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 陳舜勝
本報特約記者 淩雪兒
時下,各種海鮮陸續上市,随之而來的,是河北秦皇島、福建泉州等多地發布的預警提醒,近期不要吃海虹和織紋螺,否則會有中毒風險。這兩種水産為何值得專門發布預警,《生命時報》就此采訪了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産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陳舜勝。
海虹,又叫青口貝、青口,學名贻貝,煮幹後的制品稱為淡菜。在我國,海虹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和東海沿岸。海虹本身無毒,但它是濾食性動物,如果環境、水體中含有有毒藻類,就可通過攝食,在體内富集一些貝類毒素,如麻痹性貝類毒素。這類毒素屬于生物堿,可溶于水,耐酸性,加熱烹調也難以使它失去毒性。人如果不小心吃了含有過量貝類毒素的海虹,就可發生中毒,症狀通常表現為四肢肌肉麻痹、頭痛惡心、發燒、皮疹等,嚴重的會導緻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海虹屬于雙殼貝類,通常定着性生長,利用雙殼的一張一合帶動鰓水管(進水管)運動來濾過攝食。貝類因為不能像魚一樣随意遊動,遷移性差,對食物沒有主動選擇的能力,當水體中有毒藻類大量增殖時,就可能在短時間内富集貝類毒素。雖然其他貝類(如牡蛎)也可能富集貝類毒素,但海虹對毒素的消解能力相對較弱,所以,相比其他海産,海虹更容易受到麻痹性貝類毒素的污染。由于4~5月是赤潮的高發季節,所以海虹此時的毒素含量達到最高。麻痹性貝類毒素沒有特殊味道,我們無法從外觀、氣味及味道上去識别哪些海虹受了污染。保守起見,建議大家3~6月份不要吃海虹,其他月份要吃,也需注意以下幾點:1.通過正規途徑購買,例如大型超市或可靠的海鮮市場。2.徹底加熱,殺滅寄生蟲和緻病微生物。3.不建議吃烹煮後的湯,因為部分貝類毒素可能溶于水中。4.不要一次性大量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平均每天吃水産類(去殼去骨)40~75克,相當于一個手掌心(不包括手指)的量。
織紋螺,俗稱海獅螺、麥螺等,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比較常見的螺種。織紋螺形似圓錐體,尾部較尖而細長,大小如“指甲蓋”,螺肉呈淡黃色。某些季節的織紋螺,既可能含有麻痹性貝類毒素,也可能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最早發現于河豚魚體内,是一種非蛋白小分子,熱穩定性強,無色無味,為毒性極強的神經類毒素,主要來自一種放線菌,通過食物鍊傳遞至海藻,再傳遞給織紋螺等海洋生物。人如果吃了含過量河豚毒素的織紋螺,可出現中毒現象,如唇舌麻痹、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運動及語言功能紊亂、心率紊亂、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相比其他螺類,織紋螺之所以更容易富集河豚毒素,一個可能是它通常生活在泥沙質海底,屬于食腐性動物(可能以有毒的河豚魚的卵細胞或屍體為食);另一個可能是它與河豚的某些食性相近,攝食的藻類有可能被河豚毒素(最初來自微生物)污染過。根據監測結果,織紋螺河豚毒素濃度高點多出現在春、夏季,這可能與有毒河豚魚産卵季有關。因此,安全起見,通常建議4~9月份不要吃織紋螺。其他季節如果吃,要注意通過正規途徑購買,而且烹熟煮透,少量食用。如果吃完發生頭暈、嘔吐等中毒症狀,應立即自行催吐,并到醫院就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