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自愈力》作者:威廉·李博士。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這樣的橋段,醫生對患上絕症的病人說:“回家吃點好的,喝點好的吧”;在我們參加宴席時,主人也會表示讓大家“吃好,喝好”。
前者常被人們理解成“委婉的判決”,後者往往被當成例行的“客套”。可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飲食對人體的影響極大,所以“吃好喝好”是真正能讓人健康長壽的良方。
而且,食物能治病的說法很早就有。比如,我國中醫食療文化中,就有“藥膳”的概念。隻不過受限于當時的醫學科技水平,人們“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現代醫學科技的進步,分子醫學、分子營養學等醫學分支的結合,讓我們終于能夠系統、準确地了解飲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在這一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引領了“精準醫療”時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吃出自愈力》這本書的作者威廉·李博士。
作為專業的醫學工作者,李博士不僅是一名資深的内科醫生,更是研究型的醫學科學家。他發現心髒病、糖尿病、癌症等70多種重大的疾病,存在着某些同性。遵循着這個思路,李博士領導的“血管生成基金會”展開了長達25年的專項研究。最終,他們成功開創了一種基于“血管生成”的新型治療方法,幫助許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享有高質量的人生。
但李博士并沒有因此而歡欣鼓舞。因為他意識到,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了緻命的“健康殺手”。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有過統計,僅在2015一年間,全球就有177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另有880萬人死于癌症。
到了今天,這些數字還在不斷擴大。而攻克這些疾病的研究進展卻十分緩慢,所需的研發經費更是天文數字。開發一種有針對性新藥的投入,甚至要超過20億美元。
其實,醫生們都知道,除了現代醫療手段之外,飲食是更加方便經濟的“藥方”。俗話說:“藥食同源。”有的時候吃對了食物,就連癌症都可能逆轉。但可惜的是,有關食品與健康關系的研究,一直都不被重視。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空白,李博士專門寫了這本《吃出自愈力》。書中詳細介紹了食物對人體自身的5大防禦系統産生的影響,為廣大讀者探索出了一條通過“吃”來預防和治愈疾病的新道路。
除此之外,李博士還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講解了專業醫療知識,并且給出了許多簡便易得、可操作性強的食材和食譜。可以說,任何人都能通過閱讀這本《吃出自愈力》獲一份健康的收益。
那麼下面,我們就從認識人身體的5大防禦系統開始今天的解讀。
人體的第一個健康防禦系統,是血管生成。簡單來說,這個系統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身體生長和維持血管健康。
在最理想的狀态下,人體對血管生成的控制力應該達到完美平衡。也就是血管應該長在人體最需要的地方,數量要不多不少,适量最好。
對此,書中做出了許多說明,詳細講解了人體各個髒器和組織對血管數量的不同需求。比如,當人患上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血管生成系統就會啟動,在出現堵塞的血管旁邊生長出新的血管通道。這種新生成的血管被稱作“側副血管”,如果能夠成功構建,就會在心血管疾病發作時救人一命。
當然,有的時候血管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作者在書中也列舉了許多這方面的病症,其中最令人們擔驚受怕的就是癌症。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内都有癌細胞存在,但它們一開始很微小,不活躍、不增大、不擴散,根本不會對人體産生危害。可一旦血管在小團的癌細胞中生成,得到血液滋養的腫瘤就會飛速成長。隻需要兩周,腫瘤就能變得比之前大1.6萬倍。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能夠産生抑制血管生成的抑制劑,但假如血管生成系統的控制力崩潰的話,人就很容易患上癌症。醫學家根據這個原理展開研究,讓“血管生成抑制劑”變成了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的第四種治療癌症的手段。
不過,醫療手段不但費用高昂,副作用也很大。想要保持對血管生成系統的控制力,其實通過适當的飲食就可以做到。尤其對身體健康、想要預防疾病的人來說,飲食既容易操作也更加安全。因為飲食中含有的血管生成抑制劑,隻會限制多餘的血管,而不像藥物那樣不分好壞的一并摧毀。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吃才能保持血管生成系統的正常和平衡呢?
