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雞、鴨、魚、肉,想吃什麼基本上都能夠滿足,不過在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的古代,人們往往很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所以會有人盼望過年,因為能暫時脫離“三月不知肉味”的清苦,嘗一嘗隻有年節才有機會吃到的肉類。那麼就讓飲食文化為你介紹,古代中國人吃什麼肉。
古代以牛羊肉為上等肉
在我國古代的飲食習慣中,豬肉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都并非是高大上的食物,隻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正所謂“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先秦時期,牛羊肉是高大上美食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的祖先就懂得馴養“豬馬牛羊狗雞”等六牲來獲取肉食。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牛羊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食物,《禮記·王制》就曾這樣記載過:“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就在豬之上,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是和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是農耕時代最重要的生産工具,在很多朝代是不允許殺牛的。到了漢代的時候,牛就已經被立法保護起來了,當時的朝廷規定“不得屠殺少齒”,如果殺了怎麼辦?對不起,是要給牛償命的。到了唐宋時期,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才可以剝皮售賣或是自己吃用。
正所謂是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唐宋時期,牛羊肉仍是主食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着後世,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上,菜譜是這樣的:通花軟牛腸、光明蝦炙、羊皮花絲、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脔(奶汁炖雞)、箸頭春(烤鹌鹑)等等,這其中牛羊雞鹌鹑都有,甚至還有青蛙,唯獨缺少豬肉。
到了宋朝時,由于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禦廚每天要宰350隻羊,仁宗時要宰280隻羊,英宗時減少到40隻,到神宗時雖然引進了豬肉,但禦廚一年消耗的羊肉是“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是“4131斤”,還不及羊肉的一個零頭。
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開始成為了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
宋代,普通百姓始吃豬
雖說當時豬肉仍舊不是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仍然是低檔的肉食,可到了普通百姓那裡,豬肉就是主食了。《東京夢華錄》稱,每天有上萬頭豬被販子們從四鄉收購送入東京,無數的豬肉攤販,無數的屠夫殺這些豬,給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息的,還是蘇東坡。當年他在杭州任職期間,為了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創造性地發明了“東*肉”。
明清時期,豬肉開始逐漸流行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
據北京的物價顯示,萬曆五年,牛肉的價格是0。013兩紋銀/斤,而豬肉是0。018兩紋銀/斤;到了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了0。02兩,而牛羊肉還是隻需0。015兩。所以說此時,牛羊肉仍舊比豬肉更加普及。
到了清朝,豬肉終于實現逆轉,成為了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随園食單》中,就已經将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叙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肴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國人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在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隻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