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4 03:39:36

#謠零零計劃#

烏龜是飼養比較多的爬行動物寵物,而從小龜苗養起,是很多寵主的夢想。其原因是因為龜苗嬌小可愛、更惹人憐愛,而且從小苗将烏龜養大,也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然而小龜苗,特别是硬币苗,又不是那麼好養活的。硬币苗難養(易病、易死),幾乎是共識将龜苗全養死的,每年也都不少見。由此造成相當多寵主,談龜苗色變,不敢飼養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

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并不是這樣之所以難養,是因為部分寵主養龜環境設置和飼養方法出現了問題,并不是龜苗真的難養。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這個問題,供有此困惑的龜友參考。文中所說的硬币苗或龜苗,是指剛出殼不久的草龜小苗。

一、硬币苗草龜的基本特點

硬币苗草龜,是指剛出殼不久的小龜苗(卵黃剛吸收完畢的商品龜苗)。因大小如一元硬币,因此有了個形象的稱呼“硬币苗”,以形容其嬌小。通俗理解,這是嬰兒期的烏龜。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

一方面,硬币苗嬌小可愛,非常吸引人的目光;另一方面,與人類嬰兒期一樣,硬币苗身體各項機能發育不完善,對外界緻病因子抵抗力(免疫力)低,因而體質嬌弱,容易生病。感冒、肺炎、腐皮、腸炎等疾病都很常見。而也正由于體質弱,一旦生病以後,治療起來通常困難,病亡率非常高。由此硬币苗易病、易死亡,難養活,幾乎成為養龜人共識。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3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龜苗真的天生難養?當然并不是這樣。造成硬币苗易病、易死亡的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在于飼養不當;隻要方法對路,龜苗并不難養。

二、造成硬币苗易病、易死亡的三大元兇

不管是龜苗還是成年龜,除非購買來就是病龜,否則其生病或死亡,都是飼養不當所緻。其中最主要的,是對烏龜各階段特點缺乏正确認識,養龜環境營造和飼養方法不當造成的,基本都是“烏龜怕什麼,就給什麼”,如此想不病或死亡都難。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4

造成硬币苗生病或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溫差大,二是水質不穩定。硬币苗剛出生不久,體質偏弱是實情,決定了它經不起風吹雨打。特别是對大溫差抵抗力差,經常會因忽冷忽熱而生病。龜苗之所以多發感冒和肺炎,原因即在于此。此外,溫差大也影響進食,龜苗拒食(厭食)也多少與此有關。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5

水質不穩定,也是造成硬币苗生病或死亡的常見原因。理論上講,龜苗剛出生,并沒有建立對環境的依賴性,比大龜更容易适應水質。但這裡的水質,是指穩定的水質。如果水質多變,龜苗同樣不适應,容易因水質波動而應激反應,外在表現就是腐皮腐甲。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6

也就是說,硬币苗最怕溫差大和水質不穩定,出現這樣的情況,基本不是病就是亡。而無論溫差大還是水質不穩定,都不是龜的原因,這是養龜人造成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怕什麼,就給什麼”。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說龜苗難養、易病、易死亡,觀察他們的養龜環境,基本都是小容器、淺水飼養,并且十有八九還都設置了曬台。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7

容器小、淺水養、設曬台,可以說是造成硬币苗容易生病和死亡的“三大元兇”具體原因,簡單分析如下:

(1)容器小、淺水養、設曬台,容易造成大溫差

水體對氣溫具有緩沖作用,其原因在于水是常見物體中比熱容最大的物質(是空氣的4倍多)。由此導緻吸收或釋放相同熱量,水溫變化比氣溫緩慢的多(僅相當于其1/4不到),以維持水溫穩定,保護水生生物。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8

水體的緩沖作用,與其大小直接相關水體越大,緩沖能力越強,水溫越穩定;反之,水體越小,水溫變化越劇烈,甚至随氣溫而變化,忽冷忽熱(即溫差大)。舉個例子,夏季将一碗水和一桶水分别曬在太陽下,碗裡的水很快變熱,而桶裡的則升溫緩慢;晚上則相反,碗裡的水很快降溫,而桶裡的水溫穩定。這就是水體大小對氣溫緩沖作用差異的直觀體現。