對此,李博士在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參考食物,包括:谷物、堅果、水果、蔬菜、海鮮、飲品等人們日常飲食的各個大類。
在這些食材中,許多我們都容易買到,價格也經濟實惠。它們對血管生成系統都很有益。由于篇幅有限,這裡不再一一列舉,我們隻介紹幾種需要特别說明的食物。
比如,許多人認為大豆和豆制品會提高女性體内的雌性激素水平,讓乳腺癌的患病風險增高。可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大豆和豆制品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隻需每天一杯豆漿的食用量,就能大幅降低人們的患癌風險。
再比如,番茄中含有的“番茄紅素”,是天然又高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劑。而且番茄紅素在果皮中的含量更高,要比果肉多出3-5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生吃番茄效果很差,要帶皮煮熟後食用,人體才容易吸收番茄紅素。假如你用油烹饪番茄,效果最好,因為番茄紅素是脂溶性的,可以提升3倍吸收效率。
當然,有的血管需要被抑制,有的卻需要刺激生成。除了心腦血管、頸動脈這些性命攸關的部位之外,關系到我們“發量”的頭皮,同樣也對血管生成有很大的需求。而能夠幫助血管生成的食物也有很多,比如,超市裡常見的蘋果、辣椒,蔓越莓幹、葵花籽,等等,都具有良好的促進血管生成的效果。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吃這類食物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能起到固發防脫的效果。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人體的第二大防禦系統,是以“幹細胞”為基礎的再生系統。如果幹細胞罷工的話,人活不過一個星期。
因為,我們的身體每天都會被污染、日曬、勞損等多種因素損傷。所以,我們總是有大量的細胞需要被修複或是替換。而隻占人體細胞總量十萬分之二的幹細胞,負責的就是繁重的細胞再生工作。
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幹細胞時刻都在發揮着再生作用。所以,我們的皮膚、肌肉、骨骼、髒器等一系列身體組織都能保持良好的狀态。
有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接受外科手術之後,患者的再生機制會飛速運轉。在術後48小時,體内的幹細胞數量就能飙升13倍。而體内幹細胞含量較高的人,死于任何病因的風險甚至會降低32%。
不過,人體内的幹細胞含量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抽煙、酗酒、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或是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自然衰老,都會讓幹細胞含量衰減。
雖然現代醫學科技已經可以利用幹細胞的特性來治療疾病,這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人體幹細胞含量的不足。但是,還是那句話:醫療手段不僅“勞時傷錢”,還經常讓人們痛苦不堪。所以,不用去醫院,也不用怎麼花大力氣投入的飲食就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在書中,李博士告訴我們,吃對了食物就能延緩衰老的影響,讓幹細胞活躍依舊。在這些有益于人體幹細胞的食物中,許多都是我們所熟知的養生食品。比如,水果類有芒果、桃子、蔓越莓……蔬菜類有芹菜、菠菜、辣椒……幹果類有花生、核桃、栗子……谷類有大豆、全麥……飲品中有綠茶、咖啡、可可,等等。
可能有的朋友對咖啡和可可有所質疑,因為在一些觀念裡,這兩樣似乎并不算健康食品。
不過,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咖啡中含有大量能增強幹細胞活性的“綠原酸”,這種生物活性物質還存在于藍莓、桃子、茄子等食材中,兼具抑制血管生成和消炎、降血壓的功效。
而可可粉中含有的物質叫作“黃烷醇”,作用類似于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同樣能提升人體内的幹細胞含量。
此外,威廉·李博士在列出食材清單的同時還強調,飲食模式也對人體再生系統有着重大影響。
