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解剖
一、影像解剖
腹膜腔和肝周間隙:腹膜腔是髒壁兩層腹膜之間的潛在間隙,整個腹膜腔由橫結腸系膜分為上、下兩大部分:結腸上區和結腸下區。結腸上區又稱上腹部。結腸上區内器官間潛在的間隙稱為膈下間隙。膈下間隙包括右側的肝周間隙和左側的脾周間隙。肝周間隙借肝分為肝上間隙和肝下間隙。肝上間隙位于肝與膈之間,它借鐮狀韌帶分為左肝上間隙和右肝上間隙,左肝上間隙又借左三角韌帶分為左肝上前間隙和左肝上後間隙。肝下間隙位于肝的下面與橫結腸及其系膜之間,它借肝圓韌帶分為左、右肝下間隙。左肝下間隙又借小網膜和胃分為肝胃隐窩和網膜囊。右肝下間隙借十二指腸分為前、後兩部,後部為肝腎隐窩。
鐮狀韌帶:是一個由前腹壁連于肝的比較薄的腹膜反折,向下延至臍平面,止于肝圓韌帶索。從解剖結構上看,它與靜脈韌帶裂和肝胃韌帶是相連續的。當腹水出現時,CT 片可以顯示該部位的軟組織影或脂肪影。
肝圓韌帶:鐮狀韌帶的下緣是肝圓韌帶,它是纖維索結構,系臍靜脈閉鎖而成。有的人臍靜脈上部并不完全閉鎖,仍保留一個短窄的通道連于左臍門,即所謂的Baumganten 隐窩。胎兒出生後,肝圓韌帶形成一個潛在的通道,當門脈高壓形成時,它可以重新開放。臍周靜脈曲張臨床稱作海蟄頭征,B 超、CT、MIR 可以顯示其走行路線。
冠狀韌帶:鐮狀韌帶的兩層腹膜分開包繞肝髒的上表面,在兩側反折就形成了左右冠狀韌帶。左冠狀(三角) 韌帶較短,而右冠狀韌帶的腹腔附着處的肝髒留下了一個三角形的區域直接與腹膜後區相連,即所謂的肝裸區。肝裸區在正常的橫斷面圖像上是不顯影的,但有膈下積液或腹水存在時,它的邊界就會顯現出來。
肝胃韌帶:内含有胃左動脈、靜脈和肝胃淋巴結,在橫斷CT 圖像上是通過兩個解剖結構來辨認胃左動脈和靜脈韌帶裂。肝胃韌帶内的腫塊可能由于淋巴結、靜脈曲張或來自胃、下段食道、胰腺的腫瘤轉移,它還是胃癌直接侵犯肝左葉的直接通路。
肝十二指腸韌帶:從肝門延至十二指腸球部的後方,它的右緣是遊離的,其内含有門靜脈、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和門-腔淋巴結等。門-腔間隙的腫塊可能與肝尾狀葉的乳頭狀突、變異的右肝動脈相混淆,而實際的原因可能是膽管癌、膽囊癌或增大的淋巴結。
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胃脾韌帶連于胃大彎上部和脾,屬于大網膜的一部分,其内走行着胃網膜左及胃短血管,在CT 和MIR 上可通過胃脾近端的血管來辨認的。胃脾韌帶病變可以是轉移性的,它是胃癌向脾轉移的通道。
小網膜:是由肝髒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端近2cm之間的腹膜反折形成,它的上界呈“L”形附着在肝的髒面,垂直的部分為靜脈韌帶裂,然後向下轉向水平部分,即門靜脈裂。小網膜的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懸于胃小彎和十二指腸,分别稱作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胃小彎側的小網膜前後兩層分開包繞胃以後,于大彎側重新彙合加入大網膜的形成。
網膜囊:網膜囊的前方是胃,後方是胰腺,僅在右側以網膜孔(Winslow 孔) 與大腹膜腔相通。
圖片源于:臨床應用解剖學(第4版)[加]莫爾[美]達利;李雲慶主譯
二、常見疾病的影像診斷與鑒别
1.大量腹水:大量腹水是CT、MR掃描的常見征象之一,借助腹水的襯托,肝周間隙和韌帶可顯示良好,結合腹膜、韌帶的征象,有助于引起腹水常見疾病的診斷和鑒别,如肝硬化失代償期、腹膜炎、腹膜轉移瘤等。在小兒,小兒的大網膜彌漫囊腫可誤診為大量腹水,增強掃描有利于鑒别診斷。
2.氣腹:遊離氣腹是胃腸道穿孔的主要征象之一,氣體或腹水好比肝周間隙和韌帶的“對比劑”,在氣體或腹水的對比下,肝周間隙和韌帶可顯示良好。小兒胃腸道穿孔常見原因有胃壁先天性缺損,外傷等。
3.膈下膿腫、血腫與肝包膜下疾病的鑒别:膈下膿腫、血腫位于肝周間隙,即腹膜腔;而肝包膜下疾病,如肝薄膜下血腫等,實際是位于肝内包膜下,有時容易與膈下血腫混淆,熟悉肝周間隙、肝周韌帶的解剖有助于肝内和肝周圍疾病的定位診斷。
4.肝周疾病與右側膈下腹膜外間隙疾病的鑒别
右側膈下腹膜外間隙疾病,如肝裸區的腫瘤需與肝内占位鑒别,掌握肝裸區的解剖有助于肝周疾病與右側膈下腹膜外間隙疾病的定位診斷。
總之,熟悉肝周韌帶及肝周間隙的斷面解剖,對肝周常見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于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系删除
下載放射沙龍app,獲取更多影像科學習資料,更多學習視頻等着你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