長期以來,在寵物龜飼養中,一直有“淺水過背”的說法,幾乎成為信條。即養龜水位不能過深,以剛沒過龜背為宜,再高就容易淹死烏龜。而對于龜苗,則認為“超出背甲的水位即為高水位”,已經太深了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9

某網文宣稱的“适宜”養龜苗水位

按照這種理解,硬币苗身體厚度約1cm,則養龜水位隻能是一兩厘米深。這麼淺的水位,再加上飼養容器小,一點點水體,無疑對氣溫沒有緩沖作用,非常容易忽冷忽熱,溫差大。水體小帶來的溫度不穩定,是硬币苗感冒或肺炎的主要原因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0

如果單單是水位淺,問題還不至于那麼嚴重。很多人偏偏又有另一種觀點,認為“烏龜必須要曬背”,于是給硬币苗也設置了曬台。其實龜苗曬背弊大于利,由于水的比熱容比空氣、曬台都大得多,由此導緻在同一時間段,水溫、氣溫和曬台溫度不一緻,産生溫差。在這種情況下,龜苗攀爬曬台,出水、入水,就是一次溫度冷熱轉換。經常置身于這樣忽冷忽熱的環境,想不感冒生病都困難。不曬背對龜苗健康成長影響不大,但曬背有可能生病或送命,這裡的輕重,請考慮清楚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1

當然,這也不是說“淺水養龜苗”就是錯誤的。淺水也能養,但要保證溫度穩定,沒有大溫差,這隻有在四季恒溫、幾乎封閉的溫室中才能實現。而家庭養龜是一個開放環境,使用小容器、淺水飼養,并且設置曬台,非常容易産生大溫差,造成龜苗生病或死亡。

(2)容器小、淺水養,容易造成水質不穩定

小容器、淺水位,不僅容易造成溫差大,也會造成水質惡化快,導緻換水頻繁,由此産生腐皮腐甲等應激反應病變。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2

水體不僅對氣溫有緩沖作用,對水質同樣也可以緩沖。這在環境學上,被稱為水體的自淨能力。即污染物進入水中後,水體可以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并使水體恢複到受污染前狀态的能力。物理作用主要表現為稀釋、擴散、物理沉降與吸附等;化學作用主要是化學反應與分解、化學吸附等;生物作用主要是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分解和轉化。自淨作用,可以保持水質穩定,使水生生物免受水質突變帶來的危害。

然而自淨能力,同樣也受水體大小控制。相同條件下,水體越大,自淨能力越強,容納污染物的能力越大,水質越容易保持穩定。反之,水體越小,自淨能力就越小,一點點污染物就會造成水質惡化。而小容器、淺水養龜,恰恰就是後者,水質不易穩定。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3

烏龜的進食和排洩,均在水中。小容器、淺水位飼養,由于水體小,食物殘渣和烏龜排洩物(尿液和糞便),經腐敗菌分解後,很快就使水質惡化。此時如不及時換水,大量滋生的細菌容易使龜苗患病,如腸炎、腐皮腐甲、白眼病、疥瘡等。而頻繁大換水,又容易使水質不穩定。水質不僅僅是感官上、物理上的髒或臭,更重要的是化學(酸堿)和微生物平衡。換水隻能解決物理上的問題,而化學和微生物平衡都發生了改變。對龜苗而言,每換一次水,就是一次新水,需要重新去适應。适應不了,就容易産生應激反應(腐皮腐甲等)。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4

綜上所述,硬币苗一怕溫差大(容易感冒、肺炎),二怕水質不穩定(容易腐皮腐甲)而小容器、淺水位,以及設置曬台,恰恰容易産生大溫差和水質不穩定,是造成龜苗難養的“三大元兇”。這就相當于“烏龜怕什麼,就給什麼”,如此生病或死亡就好理解了。