他在經過調查研究之後得出結論:不但要戒除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飲食習慣,還得讓飲食多樣化才行。因為蔬菜、水果、谷物、堅果、海産品等不同類型的食材,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質都不同。所以,各種食材搭配組合的方式越豐富,再生系統得到的滋養就越全面。
人體的第三大防禦系統,是微生物組。在了解這部分内容時,我們需要抛棄身為單一個體的身份,把自己看成一個與39萬億細菌共生的“功能體”。
可能有不少人聽到這裡會感覺到渾身不舒服,覺得自己體内體外有這麼多細菌實在是太髒了。但是,這還沒完。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跟外界交換着細菌。比如,你推超市的手推車時,手掌和把手就會展開細菌交流;再比如,你每次跟愛人接吻,也都會“進口”超過8000萬個細菌。
聽到這,你可能感覺更不好了。但實際上,我們隻是心裡覺得接受不了,身體卻能接受、也需要這些細菌。早在我們還待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來自母體的細菌就已經開始幫我們構建微生物組。等到我們出生之後,親人的擁抱接觸以及母乳喂養,會進一步完善這個生态體系。
而運行良好的微生物組,能有效促進我們的身體健康。多種多樣的有益細菌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腸道功能,還能幫助人們抵抗衰老和多種疾病,甚至對情緒都有積極影響。李博士在書中就表示:我們擁有細菌的數量和種類越多,會越健康。
然而曾經一些落後的醫學思維,讓許多人至今都對細菌存在偏見。這也導緻了抗生素濫用和過度清潔的現象普遍存在。其實,你隻要留心一下大多數口服抗生素藥物的說明書就能夠發現,這些“消炎藥”通常都有不良反應。比如,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以及皮疹等過敏反應。這就是人體内的微生物環境被嚴重破壞的結果。雖然壞細菌被殺死了,但有益細菌也跟着“陪葬”了。
直到醫學進入21世紀後,科學家才發現這種“不分好壞細菌統統毀滅”的手段對健康無益。比如,有些醫生就曾用“糞便移植療法”治好了患有嚴重結腸炎的病人。這種方法需要在健康人的大便中提取有益的腸道細菌,然後再噴灑到病人的腸道中。雖然聽起來非常不舒服,但療效顯著,一次成功治愈的概率在九成以上。
不過,從今天開始,我們将告别這種令人不适的醫療手段來構建體内細菌生态。而是通過更好的飲食方式,讓肚子裡的細菌又多又好。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具體的做法。
想要維持體内細菌的穩定和平衡。一方面,是通過吃喝來補充有益的細菌。也就是直接食用酸奶、泡菜、奶酪等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類食物。
另一方面,是給益生菌補充食物,這需要我們吃下含有益生元的食物來實現。簡單來說,益生元是那些人體無法消化,但是可以滋養體内細菌的食物。當有益細菌在“吃”這些益生元時,就會代謝出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
在李博士開出的富含益生元的食材清單中,我們同樣能找到市場上常見的食品。比如,猕猴桃、芒果,西蘭花、蘑菇、番茄,核桃,紅葡萄酒、茶、可可以及豆類食品,等等。
不過,像安賽蜜、阿斯巴甜等這類人工甜味劑,以及含有化學添加劑的加工類食品則會損害人體内的益生菌,最好戒除或減少食用。
人體的第四大防禦系統,是DNA保護。人們通常認為,DNA隻和遺傳有關系。實際上,DNA的功能更加高級,它是構建并維護我們身體正常運行的源代碼。一旦DNA出了問題,我們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
DNA不僅脆弱,每天還會受到來自陽光、污染、疾病等方面超過一萬次的破壞。好在,DNA存在自我修複機制。在DNA的自行修複下,通常每1000個損傷之中,隻有1個不可逆。不過,DNA的自我修複功能并不穩定,可能因為負面刺激使效率變差,也可能因為得到良好滋養而增強。
在DNA修複方面,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抗氧化劑産品。許多保健産品打着這個旗号賺得盆滿缽滿。李博士預測,到了2024年,抗氧化劑産品會成為價值近3000億美元的大生意。
這些産品不能說沒有效果,隻不過總有點“花冤枉錢”的意思。因為想要吃到減少DNA損傷并提升基因自我修複能力的東西,在自家廚房裡就能做到。比如,每天食用就能至少降低60%基因損傷的猕猴桃;還有番茄、西瓜這些富含茄紅素的蔬果,能夠大幅度減輕陽光以及X光輻射對DNA造成的傷害。
DNA除了具有自我修複的特性,還有着表觀遺傳效應。簡單來理解就是,我們的基因表現會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而産生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但通常都會伴随人的一生。
