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的評刊活動中,很多人留言說會自己買蘑菇菌包種蘑菇。在野外,下過一場雨,就會有很多小蘑菇“蹭蹭蹭”地長出來,菌包裡的蘑菇更是好養活,養點平菇、木耳甚至能豐衣足食了。
可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輕輕松松養活,有些蘑菇其貌不揚,卻嬌氣得很,比如銀耳。
圖源網絡
野生的銀耳很少、栽培又麻煩,直到清朝,銀耳比燕窩還貴。但是!我們中國人什麼時候在吃上低過頭?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種銀耳”的故事。
銀耳革命
國内最大的銀耳種植區在福建甯德古田縣,古田号稱“中國食用菌之都”。如果你碰見一個古田人,他可能會告訴你:“全世界90%的銀耳在中國,全中國90%的銀耳在古田!”
古田種銀耳的背後,還有一段犧牲與回報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為了華南電網的建設,古田人舍棄了千年舊城,任它被淹沒在古田溪水電站蓄水形成的翠屏湖底下。
意外的是,翠屏湖也回饋了古田人:湖泊周邊水汽充沛,非常适合銀耳生長。直到現在,全縣的銀耳種植業也多數在圍繞翠屏湖的幾個鄉鎮。
翠屏湖 攝影/蘇新金
最開始,古田人種銀耳用的是“段木法”:将木材截成小段、打上洞眼,把菌種接種上去。但這種種方法生産規模小、産量低,還會破壞森林。在70年代,古田人對銀耳進行了兩次“技術革命”。
長在木頭上的野生銀耳(圖源網絡)
先是創造了“瓶栽法”,即把銀耳和木屑等放在瓶罐裡生長。古田人把家裡的容器全都拿來種銀耳了,比如泡菜壇、煤油燈、尿壺……
鍋碗瓢盆還得用來吃飯呢,都用來種銀耳了也不是個法兒。于是,聰明的古田人又發明了另一個方法:“袋栽法”,用成本低廉的塑料薄膜包裹培養基,封裝成“菌包”“菌棒”,代替瓶子。
“袋栽法”終于讓銀耳的生産規模産生了質的飛躍了,一飛沖天的那種,直接把銀耳拉下了宮廷神壇,變成了平民食品。(什麼時候把燕窩也拉一下)
段木銀耳(左)和袋栽銀耳(右)的大小差異
現代袋栽銀耳的基本流程
1.育種:采集銀耳組織或孢子,在菌種瓶中培育菌絲。
2.接種:将菌絲移植到菌棒上(菌棒用塑料薄膜包裹培養基制成,需高溫殺滅雜菌)。
3.養菌:等待菌絲走遍菌棒并轉色。
4.出耳:擴開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将菌棒擺放在架上,調控環境溫濕度,等待銀耳長出。
5.采收
霸道銀耳和它的炮灰小弟
人工栽培銀耳時,隻把銀耳移植到菌棒上是難以成活的。因為銀耳分解木質素的能力極弱,必須依靠香灰菌來“啃木頭”。它倆的“友情”如此感天動地,香灰菌也被稱為“友耳菌”。
銀耳與香灰菌
後來人們才發現,銀耳并沒有把香灰菌當朋友,隻是把人家當“炮灰小弟”,平時靠香灰菌吃飯,一旦感染病害,就把人家當“肉盾”。
比如,鍊孢黴傳播性不強,香灰菌跟它纏鬥的時候,銀耳還能趁機長出來。綠黴就比較狠了,香灰菌打不過,菌棒一感染就長不出銀耳了。如果是銀耳子實體直接感染綠黴,就會整朵爛掉。
被綠黴感染的銀耳
香噴噴的小仙女
工廠化種植的銀耳可以智能控制溫度和濕度,所以銀耳的生長周期十分規律,基本是41天左右:接種後等待菌絲走遍菌棒,稱為“養菌期”,曆時18天。之後将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割開,放到架子上,等待銀耳長出來,稱為“出耳期”,曆時23天。
銀耳生長的最佳二氧化碳濃度是商業機密
在銀耳的種植中還需要一個特殊操作:在出耳期第4天,工人需要将菌棒翻過來,讓銀耳“朝下生長”。因為銀耳剛開始生長時不需要太多水分,水一多很容易爛,倒置就能防止積水。
倒着生長的銀耳
等銀耳長到一定大小,就開始“大口喝水”了,需要把菌棒倒回來,用很多水催長,還要用霧氣保濕,所以銀耳菇房總是仙氣飄飄。
并且,新鮮銀耳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菌棒的材料不同,銀耳的氣味就可能不同。菌棒常用的材料有木屑、蓮子殼、棉籽殼、麥麸、石膏和鹽巴等。如果使用蓮子殼會産生濃濃的夜來花香,如果使用棉籽殼則有一股清甜的梨子味。
在一團仙氣和香味中成長的銀耳,是小仙女無疑了,晶瑩剔透Q彈,扔進筐裡都會抖三抖。
再經過削根、清洗、包裝,銀耳就可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飯桌了。
餓了
銀耳吃的完嗎?
去年古田生産的新鮮銀耳有35.27萬噸,大約28億朵,這是什麼概念呢?也就大概繞地球十圈半吧。天天噸噸噸也吃不完……
扶我起來,我還能吃
(不要問頭發,問就是人上人上人)
實際上,無論是幹銀耳還是鮮銀耳,被人們直接吃掉的數量都有限。大部分古田銀耳,其實是變成了工業原料。
比如,有的工廠會生産兩種銀耳:
米黃色品種的口感更脆彈,賣給各大生鮮超市,可以直接鮮吃。另一種潔白的銀耳更黏稠,賣給工廠,提取其中的多糖來制作食品增稠劑,用于飲料零食中。除此之外,晶瑩又滑滑的銀耳還能制作面膜等護膚品。
講完銀耳,再回到蘑菇菌包
你們種過蘑菇菌包嗎?
有好看好吃的蘑菇菌包來分享一下
撰文 | 林依婷 林語塵
攝影 | 唐志遠
微信編輯 | 謝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