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

美食 更新时间:2025-09-14 19:18:05

  作者:蒲鐵牛

  說到吃紅燒肉,首先躍入腦海的一定是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二者外觀相差無幾,取材大同小異,做工方法不一樣,口感也不一樣。近幾年來,對于東坡肉是不是紅燒肉的争議時有發生。

  紅燒肉的曆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蒸缹》中記載了紅燒肉的具體做法,這是目前傳世文獻中的最早記錄,裡面提出了做紅燒肉有兩個要點,其一,要下酒;其二,要用小火慢炖。

  按此記錄,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也是下了酒的,并且也用小火焖炖,無疑正是紅燒肉。隻不過蘇東坡并沒有讀過《齊民要術》,做東坡肉下紹興黃酒純粹是無心之作。

  北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盡管蘇東坡生活在北宋的中後期,國力已逐漸削弱,但民間物質依然豐富,其中生豬的養殖數量更是超過以往的年代。可是豬肉在北宋并不受待見,隻有平民百姓食用,皇宮貴族“止用羊肉,不登彘肉”,彘肉即豬肉是也。

  

  手捧東坡肉的蘇東坡

  蘇東坡的結發妻子王弗是一位烹饪高手,那時豬肉不受官家重視,價格因此低賤,王弗便不顧自己官家的身份,經常買五花豬肉做成回鍋肉吃,蘇東坡覺得十分美味,比之羊肉,簡直是物美價廉,因此對于豬肉非常鐘愛。可是他生平最大的政敵王安石卻無比讨厭豬肉,每每為了豬肉之事和他唇槍舌劍,争得面紅耳赤,豬肉成了他和王安石和解的巨大鴻溝。

  那時,王安石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正在主持變法,位高權極,蘇東坡自然鬥不過他,于是便自請出京任職,熙甯四年(1071年),朝廷将他派往杭州擔任通判,相當于當地的二把手。那時還沒有号稱東坡居士,人們都叫他蘇轼或者蘇子瞻。

  這一年,妻子王弗已經去世6年,二人生死兩茫茫,縱不思量,也自難忘。每當蘇轼思念亡妻時,便忍不住去買五花肉做回鍋肉。有一天,又買了五花肉,可他那位智商不是很高的兒子突發奇想,想考證究竟是鐵鍋硬還是柴火硬,最後他如願以償得到鐵鍋沒有柴火硬的結論,因為鐵鍋被柴火捅破了。回鍋肉需要鐵鍋煸炒,鐵鍋破了,自然做不成回鍋肉。北宋時期,鐵鍋雖已普及,但臨時去買,還是有很大的難度。蘇轼隻好就地取材,将五花豬肉切成方塊,改用大釜炖。那時的宋朝,醬油雖然對于老百姓還是比較奢侈的調味品,但對于蘇轼這樣的官員來說已經隻是普通的東西。蘇轼的鼻子鼻炎很嚴重,聞不到香臭,誤将紹興黃酒當成了醬油,發現不對時,木已成舟,于是幹脆将錯就錯,就用黃酒細火慢炖。半個時辰後,香味飄出牆外,隔壁同僚聞香而來,吵着要分食一羮。蘇轼一邊舀肉給同僚一邊察言觀色,當他看到同僚并非溜須拍馬,而是由衷地享受美味時,心中的石頭才落到了地上。這就是最早的東坡肉,當時并不是這個稱謂,因為在黃酒裡沸滾過,加上曾經呵斥兒子滾出去,所以蘇轼稱它為“滾肉”。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究竟有什麼不同)(2)

  古時候炖肉的大釜

  熙甯十年(1077年)二月,蘇轼升任徐州知州,當上了一把手。同年七月,黃河決堤,水彙徐州城下,蘇轼親率軍民築堤抗災,當地百姓非常感動,知道他愛吃豬肉,便送了很多豬肉,蘇轼不好推辭,便将這些豬肉做成“滾肉”,回贈老百姓,因此,徐州人把“滾肉”又稱為“回贈肉”,延續至今。

  元豐二年二月,蘇轼調任湖州,同年六月,禦史中丞李定得知蘇轼做豬肉的技藝爐火純青,趁在視察湖州的時候,想要一快朵頤,并讨要做法配方。在蘇的眼裡,李定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不屑于李定的人品,不僅沒有提供做法配方,連做都懶得做給他吃。李定原本嫉妒蘇轼才華,如此一來,更是懷恨在心,回到京都,就糾結禦史舒亶、何正臣等彈劾蘇轼的詩文嘲諷朝廷。七月,蘇轼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受牽連者數十人。由于是在禦史台獄受審,禦史台上植柏樹,終年有烏鴉栖息,故稱烏台,這個案子便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