比如,經常運動的人會更加強壯,那麼基因就會向有益的方面改變,讓身體變得健康充滿活力;再比如,常常熬夜的人,心血管系統、視力和腦神經等方面都會受到損害,此時基因表現就會往有害的方向發展,導緻健康受損或者壽命縮短。
飲食作為外部影響的重要一環,對表觀遺傳效應有着極大影響。隻有吃那些有益于健康的食物,才能抑制有害基因,激活好的基因。
比如,含有異黃酮的大豆,以及含有多酚類物質的咖啡,就可以有效激活那些對腫瘤有抑制作用的基因;再比如,姜黃、薄荷、羅勒這類植物性食物或香料中,也有許多對DNA有積極促進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
而除了構建和修複之外,DNA保護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端粒。有許多研究證據表明:端粒跟人的壽命有直接關系。那些百歲老人普遍擁有相當長的端粒,而端粒較短的人,通常壽命都不算太長。
随着人的年紀增長,端粒還會被不斷磨損。一旦端粒被損耗殆盡,人也将迎來死亡。更要命的是,飲食不健康會加速端粒損耗。那些每天喝一瓶汽水的人,平均每年會加速衰老4.6年。
不過,生命本身充滿着奇迹,端粒本身雖然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被不斷磨損縮短,但是它縮短不僅可以逆轉,甚至還可以通過飲食來延長。在使端粒變長的食物中,堅果類是主力軍,在常見的核桃、腰果、栗子、花生、瓜子等堅果中,你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
人體的第五大防禦系統,是免疫。在許多人看來,免疫力主要是跟一個人容不容易感冒有關系,再多也就是加上一個吃了不幹淨的食物會不會拉肚子的問題。
雖然這種看法沒有什麼問題,但還是低估了免疫系統的作用。要知道,強大的免疫系統,能夠主動尋找并殺死那些入侵人體的細菌、病毒,甚至就連癌症都可以抵禦。
總體來說,人的免疫系統分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是進行快速反應的先天性免疫。90%的動物隻有這麼一種免疫模式,通過激烈的反應來排斥外界侵害。比如,貓狗吃了異物之後,會通過嘔吐排出這些有害身體的東西。
另一種是反應較慢的獲得性免疫。這種免疫模式具有很強的記憶功能,一次構建能夠長久有效。就像是水痘、腮腺炎,我們隻要得過一次,免疫系統就會始終記得如何對抗同樣的疾病,所以我們一生幾乎不會再得第二次。醫學界利用獲得性免疫的這種特性,發展出了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脊髓灰質炎、麻風、乙肝等多種疾病的辦法。
但假如人體的免疫系統被破壞,生命就會受到直接威脅。而感染、過勞、壓力、不健康飲食、缺乏鍛煉等因素,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比如,艾滋病毒,就被形象地稱為“免疫缺陷病毒”。這種病毒本身并不緻命,可是它會讓人的免疫系統失效。最終因艾滋而死去的人,許多是因為嚴重感染或是癌症。
當然了,免疫系統的沉寂是一種災難,但太活躍卻也不是什麼好事。假如免疫系統失控,人體内的免疫細胞就會攻擊人體内的正常細胞和組織,讓人患上自身免疫病。比如,1型糖尿病就是因為免疫細胞分辨不清敵我,對産生胰島素的細胞進行了破壞,從而導緻身體血糖異常。類似的例子還有關節被自身抗體破壞的類風濕關節炎,以及甲狀腺分泌異常等多種疾病。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刺激自身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讓它保持理智,千萬别“殺紅了眼”。
那麼,通過飲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如此,李博士還列出了不少具有增強和抑制功能兼具的食物。隻要合理地吃了它們,免疫力就不會變成一把“雙刃劍”。
比如,特級初榨橄榄油和藍莓,都可以在增強免疫力的同時,平複因自身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而造成的炎症;而富含維生素C的番茄、草莓、橙子等食物,也能有效調節免疫系統的平衡。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辣椒、大蒜這些辛辣的食物,以及牡蛎等海産品,對人體免疫力有很強的提升效果。所以,如果我們剛打完疫苗,最好暫時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和海鮮。不然,就會影響疫苗效果,甚至導緻接種無效。
到這裡,我們已經介紹了人體的五大防禦系統,以及相對應的有益食物。那麼,面對李博士推薦的這麼多食材,我們到底該怎麼搭配來吃呢?
