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3 00:46:08

  近日,團媽看到一個截圖,被樂翻了。一個社恐媽媽,面對兒子的女朋友加微信,竟然說出“不敢”“我緊張”。留言區裡,許多網友紛紛表示理解:“仿佛看到了多年後的自己”“我感覺我也不敢”……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1)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2)

  社恐,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也是當代年輕人喜歡用來形容自己的詞彙。這裡它的含義并不是指醫學上的精神疾病,也不是指性格内向,更多地是表示年輕人對無謂社交的抗拒。

  然而,當這些年輕人成為父母,他們驚訝地發現:社交才剛剛開始呢。

  本期,我們采訪了一些家長,聽聽他們在帶娃過程中遭遇的社交難題

  - 帶嬰兒出去曬太陽,要加入帶娃大軍聊聊嗎?

  - 娃娃不敢跟小朋友打招呼怎麼辦?我也不想跟他們玩啊!

  - 我社恐,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嗎?

  - 每次接送孩子或家長會,都是大型尬聊時刻!

  ……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3)

  小林說她在生孩子之前,又害羞又内向,當衆講話都會臉紅。雖然工作了幾年,但每次要去拜訪客戶、跟領導談事情的時候都還是會很緊張。

  後來,結婚、懷孕、生子。懷孕的時候做很多次産檢,從一開始面對彩超、陰超的扭捏,到自己輕車熟路地撩起衣服躺到檢查的床上,自覺“丢掉了羞恥心,臉皮變厚了”。

  生娃的時候,更是将最後一絲拘謹也撕破了。指檢,這個詞彙,生過孩子的人都懂,說出來都是淚。更别提産房和住院期間檢查時,有男醫生在場的尴尬場景了。

  生完孩子,醫生就開始指導如何喂奶。奶水不好的時候,還要請催乳師按摩推拿,感覺懷孕、生産、哺乳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沒有感知的肉體“任人宰割”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4)

  ,什麼社交恐懼,現在全顧不上了。

  之後,帶孩子去公園玩。他着急吃奶哇哇哭,小林因找不到哺乳室急得滿頭大汗,找了個牆角就開始喂奶了。休完産假上班,在地鐵上看到孩子急着吃奶時,媽媽拿出圍巾,将自己和孩子全罩進去,開始哺乳。小林表示:“特别理解!我甚至還有一點感動。”母愛真的偉大,女性也不是矯情。

  孩子出生後,小林每天跟他說很多很多話,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跟他說。現在,孩子在家像個話痨,不知道跟那時候有沒有關系。帶孩子出去玩,他想要跟别人玩、或覺得别人的玩具可愛,小林也願意主動去詢問、去交流:“小朋友,弟弟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你的玩具在哪裡買的呀?”她總結說,一般情況下,自己帶着孩子,對方也是家長和孩子,交流起來都比較順暢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5)

  第一次抱孩子出去,莎莎就發現了小區的帶娃集中點,就在花園的噴泉旁邊,六七個嬢嬢或坐或站、或手抱着娃娃、或推着嬰兒車,正聊得開心。她想加入,又不知道怎麼辦。

  好在,她一推着嬰兒車走近,就有熱情的嬢嬢們七嘴八舌地跟她攀談:“你們家是弟弟還是妹妹?幾月的?小名叫什麼?你們住那棟樓?”慢慢地,話風逐漸有所變化。“你們家孩子每天吃多少?150毫升?我們都吃200毫升了。你們現在多重?我們就多了一點!你們吃的奶粉哇?咋回事呢?你得多喝點湯啊!我們家母乳根本吃不完,都凍在冰箱裡好多了。”

  莎莎的臉上隻好維系着尴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沒想到,話題更滑向她不想回答的領域。“怎麼你在帶孩子?孩子的奶奶呢?外婆呢?你老公做什麼工作?就你倆帶?”莎莎将這種聊天稱為“刨根問底”,沒幾個回合,她就被吓退了。

  又一次,在冬季一個久違的晴天,她抱着孩子去曬太陽。一個阿姨看着她說:“今天太陽這麼好,給娃兒戴帽子爪子?曬一下嘛。”不一會兒,又有人跟她說:“看嘛,今天還有風,你怎麼不給娃娃戴個帽子呢?”莎莎哭笑不得地說:“似乎再沒有一個比當媽更沒專業能力的工作了,所有人都可以對我的帶娃方式指手畫腳。”