實際上,作為寵主,隻要稍微轉變下思路,“烏龜怕什麼,就盡量避免什麼”,往往就會發現,即使是脆弱的小龜苗,其實也很好養。

三、大容器、深水位、免曬台,輕松養好小龜苗

龜苗難養,易病、易死亡,是因為不了解硬币苗特點,采取了“小容器、淺水位、設曬台”的方法來飼養,從而造成“大溫差和水質不穩定”,進而使龜苗生病或死亡。也就是說,是沒有處理好溫差和水質問題,主要責任在養龜的人,而不是龜苗

實際上,我們隻要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大容器、深水位、免曬台”的方法,即可避免大溫差和水質不穩定問題。溫差小了,水質穩定了,龜苗就不容易生病或死亡,也就不難養了。

1、大容器、深水位、免曬台,可有效避免溫差大

大容器、深水位,意味着養龜水體大,對氣溫緩沖作用好,水溫不會忽冷忽熱。沒有了大溫差,龜苗自然不容易産生感冒、肺炎等“溫差病”。而免曬台,同樣也是為了防止大溫差。如上文所述,有了曬台,龜苗在爬上、爬下過程中,容易因水溫和氣溫差異大而感冒生病。撤除曬台,就隻能呆在水中,又加上是“大容器、深水位”來養,水溫穩定,也就不容易産生大溫差。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5

2、大容器、深水位,可有效保持水質穩定,避免應激反應

水體大意味着自淨能力增強,水質不容易惡化、崩潰,自然也就不需要經常換水,特别是大量換水,甚至全部換掉。由此水質易于穩定,可減少龜苗因水質波動而生病。

如果再搭配其他措施,如在水中種植水生植物、飼養小魚蝦和泥鳅等,用來吸收、處理污染物和食物殘渣,這樣可以維持水質長期穩定。鸫龜先生的龜缸,基本都是幾個月不換水,隻補水。下圖中的龜缸,從三月份開缸至今,隻換水兩次,且原因還是因為改變缸中沙子和植物位置,導緻水過于渾濁才換的。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6

當然,為了保持水質潔淨,經常換水也是一個可取的方法,但一定不要過于頻繁。建議采用抽底加水的方法,用虹吸管等工具,将底部污物定期抽出,然後補充新水即可每次換水量,以1/4到1/3為宜,最多不超過一半,以免産生水質突變(水質完全崩潰除外)。

3、大容器、深水位,龜苗體質好,少生病

除了能穩定養龜環境(水溫和水質),“大容器、深水位”養出的龜,體質普遍好。原因在于,烏龜活動範圍更大,經常潛水、遊泳,體質得到良好鍛煉。體質好了,抗病能力更強,由此進入良性循環,飼養更省心。此外,“深水出好龜”,與淺水相比,深水養出“高背龜”的幾率更大,形體更優美。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7

綜上所述,“大容器、深水位、免曬台”飼養龜苗,可有效避免大溫差及水質突變,使環境更為穩定,龜苗也就不容易生病或死亡。同時運動量大,龜苗體質好,外形也更優美,可謂優點多多。那麼多大的容器算大、多深的水位算深呢?

四、多大的容器和水位,才算“大而深”?

自然界中的烏龜,生活水域是江河、湖泊和池塘等水體,其水體之大、之深,是家養環境無法比的。因此,原則上說,隻要家中空間允許,容器越大越好。鸫龜先生使用過的容器,長度有30、40、50、60和100cm等幾個等級。從實踐效果看,容器長寬高60×40×20以上(單位cm),水深10cm以上,在室内飼養即能達到良好的控溫和控水質效果,無論大小烏龜,均很少生病,大家可以參考。容器再小的話,難以布置環境,實際效果不好。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8