在書中,李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一套5×5×5計劃。它的具體操作方式是每天在5次用餐的時間裡,吃下至少5種對5大防禦系統有益的食物。這樣就能讓我們通過“吃”來治愈自己,保持生命的平衡與健康。
此外,李博士強調了5×5×5計劃并不是醫療處方,也沒有規定需要多少天的療程,甚至具體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間吃都沒有特别的限制。這個計劃更像是一種建議,能幫助我們在靈活選擇的基礎上,養成有益身體健康的飲食習慣。
所以,5×5×5計劃适用性非常廣泛,就算你對某些食物過敏,或者正采用某種醫生要求的飲食方案,都不影響這個計劃開展。因為,這本書中提供的食材清單非常豐富,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又喜歡吃的食物。
不過,雖然5×5×5計劃看似随意,但是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效果。
首先一點是找出對5大人體防禦系統有益,我們自己也喜歡的食物,并且整理成自己的食材清單。在這一步驟中,書中列出了200多種可供選擇的食材,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能從中找到愛吃的東西。
其次,每天都從自己的食材清單中選擇至少5種食物。要求是每種食物至少對5大防禦系統中的1個有益,5種食物加在一起的益處要照顧到所有的防禦系統。
最後,在一天之内把這些選取好的食物吃完。這一步驟中的自由度很高,你可以在早、中、晚三餐中吃這些食物,也可以在上午零食時段或是下午茶歇時間吃這些食物;而且把5種食物平均分配在每餐中吃,還是一次性都吃完也都沒有關系。隻要保證當天吃完這些東西就算完成計劃。
那麼,通過這樣的安排我們會發現,5×5×5計劃很容易避免自己每天都吃重複的東西,既保持了健康,也讓味蕾得到了享受。
當然,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也不可能每天按照5×5×5計劃來進行飲食。原因可能是太忙太累,也可能是要趕飛機火車,還可能是朋友請客吃飯,等等。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5×5×5計劃不能按部就班地執行都沒有關系。
因為這個計劃着眼的是長期效應,隻是幾頓飯或者幾天沒按計劃進行并不會對長期效果造成太大影響。
好,這本由世界著名醫學家威廉·李博士所寫的《吃出自愈力》的精華部分,到這裡就講完了。
書中另外一些非常有價值的内容,比如,李博士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更新了許多能提升免疫力的食材清單和食譜;再比如,他憑借從醫數十年的經驗,總結提煉出了一套簡便易行的健康狀況自我評估法;還有,他貼心地在書中回答了:“食材怎麼烹饪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常見的食材每天吃多少合适”這兩個非常具體的問題。這些内容,我們會在接下來一周的共讀時間裡繼續進行解讀。
可以說,李博士在寫這本書時,既注重理論,更關心實踐。他用醫學工作者的嚴謹、科學家的專業以及作家的熱情,從人體5大防禦系統入手,詳細為我們講解了人為什麼會得病,吃什麼食物能保持健康,又該如何制作和食用這些食物。
不過,需要我們謹慎對待的是,一個人到底會不會得某種疾病,生命長度和健康狀況如何,并不是能夠輕易預測的。這會受到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的多重影響。所以,書中所說的,吃某種食物能夠降低患上某種疾病的概率,隻是一種參考,并不能保證我們吃完後一定不會生病。
畢竟,食物不是藥物,也不能完全代替醫療手段。探尋飲食與健康關系的真正意義在于,讓人們有了一種方便地享有健康長壽的新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