  她發現,聚在花園旁的家長大多是幫忙帶孫兒的奶奶或外婆,年輕的媽媽很少。這也令她覺得共同話題和語言太少,“這種社交,也沒什麼意義。最開始還想要帶孩子認識一些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但後來又想,不着急,等她長大,一起上幼兒園/上小學,總會自己認識的。”慢慢地,她每天出來打聲招呼,就自行去别的地方遛娃了。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6)

  米小粒最近陷入苦惱。

  據她觀察,女兒為了交朋友總是退讓,别人要她的東西立刻就給,别人搶了她的玩具她也沒有奪回來的意識。她教過孩子“别人搶你東西的時候,要大聲說,那是我的!”然而無濟于事,在突然被搶走玩具後,女兒依然茫然無措,似乎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幾次,米小粒都自己上場,對搶玩具的小朋友說:“對不起哦,這個玩具妹妹正在玩呢。”有時候,對方家長會禮貌地說聲對不起,也有的家長隻會翻一個白眼過來。

  米小粒說:“我是個又宅又社恐的人,以前不覺得有什麼影響,宅在家裡,反而能找到更多樂趣。但有了娃之後,還是希望她能有朋友,有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力。我感覺她的性格還挺像我的,算不算我把她耽誤了呀?”

  雖然意識到自身的性格缺陷,但米小粒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次幼兒園放學接孩子時,她總是匆匆跟其他家長打個招呼就快速回家了,不會像其他家長那樣,仍然要孩子聚在一起玩一會兒。

  最近,米小粒又釋然了。她笑着說:“我發現,可能社恐的家長并不是我一個。有次,我去接孩子,發現家長比起尬聊更願意刷手機。而孩子嘛,總會交到自己的朋友,女兒就認識了另一個可愛的女生,天天都說她們是好朋友。那個女生也這麼認為。就這樣,借着女兒的關系,我跟那個女生的媽媽也變得熟悉起來。”

  這讓米小粒覺得,社交不是一件必須強迫自己去做的事情,而應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們雖然社恐,不一樣正常地在社會上生存嗎?上學或工作,也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又何必急于求成呢。而且,我發現有些二孩家庭,兩個孩子是完全相反的性格,一個外向,一個内向。這能說是家長影響的嗎?所以,放過自己,相信孩子。”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7)

  蔡蔡在生娃之前,是個高冷的都市麗人,滿臉寫着“生人勿近”,自帶拒小孩子三米之外的氣場。生了孩子之後,母愛也并沒有泛濫,“除了看自己家孩子可愛之外,看别的孩子依然很平靜。”

  蔡蔡和老公工作都比較忙,孩子由奶奶來帶。奶奶的社交能力驚人,白天菜市場,晚上廣場舞,“感覺她認識了全小區的人,而且,全小區的人也都認識了我兒子。每次帶孩子出門,到處都有人跟他打招呼。那些人,我全都不認識!”

  “都說孩子交給老人帶,有諸多缺點。我現在覺得挺好的,最起碼在小區社交這一塊,奶奶就比我強太多了。就讓她繼續帶孩子認識全小區的人吧,我獨自高冷

  。

  社恐是一種疾病嗎(當了媽媽就好了)(8)

  哈哈哈。”

  

  針對這個問題,采訪過的家長紛紛支招兒,提供了如下建議:

  ● 先從親朋好友之間開始

  家長可邀請親朋好友裡有孩子的家庭一起聚餐、出遊,放松的家長傳遞給孩子的信号同樣是輕松、安心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可以不緊張、不拘束地表達自己。

  ● 多鼓勵、不批評、不強迫

  家長帶孩子外出時,不要強迫孩子與别人打招呼、互動,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孩子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及時正面表揚。當孩子做得不夠好,也不要批評指責,應對其中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和支持。

  ● 尋找相同興趣的小朋友

  因為熱愛,孩子往往會釋放巨大的熱情。在孩子學習的畫畫、音樂、樂高、輪滑等的場所,尋找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 預設場景,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提前帶孩子進行場景模拟,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預設,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相信他能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中的問題。

  最後,希望社恐的家長和孩子都勇敢接納自己,尋找到支撐自己的強大驅動力,用熱愛治愈社交恐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