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官進“燕窩脍五香鴨子熱鍋”一品、“燕窩肥雞雛野雞熱鍋”一品,傳菜太監話音剛落,兩盆熱氣騰騰的鍋子便被擺在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皇帝前面。待侍女揭開鍋蓋,立刻滿室生香,乾隆嘗了一口,閉目回味良久,之後對面一位跪地已久的老人說“張東官,你這幾品才真是深得朕心呐,起身坐下吧”。
乾隆
乾隆年間所著的《揚州畫舫錄》,記載了豪華的六宴當中各色饕餮珍品,“燕窩雞絲湯”、“海參彙豬筋”、“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彙珍珠菜”諸如此類充滿土豪貴氣的菜肴,還有所謂四八珍的說法,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可以說是集聚天地之精華,彙聚烹饪之絕技。
清朝入關以來,宴會都是分為“滿席”和“漢席”兩者區分明确,宮廷飲食更是以滿食為尊,滿清宮廷認為漢食地位卑微難登大雅之堂。這裡套用一句話滿清這幫人啊,絕對的是頭發長見識短。到了康熙這,他是個十分鐘愛漢文化的人,學漢語、寫漢字、祭拜孔廟,更是被漢族的料理深深征服。康熙二十三年元旦賜宴時,康熙破例将“滿席”與“漢席”擺在了一起,這邊成了滿漢全席的雛形。
康熙
雖然滿菜和漢菜出現在同一桌上,但始終沒有打破兩菜系的門閥之别,隻是給漢菜能有個與滿菜并列而立的地位。“滿席”以烤全豬及火鍋為主菜,“漢席”則以燕窩、鮑魚、魚翅、熊掌等珍稀食材為重要的主打。直到乾隆朝,乾隆禦廚張東官才真正打破滿漢菜系間的壁壘,完成了完整意義上融彙滿漢烹饪精華的“滿漢全席”。
張東官
禦廚張東官可以說是一等一的好廚師,他不僅烹饪精湛,更是懂得揣摩乾隆的心思,不僅能完成乾隆各種指定動作,還能在自選動作上推陳出新,潛移默化的改造着乾隆的口味。一股從未聞過的奇妙肉香傳來,乾隆知道張東官又搞出新花樣了,這是一道煮肉,湯色紅亮厚重,乾隆用勺子舀起一塊豬五花,隻覺得肥肉香甜軟糯而不油膩,瘦肉酥爛入味而不發柴,燙頭鮮美且不油膩,好吃極了。乾隆因此也為此菜賜名“蘇造肉”,這菜名聲大噪,後來傳入民間,百姓窮苦吃不起肉,于是便将烹饪手法用在了便宜的豬内髒上,豬肚豬腸煮出來後一樣酥爛醇香,就着火燒吃也是一絕。這就是後來的北京名小吃“鹵煮火燒”
此外張東官還擅長将家常菜新做,他把豬裡脊切成櫻桃大小形狀,再用江南獨有的糖醋制法加以炮制,就做出了“糖醋櫻桃肉”,乾隆吃的很開心。後來這菜也傳入民間,因“肉櫻桃”對刀工及糖色調制要求過高,便用簡單的裡脊肉條加以還原,這便是“糖醋裡脊”的由來。
張東官成了乾隆獨一無二的“心腹主廚”,不管是在宮中還是出行都少不了張東官的陪伴。乾隆給了張東官一個任務,改造宮廷傳統大宴“滿漢全席”,他希望能吃到真正的滿漢和而不同的“滿漢全席”。張東官全力以赴,将研發的新菜品安排進席中,并将“滿漢全席”發展到前所未有的108道之多,更将自己擅長的南菜精工細作的烹饪方式引入制作中。
滿菜的重頭戲就是燒烤,大宴上必有“烤全豬”,就算是小宴席也要有一道“烤豬方”來壓軸,另外牛羊肉各種燒烤,如果說如今的東北燒烤能稱霸全國,那也算是有地域傳承的。然而燒烤對于上了年紀的老臣來說并不友好,吃吧,燒烤主菜基本嚼不動,不吃吧,皇上賜宴怎能不吃.....一個個吃的龇牙咧嘴,讓乾隆很是不舒服。張東官便操刀改良,最終他運用蒸烤結合的方式處理烤肉。
張東官在升級“滿漢全席”中,将滿菜與魯菜等合并為“北菜”,江南菜、粵菜等合并為“南菜”,從此菜品之分南北不論滿漢,108道的滿漢全席,遂分為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傳統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筵席的場景不同,具體的菜色選擇又會進行調整,如此一來又衍生了多種不同的“滿漢全席”席面。“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百宴”、“時令宴”六套席面流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