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吃豆豉,他們稱之為“納豆”,據說是唐代傳過去的。
食品的營養與它的保健作用,例如對魔芋和泥鳅這樣的保健食品,就另眼相看。
他們對傳統的豆豉的生産依舊十分重視,可是我們這兒豆豉的供應常見不足。
有的地區還不知豆豉為何物,例如上海人就極少有人在燒菜時把它當作調味品,這是十分可惜的。
豆豉是一種複合味的調味品,它是用黑豆或黃豆煮熟後經發酵、日曬、調味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
我國以豆豉為調味品的曆史很悠久,在先秦似乎還沒有“豉”字,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西漢第一食簡》。
在烤肉時要用蜜糖和醬汁先腌一下,很像今天醬油的使用。
在漢魏兩晉南北朝的食譜裡,凡今日用油的,那時多用豉汁。
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有“家庭食豉”的作法,簡言之是:豆浸一夜後炊熟,保暖,過14天豆生黃衣,去衣曬幹,再浸水,取出放入甕中,甕頂用蓋蓋嚴,封上泥。
10天光景熟了,倒出曬至半幹,再蒸再曬,如此二次即成。
豆豉的鮮味濃,難怪“豉”古音與“嘴”同,從語源上講,它的命名即寓有越吃越想吃的意思。
四川的豆玻和鼓汁很有名氣,早在唐代,馮勢的《雲仙雜記》就錄過四川豆豉做的“甲乙膏”,說“蜀人二月好以豉雜黃牛肉的"甲乙膏',非尊親厚知不得而豫。
其家小兒三年一享"。清末民初的徐珂在《清碑類鈔》裡記錄了“豆豉之制,四川為最,出隆昌者尤佳”宋代陸遊詩中的“梅青巧配昊鹽白,筍美偏宜豆豉香",後一句那隻萊實際上是“豉汁嫩筍”
日常的葷素菜中都可以豆豉或豉汁調味,它能使萊肴自然出味、增香、賦色。
川湘名菜“麻辣豆腐”、“水煮牛肉”、“走油豆豉扣肉”和“鹽煮肉”等離了它就難得其味。
四川的“豆豉魚”以合川做得最精緻,它本是清末從江浙傳入的一款“南館”菜肴,四川廚師将其改進後遂成了川菜的一款佳肴。
四川豆豉中有兩個名牌,一為渝川豆豉,一為永川豆豉。
四川人最愛潼川豆豉,它制作時不加香料,全靠黃豆本身發酵時産生的鮮味和香氣。
永川豆豉比潼川豆豉更滋潤,适用于制火鍋湯鹵。
在上海,一到深秋,各家飯店的“火鍋大戰”便拉開序幕:什麼“菊花火錫”、“極品火鍋”、“八生火鍋”、"元芳火鍋”、“海鮮火鍋”和“八鮮火鍋”等,讓人目不暇接。
上海人是精明的,火鍋家庭化已成為時尚,電燒鍋、銅火鍋、電飯銷,甚至酒精爐都大顯身手,關緊房門,一家人圍坐一桌,讓鍋中的騰騰熱氣增加室内溫度,吃着熱得燙嘴的菜料,驅走了周身的寒氣,感到了冬日的春意。
在廣東,吃火鍋叫“打邊爐”,所用的菜都是生料,葷菜如牛肉、魚片、鱿魚和酸魚球等)蔬菜有黃芽白和韭菜等。吃魚片最好配上韭菜,因為可解魚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