鸫龜先生飼養硬币苗草龜的魚缸

從水深來看,自然界中水體深淺劃分單位是米。與此相比,家養環境無深水可言,都是淺水。有人說自然界中水體也有淺水區,這話雖沒錯,但即便是淺水區,水深也多是二三十厘米以上。至于幾厘米深的水域,除了夜晚,龜苗并不經常活動,否則水鳥就把它們吃沒了。因此,對于養龜水深,主要取決于各自理解,實際并無标準。二三十厘米,甚至幾十厘米深的水,對于水龜和半水龜來說,都不算個事,可以大膽放心養。不過如以“淺水過背”為參照,基本10cm以上的水位,即可稱為家養中的“深水”鸫龜先生現在共有6個龜缸,養龜所用的水位最低為20cm,最高為35cm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19

鸫龜先生自2007年開始飼養龜(目前最大的草龜即為當時留存),期間也隔三岔五購買兩三隻龜苗來養。因擔心深水淹死龜苗,采用的方法就是“淺水過背”(2cm左右)。前後大概有四五批,共約10餘隻龜苗,全部被養死

2018年夏季,購買了5隻草龜和5隻花草雜,共10隻硬币苗,直接放在了水深10-15cm的容器飼養。當時本着“淹死大多數,留下一兩隻就行”的想法。然而,結果出人意料,隻損耗了1隻,存活率90%,并于當年深秋進入自然冬眠。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0

2018年夏龜苗飼養水位10-15厘米

當然,這批龜苗最終的結果并不好,絕大多數折損在冬眠中。原因是在春節期間,把它們遺忘了。由于采用的是濕毛巾冬眠法,極易缺水,想起來的時候,毛巾全部幹透。三隻體格小的草龜苗,直接成了烏龜幹,另有兩隻龜狀态也極差,最終在出眠後不久死亡。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1

由于上次硬币苗冬眠人為失誤,無法準确分析自然冬眠損耗,因此在20餘天前,又買了10隻硬币苗草龜,直接飼養在水深35厘米的魚缸。目的是為了分析硬币苗自然冬眠的損耗,是否真如傳言中那麼大,附帶再繼續觀察深水養苗的效果。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2

飼養水位35厘米

從這10隻龜苗的表現來看,除了有2隻入水即被淹翻倒外,其他8隻均健康生長,在約15天之後即陸續爆發生長紋。至于那兩隻被淹翻的龜苗,移入淺水中飼養,不久死亡。這說明,确實有個别體質差的龜苗,不适合深水,但絕大部分龜苗并無問題。因此,不必對“深水養龜”心懷恐懼。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3

至于很多寵主擔心的“深水淹死龜”問題,其實都是多慮了。烏龜是用肺呼吸的動物,确實會被淹死。但絕大部分“淹死”,都和深水無關,另有其因,其實淺水中淹死幾率更高。限于篇幅,這部分内容将另文論述,敬請關注。實在不放心的話,可以在水中設置不出露水面的墊腳石(樹枝、水草等)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4

退一步來講,相對于“小容器、淺水位、設曬台”養龜苗的動辄就生病,甚至死亡、團滅,深水即便真有個别淹死,也是偶然事件,大部分龜苗還是能茁壯成長的。龜苗全養死的很常見,全淹死的則幾乎未聞,這其中的道理,一定要清楚。

五、結語

硬币苗生性脆弱,怕溫差大和水質不穩定。前者容易帶來感冒、肺炎等“溫差病”;後者容易帶來“腐皮腐甲”等應激反應病。而家庭“小容器、淺水位、設曬台”的養法,恰恰容易造成大溫差和水質波動,是引起硬币苗生病或死亡,甚至團滅的“三大元兇”

養烏龜龜苗新手入門(龜苗易生病難養活)25

要想提高龜苗成活率,促進健康成長,就要想辦法穩定住溫度和水質。“大容器、深水位、免曬台”的養法,即可很好解決溫度和水質不穩問題。從鸫龜先生的實踐來看,龜苗存活率基本可達80%-90%。

如果有新手寵主還在為如何養好龜苗而發愁,特别是一次次努力仍将龜苗養死,那麼“深水養龜苗”,值得一試,相信一定會收獲驚喜。對此如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