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燙、火鍋都是時下青年人的最愛。趁熱吃,能在第一時間享受到熱氣騰騰的美味。因此,生活中許多年輕人夾着一塊熱氣騰騰的食物就急吼吼地往嘴裡送,殊不知,這種常年累月的、不正确的飲食習慣,将大大地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面對常被大家忽視的食道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食物“趁熱吃”好不好?食物溫度宜“不涼也不熱”
近半年來,張女士吃飯經常出現咽下不暢的情況,有明顯的堵塞感、梗噎感。開始這種感覺時有時無。服用一段時間的潤喉片後,張女士感覺自己的症狀有一定程度的減輕。近段時間,她自己感覺症狀逐漸加重,在進食後感覺食道下部有食物滞留感,當咽下粗糙、灼熱、酸、辣刺激性食物時尤為明顯。據醫院診斷後發現,張女士不幸罹患上食管癌,且已經是中晚期了。
早期發現、捕捉癌變信号是關鍵
食管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時常以其不典型症狀而被人忽視,往往在出現晚期症狀時,才被診斷發現,故而其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專家指出,當大家在進食中出現有梗噎感時,就應該給予充分重視。臨床中,經常發現一些患者出現不适症狀時,總是給自己“戴”上慢性咽炎或者神經官能症的帽子,他們有的會自行“開藥”,通過服用一些治療慢性咽喉炎的含片,來緩解梗噎症狀。其實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吞咽食物有阻力、咽下不暢、有梗噎感或有牽制感,醫學上都被稱為噎食。一旦在進食中出現這種症狀,應該警惕是食管早期癌變的信号。早期吞咽不暢所産生的種種不适感可自行消失,并會反複出現,在心情不暢、情緒波動時尤其容易發生,但還不影響進食,所以很容易被普通市民忽視或者誤診。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不适感也會與日劇增。
一般食管癌從發生到進展成中晚期,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隻有當三分之二的食道周徑被癌腫浸潤時,才會出現吞咽困難,并在6個月的時間裡逐漸加重,從不能咽下固體食物發展到連流質飲食也不能咽下。一旦出現咽下困難的症狀,病變已經發展至中期甚至晚期了。
進食過燙食物與食道癌發生密不可分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進食過燙食物與食道癌的發生有着極為密切的關系。由于人的食道内壁是由黏膜組成的,十分柔嫩,隻能承受50℃-60℃的溫度,超越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若經常吃過燙的食品諸如火鍋、麻辣燙等,就會對口腔、食管、胃内黏膜構成嚴重損傷,如果黏膜損傷尚未修複又遭到燙傷,反複多次易構成黏膜淺表潰瘍,招緻慢性口腔黏膜炎症、口腔黏膜白斑、食管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症。長此以往,就會誘發黏膜質的變化,以至癌變。
同時,那些進食過快、愛喝烈性白酒、嗜好辣椒、常吃腌漬食物的人群也是食管癌好發的高危人群。進食過快、愛喝烈性白酒、嗜好辣椒等不良飲食習慣,易發生食道黏膜損傷、慢性炎症;腌漬食物中的黃曲黴素、亞硝胺等都是重要的緻癌物質,反複刺激易引起食道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可導緻最後的癌變。
中醫也不主張飲食過熱
在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過程适宜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過熱的食物會導緻氣血過度活躍,胃腸道血管擴張,對腸胃産生刺激。
因此,最合适的食物溫度是“不涼也不熱”。許多家長在給小寶寶喂飯時,都會吹至微溫後再喂,其實,這個溫度對成人來說同樣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覺有一點點溫,也不燙口,就是最适宜的。同樣,人們在飲水時也應該講究溫度。日常最好飲用溫水,水溫在18—45℃之間。過燙的水不僅會損傷牙齒的琺琅質,還會強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喝的水也不宜超過50℃。如果實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産熱”作用的食物,既不會損傷食道,還有額外的保健功效。
遠離食管癌管住自己的嘴
專家指出,維生素攝入不足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可直接影響損傷食道上皮修複,加速食道上皮細胞不典型增生,甚至進而引起惡變。為此,建議,要想遠離食管癌,管住自己的嘴是最為有效的辦法。因此,大家需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不要吃過燙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酸菜,不吃發酵黴變的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增加機體對營養素、維生素A、C、E、核黃素、葉酸等的攝入。
目前,食道癌晚期預後較差,5年生存率僅徘徊在15%左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發現的食道癌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因此,食道癌如何能夠早期發現将直接關乎患者的治療和預後。
專家建議,要想早期發現食道癌,關鍵在于提高警惕,對于早期出現的噎食、堵塞感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切勿盲目自行,諱疾忌醫。對于高危人群,還可以通過内鏡探查、食管造影等手段及早明确診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