  在“烏台詩案”中,蘇轼性命危在旦夕,全靠政敵王安石上書皇上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才得以保全性命。其實政敵王安石隻是和他政見不同,但私下裡卻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後來兩人放下政治,結成莫逆之交。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究竟有什麼不同)(3)

  烏台詩案中的蘇東坡

  “烏台詩案”結案後,蘇轼被貶至黃州擔任團練副使,相當于民間自衛隊的副隊長,沒有俸祿,生活頗為落魄,但得到知州的同情和幫助,批得黃州城東門外小山坡上的一塊廢棄營地。蘇轼率人墾荒,躬耕于此,不亦樂乎。他開墾的荒地,人迹罕至,連個地名也沒有,蘇轼想既然它在城東的山坡上,不妨叫作“東坡”,并自号“東坡居士”。那時候,人們都認為蘇轼一定從此沉淪,必定郁郁寡歡而終,卻不知他早已雲淡風輕,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盡顯心中豁達。

  當時黃州盛産豬肉,然而富人看不起,窮人不會煮,蘇東坡便寫了一首著名的《豬肉賦》,開始樂樂呵呵地教授老百姓悶炖豬肉,該時,木甑已經普及,蘇東坡的小妾王朝雲将制作流程稍作改變,先将肉用砂鍋悶炖,待到湯汁快幹時,再放入木甑中蒸,這般制作,更加入味。從此,人們将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美食稱之為東坡肉,很快便聞名天下,并且千古流芳。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究竟有什麼不同)(4)

  木甑

  如果說東坡肉的文化内涵代表一種對于世事豁達以及生活樂觀的态度,那麼,毛氏紅燒肉則代表一種對事業專注和執着的精神,衆所周知,毛氏紅燒肉得名于一代偉人毛澤東。據他的同班同學周世钊和蔣竹如回憶,1914年,毛澤東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學習,該校每個周六打“牙祭”,即現在所說的改善生活,都要吃紅燒肉,用湘潭醬油上色、加大茴(八角)、桂皮慢火煨成,肉用帶皮的“五花三層”,八人一桌,足有四斤肉。從這時起,毛澤東就愛上了紅燒肉這個菜。

  早年,毛澤東吃的菜裡是可以放醬油的。後來有一次,在醬油作坊裡看到醬油制作過程中有不衛生的情況,從此,毛澤東再也不碰醬油。

  毛澤東對生活于此,對事業更是如此,正因為有他這一帶革命家的執着和專注,中華民族才能夠睡獅猛醒,重新雄立于世界。

  進了北京之後,毛澤東所有吃的菜裡,都不讓放醬油。中南海前“禦廚”程汝明琢磨出解決辦法,就是用糖色加鹽,代替醬油為肉着色調味,這樣烹制的紅燒肉鹹鮮不失、甜味兼得,根據毛澤東嗜辣的習慣,再放一點辣椒,毛澤東嘗過之後很是受用。此法很快得以流傳,人們稱之為毛氏紅燒肉。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究竟有什麼不同)(5)

  毛氏紅燒肉

  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的根本區别在于:正宗的東坡肉通常選取皮薄的五花肉,用醬油上色,必須添加紹興黃酒,而正宗的毛氏紅燒肉選用的是厚皮五花肉,用冰糖上色,添加辣椒。

  經過王朝雲改進的東坡肉,細膩滑潤,香糯松軟,肥而不膩,幾乎可以抿抿即化,而那香遠不夠濃烈, 隻是隐隐的,隻在揭開蓋子的一霎那才覺到了香,那模樣也端端莊莊, 好像良家婦女似的羞怯,溫情脈脈地讓人心暖,讓人埋下頭去淺嘗才會知道她的好處和她的溫柔。

  而毛氏紅燒肉則不同,造型看上去很不修邊幅,亂七八糟地堆砌在一起, 而肉卻晶瑩剔透,一口咬上去有一些韌性,不慣辣菜的人随即會有隐隐的淚意, 但在辣辣中也會生出一股豪情,而香味則濃郁四散,讓人遠遠的都能感到幸福。

  于我而言,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各有千秋,分不清誰勝誰負,但都能滿足我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低俗要求。

  東坡肉和紅燒肉真的是一樣的嗎(東坡肉和毛氏紅燒肉究竟有什麼不同)(6)

  東坡肉

  本文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