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月入秋
閩南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六月入秋緊溜溜,七月入秋秋後油。
意思就是“入秋”節氣在農曆六月,那麼炎熱的夏季很快就會過去,涼爽的秋風立馬就會吹過來;而“入秋”如果是在農曆七月,那麼這個入秋的意義不大,秋老虎不但會延續夏季的悶熱,還會變本加厲,熱得讓你渾身冒油。
苦夏苦夏,多少人因為夏天,汗流浃背、夜不能寐、食不知味,而苦不堪言。今年的入秋,剛好是七夕過後的一天,也就是所謂的“七月入秋秋後油”,天絲毫沒有秋的景象,反而因為一場台風即将來臨而變得異常燥熱。
熱死人的節奏,總不能天天清涼飲食吧?苦瓜、綠豆吃得人發綠,況且經常吃寒涼的食物對腸胃并不怎麼好,是時候來一頓滋補的食物了,當然這個滋補,要合胃口。
二、菜鴨和水姜
這個“合胃口”合的就是炎熱天氣苛求無油清涼的胃口,要高蛋白要低脂肪還得祛濕養胃止汗除濕,那就是菜鴨水姜湯咯。
閩南人愛吃鴨,一隻鴨在閩南人的手中會變出許多花樣,比如姜母鴨,比如永春白鴨湯,比如四物老鴨湯,比如香芋燒番鴨,比如啤酒鴨,比如鹽燒鴨......
閩南人吃鴨有講究,有季節之分,冬天吃四物老鴨湯,夏天吃菜鴨水姜湯,反季節就破壞了食療本身的作用。
菜鴨常年遊水于河面上,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痨、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
水姜呢,也就是嫩姜,嫩姜是夏日應季的食物,姜有溫中散寒,健胃活血的作用,食之會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通經絡、祛濕。所謂“冬病夏治”,“冬吃蘿蔔夏吃姜”,水姜口感嫩、脆、微辣,特别适合在入秋入冬之前飲食。
菜鴨和水姜二者完美結合,便是“菜鴨水姜湯”。
三、我家的傳統菜------菜鴨水姜湯
其實這道菜是我婆家夏日的傳統菜。
當年剛嫁為人婦,是很抗拒這道菜的,原因都是菜鴨惹的禍。
菜鴨雖然皮薄油脂少,不油膩,但菜鴨有腥臊味,肉瘦而柴,娘家人并不喜歡,從不主動去做一道菜鴨的食物,于是吃得少了,便沒有菜鴨的記憶。
但菜鴨和水姜一起炖湯,水姜吸取菜鴨的腥味,這道湯卻一點腥臊都沒有,并且鴨肉在慢炖的過程中有了水姜的滋潤,逼得肉質至香至嫩,水姜則吸取鴨肉的精華,竟然比鴨肉還美味。
每一年的炎熱季節,公公婆婆都要煮好幾餐菜鴨水姜湯,每一年我們都安然度過苦夏。
其實這道菜,食材簡單,操作簡易,人人都可掌握。
我今天就來隆重推介這道菜的懶人食譜。
四、菜鴨水姜湯的懶人食譜
準備食材:菜鴨一隻(3斤)、水姜6兩、鹽6克、料酒10毫升。
就這麼簡單,不需要什麼當歸枸杞之類的中藥,也不需要更多的調味品,原汁原味甚好。
操作過程:
1、菜鴨剁塊,這一步可以讓賣鴨子的人幫你剁好。
閩南人喜歡吃小母鴨,認為小母鴨滋陰補燥,大公鴨的性質不同。一隻小母菜鴨也就兩三斤重,大約一家三口一頓就能吃完。
2、水姜洗淨切片待用。
3、鴨肉冷水下鍋,加入料酒,焯水。
焯水時加入料酒,會把腥臊去除在最開始的時候。
4、焯水後,放冷水下沖,把浮沫什麼的沖洗幹淨。
5、準備砂鍋一個,在鍋底鋪上水姜片,六兩的水姜一起放進去,水姜不是調料,而是能吸收鴨肉香味的菜,所以不能小氣。
6、把沖洗幹淨的鴨肉放進砂鍋裡,倒上清水,少許料酒,蓋上鍋蓋,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炖一個小時。
聞香開蓋,加入一小勺鹽,攪勻,一鍋香氣濃濃的菜鴨水姜湯便做好了。
依我家的習慣,最先吃完的就是水姜,因為此時的水姜又嫩又脆,丁點的辣,吸滿肉香,特别好下飯。
而菜鴨肉,不油不膩,鴨湯,清亮鮮香,特别适合炎熱沒有胃口的時候吃,也特别适合所有愛美不想發胖的人士。
這個秋老虎肆虐的季節,炎夏并未離去,你我都還大汗淋漓,那麼為了脫離苦夏,都來試試這道菜吧。
這裡是“草草啖鹽說蜜”,圖文原創,力求給大夥呈現原汁原味的地方美食。原創不易,拒絕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