熱氣騰騰。把所有的思念與祝福,都包進那薄薄的餃子皮,紅紅的火苗滾開的水,越煮越有滋味。
伴随着辭舊迎新的鞭炮,一家人圍在一起,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來,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滿滿是家的感覺和家的味道。
其實任何一種食物,都與自己的成長經曆以及環境相關。它承載的是一種親情,是一種回憶。是某種自己解不開的情結。能睹物思人,便亦也品味念親。
隻要烙上了親情的印記,即便再平凡的東西,也都會變得無比珍貴起來。因為,它有親人的味道。這就是食物的情結。
随着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餃子不再是北方特有的吃食,也不再限于年節才吃。它成為大江南北餐桌上的一道普通食物。
餃子傳入南方,追求美食的南方人,不斷将餃子推陳出新,将餃子包出各種形狀,增加了餃子的觀賞性。
餃子的餡料也不斷翻新,因所包的餡料,以及制作方法的不同,而五花八門、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有煮水餃、蒸餃、炸餃和煎餃等。讓餃子的存在有了新意。
市場上有機制的餃子皮,有絞肉機,隻要你有時間,什麼時候都可以做,制作非常便利。如果不想動手的,市場上的夜宵攤子和酒店都有的賣,隻要你想吃,什麼時候都能吃得上。餃子隻是飲食市場上的普通商品。
但是,我仍然很喜歡自己動手擀面皮做餃子,手工餃子的柔韌、爽滑和勁道,是機制餃子皮無法比及的。盡管手工餃子制作過程繁複,我仍然會找一個時間,靜下心來,認真地做一頓手工餃子,享受一段慢的時光。
心沉得下,才能做好一頓餃子,一顆浮躁的心,是做不好的。
揉面時,會在面團裡注入揉面者的溫度,以及揉面者的情感。那是帶有溫情的餃子。
我尤其喜歡做彩色餃子。在自然界裡,有很多天然的染料,它存在于各種植物身上。五顔六色的果蔬是大自然的恩賜。将美味的内在與華麗的外表結合起來,是極快樂的事情。
充分利用那些自然食材,讓白面團穿上華麗的彩衣,來個華麗變身,醜小鴨就變成了白天鵝。簡直太神奇啦。
4、特色餃子的制作過程制作過程中,首先将食材處理成泥狀,蔬菜類如菠菜、紫甘藍等焯下水後,直接打成濃汁;果實類如南瓜、胡蘿蔔等上鍋蒸熟碾成泥。然後,将這些 “顔料”和入面裡,揉成面團,便是彩色面皮了。其次将面皮揉成條狀,均勻切開,擀成面皮,包入調好的餡料,包制成型,就是彩色餃子啦。
我們還可以對單一色的面團做一些創新,将兩種顔色不同的面結合到一起,讓面皮顔色變得更斑瀾:将外皮擀成寬一些的長方形,内皮則做成圓柱條。用外皮均勻地包裹内圓柱,兩種面皮卷成一個兩色長面團。
依此類推,于是我們就可以做出雙層雙色、多層多色的面皮來。
切開長面團,便看到了外圓包内圈的面片。
包入餡料,呈現出一個個神奇的超級彩色餃子:綠白相間的餃子宛如一株翠綠的白菜,紫白相間餃子的就像身着彩衣的淩波仙子,多色餃子則如挂在蒼穹中的彩虹……,你大可放開你的想象,去創作更多彩的結合。
這時,你會感歎自然食材的神奇,感歎造物主的奇妙。與此同時,你看着自己手下創造出來的彩色,心情無比歡愉起來。
花一些小心思,就能讓你的餐桌變得五彩斑瀾,讓普通的白面餃子變得色、香、味俱全,看着賞心悅目。滿足了視覺感官,胃口也大開。孩子們更是喜歡啊!
找點時間,邀三五小友或親朋小聚,用一把白面粉,配入彩色食材,一起動手做一桌五彩斑瀾的餃子。
在七手八腳的制作中,嘻哈度過沉悶的時間,用彩色點綴你沉悶的餐桌,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